︿

鄭閔聲觀點:年金改革的主旋律被淹沒了

鄭閔聲 2016年09月10日 07:00:00
一旦「要尊嚴」、「反污名」這類簡單卻直指軍公教內心的情緒性口號發酵,政府當然更難以理性主張,說服軍公教人員正視國家財政危機。(攝影:李隆揆)

一旦「要尊嚴」、「反污名」這類簡單卻直指軍公教內心的情緒性口號發酵,政府當然更難以理性主張,說服軍公教人員正視國家財政危機。(攝影:李隆揆)

從六月下旬開始,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轟轟烈烈地連續開了12次會;每一次會議都還透過網路直播對全國放送,希望透過密集討論,凝聚各界共識。

 

但兩個多月來,這系列會議意外激化了正反雙方的對立。不但主要被改革對象軍公教團體,號召群眾上街「反污名、要尊嚴」;抱持「年輕人不白繳、中生代領得到、已退者領得久」改革理念的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也宣布退出會議;就連民進黨立委段宜康也批評委員會淪為反改革者舞台,公開要求不願配合的閣員下台

 

這套蔡英文總統信仰的「審議式民主」機制,按計畫是先以四到六個月的委員會揭開序曲,緊接著進行「分區擴大會議」,接著才是主秀「年金改革國是會議」,最後還得通過最關鍵的戰場:「國會立法程序」。然而,改革四部曲的第一階段,就已讓人感到歹戲拖棚,年金改革後續發展能否如預期順利完成,充滿疑問。

 

獲得極高民意支持的年金改革計畫,為何起步如此跌宕?原因出在主導改革者缺乏形塑輿論能力。所有人都知道,蔡英文在總統府下成立年金改革委員會,目的不是徵詢各方意見,而是早就打定主意,年金非改不可;既然如此,設下這場擂台的用意,當然就是請君入甕,伺機削弱化解反對陣營力量,而不是擺出清高中立姿態,聽委員們高談闊論。

 

偏偏事情恰好往反方向發展。反對年金改革陣營的聲音,透過每週一次的會議向外傳播,儘管他們論述不具外溢效應,無法爭取原本支持年金改革的民意支持,但訴諸悲情、強調感性層面的發言,就像是一聲又一聲的集結號,讓受壓抑許久的反年金改革人士重新凝聚,彼此不再感到孤單,嗓音當然更為洪亮。

 

相形之下,原本應該主導這系列會議的民進黨政府,卻在嘈雜的反對聲浪中成了配角。

 

一旦「要尊嚴」、「反污名」這類簡單卻直指軍公教內心的情緒性口號發酵,政府當然更難以理性主張,說服軍公教人員正視國家財政危機;支持年金改革的民間團體為了爭取話語權,難免也開始訴諸情緒性語言,最終就如反改革陣營所期盼的,將年金改革代表的世代正義,帶往族群階級鬥爭衝突的岔路。

 

瑞士,是直接民主與審議式民主的典範國度,執行重大公共決策前,政府都需經過一套縝密的說服程序;人民也能輕易透過連署,以公投複決政府政策。但瑞士政府從來不會輕易放棄遊說選民的影響力,2002年的「入聯公投」,就是最好的案例。

 

被歐陸列強環伺的瑞士,自19世紀以來始終維持中立國的角色,因此得以避開兩次世界大戰蹂躪。但隨著20世紀經濟全球化,倚賴出口貿易的瑞士仍須經由多邊組織與其他國家合作,更有必要利用聯合國會員身分,參與國際事務決策。然而,入聯與瑞士人民信仰的「永久中立」價值強烈衝突,1986年政府提出第一次入聯公投時,遭75%民意狠狠否決。

 

2002年,以共識決為慣例的瑞士聯邦委員會,再次提出入聯公投,儘管這項公投案面臨右派政黨與及非都會選民的強力杯葛,但政府提出「提供更多人道援助」、「發揮小國關鍵影響力」、「促進世界和平」等理由,並強力動員宣傳,終於扭轉了瑞士人習慣的孤立姿態,讓瑞士成為聯合國會員。

 

這故事告訴我們,「共識」不會憑空產生;審議式民主就像是一場交響樂演奏,主事者不該是旁觀的評審,而必須扮演指揮者角色,隨時掌控音樂的節奏與聲調。

 

關於年金改革,沒有人比目前的政府擁有更好的機會。然而,若蔡總統繼續讓一系列的會議淪為毫無交集的各說各話,世代正義的主旋律,恐將就此被淹沒在嘈雜的喧鬧中。

 

※作者為本報記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關鍵字: 年金改革 軍公教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