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情報局「亞果出任務」 以蘇丹廢棄渡假村的國際營救行動

麥浩禮 2018年04月20日 07:01:00
一張1980年代發給歐洲各地旅行社的宣傳海報,訴說一個國際營救的故事。(取自影片)

一張1980年代發給歐洲各地旅行社的宣傳海報,訴說一個國際營救的故事。(取自影片)

「阿魯斯,一個無與倫比、比你想像多更多的地方」(Arous A wonderful world apart , with so much to see and do)。

 

這是1980年代發給歐洲各地旅行社宣傳海報的文宣,廣告主角是一棟座落在蘇丹(Sudan)沙漠邊緣鄰近紅海(Red Sea),標榜潛水勝地的高級渡假區。圖中碧海藍天好風景,但誰又會想到這個營運近4年的渡假村,原來是一個國際營救行動的中繼站?

 

 

衣索比亞的猶太人

 

這是一個以色列情報局(Mossad)策動的大型營救行動,目的是拯救成千上萬滯留在蘇丹難民營的衣索比亞(Ethiopia)猶太人。希姆隆(Gad Shimron)現為以色列記者,他娓娓道來當初如何「經營」度假村參與這場營救行動的過程。

 

「當時蘇丹是一個與以色列為敵的阿拉伯國家,這是一項秘密任務,甚至連我的家人也不知道。」

 

這批信奉猶太教的衣索比亞人來歷眾說紛云,歷史可以追溯至西元前950年,屬以色列人的分支,他們散布在衣索比亞土地上,讀聖經上教堂禱告,由於地理因素,這一批信徒千百年來與其他猶太人隔絕,甚至認為自己是僅存的猶太人。

 

1980年的衣索比亞由於錯誤的經濟政策導致社會崩壞,繼而發生糧食危機,成千上萬人餓死,這群猶太人為了生存被逼著逃到了鄰國蘇丹,即使蘇丹的情況並沒有比衣索比亞好。

 

蘇丹是個穆斯林國家,面對這批猶太難民,非我族類的觀念作祟下,這批猶太人在蘇丹反而遇上更大的災難。

 

「他們滯留在加達里夫(Al Qadarif)與衣索比亞城市接壤的難民營中,但部分未抵達難民營便喪生,部分則因生活條件惡劣而在難民營內病死,當時已造成1500人死亡。」


面對水深火熱的情況,以色列特務兼族群領袖阿克魯恩(Farede Yazazao Aklum)深入蘇丹了解情況,並向救援機構發出求救信函,盼派遣人員拯救這批被世界遺忘的猶太人。

 

以色列得悉情況後,便派遣希姆隆等特務為這場官方拯救行動揭開序幕。

 

 

天賜的好機會

 

規劃營救行動時,開始找地方登陸,卻陰差陽錯地發現阿魯斯這個「好地方」。

 

1972年,義大利商人在阿魯斯海岸興建了15座小平房,要發展成渡假勝地,但隨後發現無法供水供電,亦無法開通道路,最終放棄了渡假村,但這十多座本應湮沒在歷史的空房子,卻成為了以色列的天賜良機。

 

「我們將計就計,在瑞士成立空殼公司,使用假護照進入蘇丹,成功遊說蘇丹當局以32萬美元,讓我們租用渡假村3年。」希姆隆說。

 

以色列特務們花了1年時間粉刷房屋,達成供水電協議,還引進了風帆、潛水等娛樂項目。

 

就這樣,這批偽裝成瑞士人的以色列特務,終於可以在蘇丹境內活動。

 

為了力求真實,他們還真的認真經營起渡假村,高薪聘請當地人工作,接待從世界各國前來的旅客。

 

 

隱藏身份後,部分特務扮成服務人員,部分假裝是潛水教練。

 

希姆隆在日間是一名渡假村員工,但在晚間特務們便藉故離開,在星夜掩護下搭飛機到加達里夫執行任務。

 

「我們到達接應點,接收一批衣索比亞猶太人,但我們不會跟他們表明身份,只會告訴我們是傭兵。」



行動歷盡艱辛 只盼多救一人

 

就這樣,帶著難民的特務們坐上卡車,經由路上不時的賄賂,躲過重重的道路檢查,經過800公里顛沛路途返回阿魯斯。

 

「以色列的海軍小艇會在渡假村北部接應,我們在海灘上將他們送走,再由海軍帶到停在紅海的軍艦,迂迴地逃離蘇丹。」但不幸地,一次行動中被蘇丹軍方發現,並對他們開槍。
 

「行動是十分危險,若有任何差錯而暴露身分,我們便會沒命。」

 

不幸中的大幸是,蘇丹軍方以為只是單純的走私活動,但由於風險太高,以色列逼不得已轉由空中救援。

 

1982年5月,以色列大力士型運輸機(C-130)在英國二次大戰在蘇丹興建的廢棄機場跑道上開始起降,進行收援任務,但機場地點隨後還是曝光了,飛機轉輾在沙漠中各地降落,雖然極為困難,但最終還是完成17次任務。

 

 

蘇丹公開支持

 

「我從沒想像,我會在沙漠的中心坐上飛機離開。」辛姆隆憶及一位獲救的猶太男子對他這樣說。

 

後來在美國施壓及金錢利誘下,當時的蘇丹領導人尼邁里(Jaafar Nimeiri)與美國達成秘密協議,允許猶太難民直接從首都喀土木(Khartoum)乘坐民航機前往歐洲,28次航班,多達6380人飛往比利時布魯塞爾繼而轉飛以色列,此行動被稱為「摩西行動(Operation Moses)」。

 

但好景不常,1985年1月協議遭以色列媒體報導而曝光,當時尼邁里下令暫停所有秘密航班,並與以色列人公開「劃清界線」,以撇清阿拉伯國家對他背叛伊斯蘭教,勾結以色列人的指控。



縱使營救行動暫時停止,阿魯斯渡假村卻愈來愈賺錢,「阿魯斯已經成為蘇丹版的希爾頓(Hilton)。蘇丹政府旅遊局更極力推介這個景點,期望更多外國人來蘇丹旅行。」

 

渡假村接待了愈來愈多的旅客,甚至連希姆隆回國休假時,也回到渡假村舉辦耶誕及新年娛樂活動。

 

吊詭的是,渡假村所帶來的利潤還能打平拯救行動的龐大開支,單是渡假村的收入,就足以讓他們購入救援難民的卡車。

 

 

蘇丹政變 一夜撤走

 

但蘇丹政變的氣味卻愈來愈濃厚,3個月後軍人趁尼邁里出國訪問時發動政變,取而代之的軍政府領袖開始注意這個救援行動,希姆隆真正身分被發現只是遲早。

 

消息一出,以色列情報部門下令他們當晚撤走,「包括我在內共6人在黎明時分離開,跑到一個不毛之地由軍機接回國。」留下了仍然在睡覺的旅客,以及不知情的當地員工,渡假村中所有的以色列人一夜之間消失,理所當然地,渡假村亦一夜倒閉。

 

根據估計,當年約3000至4000人在以色列的營救行動中獲救,而接下來5年間,則有1萬8000多名衣索比亞猶太人在其他國家展開新生活。

 

「我們那時每一天經歷的事,非常人所能承受,」經歷參與這一場驚險的營救行動後,希姆隆回憶過去,輕描淡寫地說:「我們只是在做我們的工作」。

 

 

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

 

西方國家以偽裝進行的營救事件並非新鮮事。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Iranian Revolution),伊朗民眾圍攻美國德黑蘭大使館,多名美國陸戰隊員及外交人員被捉,有6名美國外交人員逃往並匿藏於加拿大駐伊朗大使館半年。

 

美國國務院當時提出秘密行動派員喬裝電影人員,向伊朗當局謊稱到有意到德黑蘭拍攝《亞果》(Argo)科幻電影,為求逼真,更製成劇本及海報騙過伊朗,最後成功入境並將6人接走,2012年更被改編成好萊塢電影《亞果出任務》(Argo),唯美國國務院否認行動由他們策動,指當時由加拿大全權負責。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