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品廢棄物污染日漸嚴重 抗藥性細菌進化中

莊喻婷 2018年04月13日 07:01:00
低於1/4的廢水量處理、技術不足,是造成拉丁美洲、非洲及亞洲污染程度居高不下的主因。(湯森路透)

低於1/4的廢水量處理、技術不足,是造成拉丁美洲、非洲及亞洲污染程度居高不下的主因。(湯森路透)

根據《衛報》報導,研究顯示藥品廢棄物,其中包括成藥及處方藥,正在世界各地的河川中漂流,嚴重危害自然環境。科學家在2018維也納歐洲地科年會(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conference)上指出,若情況未改善,到了2050年排入水道系統的藥物廢水量將增加2/3。

 

荷蘭國際水利環境工程學院研究員、開發追蹤藥物汙染方法「熱點」(hotspots)的團隊領導人布雷戈(Francesco Bregoli)表示,高濃度藥物廢水可能危及大部分的淡水生態系統;止痛藥、抗生素、抗凝血藥物、賀爾蒙、精神藥及抗組織胺藥物等藥物在某種程度上危害野生動物,如內分泌干擾素(Endocrine disruptors,亦稱環境賀爾蒙)造成魚類及兩棲動物變性。

 

 

此外,獸醫常用的抗發炎藥物「雙氯芬酸」(Diclofenac)已造成印度次大陸的禿鷹亞種瀕臨絕種,歐盟及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皆視雙氯芬酸為自然環境的威脅。

 

減少藥品用量才是解決之道

 

全球每年雙氯芬酸的用量高達2400公噸,其中上百公噸留在人為垃圾裡,生態系統吸收了約20%,僅有約7%經過廢水處理廠過濾後排放,其餘皆排入海洋。

 

最新研究發現,世界上總計超過1萬公里的河川含高濃度雙氯芬酸,高於歐盟觀察名單所訂定「每公升100毫微克」的標準。

 

歐洲地科年會上發表的另一項研究指出,都市地區大量興建的污水處理廠反而讓河川污染更加嚴重,因為大部分廢水並未被妥善處理。

 

荷蘭瓦赫寧恩大學科學家史特蘿卡(Maryna Strokal)表示:「2000年,50%河川污染源自於污水處理廠,到了2010年,污水處理廠成為世界各地幾乎每一條河川污染源之一。」

 

 

抗藥性細菌的進化

 

聯合國環境署2017年12月發表的研究顯示,70%到80%人類及農場動物所使用的抗生素(約1000公噸),以各種方式排放到自然環境中,警告抗生素及化學廢棄物促成抗藥性細菌的進化。

 

由於僅有低於1/4的廢水經過處理,加上技術無法過濾大部分的藥物,拉丁美洲、非洲及亞洲的污染程度基本上會更高。

 

布雷戈表示:「單憑技術無法改善問題」,認為減少藥物用量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