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蝸藤專欄:中國的「無芯之痛」是政治問題

黎蝸藤 2018年05月03日 07:00:00
現在美國要在高科技行業與中國拼命,一下子打中了中國高科技的七寸。(湯森路透)

現在美國要在高科技行業與中國拼命,一下子打中了中國高科技的七寸。(湯森路透)

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佈激活(啟動)對中國中興通信公司的制裁令,對中興「一劍封喉」。表面上看,這與中美貿易摩擦無關,但在貿易戰陰雲蓋頂之際,誰都不會認爲,此舉沒有殺雞儆猴之意。

 

制裁中興事件一下子改變了中美貿易戰的中國輿論場,從狠批美國威脅發動貿易戰,發展為全民大討論:雖然有比較持重的「發展芯片不是一朝一夕」之論,但更多的是中國不能承受「無芯之痛」,「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的檢討。如何大力發展「中國芯」,把「好事變壞事」充斥輿論場。

 

中國並非「無芯」,中國半導體行業並非那麽不濟。早在2000~2005年,中外已經在中國投資超過200億美元,新建15座晶圓厰。在2015年全球芯片製造上,中國佔4%。在代工企業中,2017年,中芯國際排全球第五,華虹半導體排世界第九。

 

無芯問題看似非常嚴重,說到「中國每年花費2000億美元進口芯片」,更是讓中國「工業黨」(片面追求製造業的人)痛心疾首。其實,中國進口這麽多芯片,最主要是因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把這些芯片裝配在最終消費品上出口國外,並非內需。中國政府對芯片不徵關稅,就是為了讓最終消費品生產商能獲得價格優勢便於出口。這是全球化生產模式的一環。

 

中國輿論所指的「無芯」,主要指在核心芯片,尤其是電腦與手機CPU,高端通訊芯片等關鍵器件上依賴外國;除了芯片設計落後外,芯片製造也與國外有1.5到2代的代差;進而在操作系統、設計軟件、行業軟件等基礎軟件上也無法擺脫對外國的依賴(即所謂「無芯缺魂」)。在《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中國早已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列爲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首。

 

其實,所謂「無芯之痛」是科技問題,更是政治問題。這正如愛滋病,不單純是一個醫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一樣。

 

愛滋病與「無芯之痛」,都有在技術上難以解決的難點,這是其進一步成爲社會問題的客觀基礎。愛滋病的技術難點是難以治癒。無芯之痛的技術難點,是在一個商業競爭的環境下(而不是軍事專用),先發者擁有不斷積累的技術優勢、用戶被培養出使用習慣、配套的軟硬件產業已形成一整套生態,這些構成對後來者的屏障。中國此前多次嘗試都不成功已説明瞭要打破這些屏障絕不容易。除非用軍工企業式的「不計成本」的擧國體制,否則難以突破。

 

愛滋病之所以超越了醫學問題,是因為其傳播途徑有很明顯的社會學特徵。如果(或只要)控制好傳播途徑,就可以極大降低其負面衝擊。同理,無芯之痛,特別是現在發生的無芯之痛,也有很強的政治原因。

 

無芯之痛是「自我證實的預言」

 

按中國「工業黨」的標準,縱觀世界,「無芯缺魂」之國很多。德、英、法等都無芯,也不擁有操作系統。這不影響她們成爲發達科技強國。爲何偏偏中國就這樣強調「無芯之痛」呢?

 

中國「工業黨」有兩個特徵:

 

第一,追求「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情結,追求「從上到下的自主化體系、或是完整的一條龍生產」。

 

第二,以「白菜化」,即把通過價格戰,把競爭對手擠出市場,其津津樂道的用語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追求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思維,其實與中國一直聲稱自己堅守的「全球化」背道而馳。因爲在理想的全球化商業貿易體系下,預期各國應各展所長,互通不足,互相依存,這樣通過貿易,降低成本。在這種精神下,任何一國都不需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更不需要「不計成本」地追求某種產品。

 

可見,雖然中國現在以「全球化」推手自居,但骨子裏仍極抗拒「真正的全球化」。中國追求的只是片面的、單向的「全球化」而已,其實質是「二十一世紀重商主義」。

 

 

中國爲什麽有「完整工業體系」情結呢?

 

兩個源頭

 

其一,中國在古代社會中一直自給自足,「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無有」。這種在前全球化的閉關鎖國年代根植下來的想像,至今仍然存留在很多中國人的腦海中。毛澤東時代同時與美蘇交惡,更加強調「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事實上恰好相反,很多工業進步都來自蘇聯)。

 

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中國一直有「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國恥教育。冷戰結束後,中國從未真正走出冷戰心態。即便最近三十年,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大行其道,中國占主流的還是現實主義的理論,推崇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不安全感從未消退。在「中美(日、印)必有一戰」思想指導下,時刻強調「絕對安全」,害怕一旦打仗就被別國「卡脖子」。

 

前幾年,中國引發激烈爭論與「散步」抗議的PX(對二甲苯)化工厰爭議,也是這種思路的例證。中國政府要在成都、南京、青島、福建、大連、茂名等地興建安全成疑的化工廠,每處都遭到當地人激烈反對。中國之所以要不顧反對地想方設法興建這樣的化工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外國「卡脖子」。

 

在國際關係理論中,現實主義是最「本能」的,自由主義與構建主義都依賴一代代政治家與理論家的信仰與構建,都要經過多年才能形成共同信仰與互相信任。構建這種體系很難,破壞這種體系卻很容易。

 

中國根深蒂固的現實主義,每天強調絕對安全,要擁有完整工業體系,也迫使外國懷疑,中國的真實戰略意圖是不是真的準備一戰。它構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即便其他國家原本沒有這種意圖,也不由得反過來防範中國。最後,各國互不信任,難免陷入「大國政治的悲劇」。

 

其實,解決「缺乏核心技術就會被威脅」並不困難。如果中國有外國不得不依賴的核心技術,外國也有另一種中國不得不依賴的核心技術,反而更能確保一個互相依存的世界。日本在芯片方面遠不如美國,但在製造芯片的設備方面卻有主導地位。美國不可能用芯片威脅日本,因爲一旦這樣,日本不提供芯片設備,美國也產不出芯片了。

 

根據這個思路,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也有追求「大而全」的問題。與其追求在所有高端產業齊頭並進,還不如追求在部分產業突破。那種要把其他國家「一鍋端」的思維,只會引起外國反彈。

 

韜光養晦的戰略拋棄

 

中國堅持「追求完整的工業體系」必然會引起別國的戒心,但中國此前發展了很多年,2006年,胡錦濤就提出「自主創新」的產業政策。「製造業2025」也在2015年就提出來,奧巴馬即使抱怨中國「搭便車」,即便一直抱怨中國侵犯知識產權,但對中國一直是容忍的,沒有川普政府這種拉出決戰的架勢,甚至也不會釋放出可能用芯片打擊中國的「勝負手」。

 

美國在這時出手,當然有諸多的因素,諸如川普是民粹主義總統,美國放棄國際領袖角色,中美經濟實力開始接近、中國沒有按照西方期望方向演變等。但不得不重點提及的是,中國近年來拋棄了「韜光養晦」戰略有很大的關係。

 

「韜光養晦」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共產主義垮臺之際,提出的中國國際行事原則。「韜光」是收斂光芒,「養晦」是隱形遁跡,修身養性。其要點在低調修煉內功,不出頭,處處謙卑,「中國誰也不怕」,但同時「誰也不得罪」。江澤民名言「悶聲發大財」,胡錦濤名言「不折騰」,都是「韜光養晦」戰略的繼承。「韜光養晦」為中國贏得長期的和平發展的時間,與有利的發展空間,被證實是行之有效的戰略。

 

雖然有人質疑,中國韜光養晦是中國的權宜之計,發展起來再「亮劍」。英文翻譯成「隱藏能力、假裝弱小」,或「掩蓋自己的能力,等待時機東山再起」。但縱觀鄧式中國時代,中國韜光養晦並不是一句空話。外國雖然有種種質疑,但影響並不大。

 

在2009年,胡錦濤提出「堅持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的説法。開始引發對「韜光養晦」戰略的討論。此後,中國越來越向「有所作爲」發展。在2011-2012年前後,中國輿論場與國際關係圈曾經有激烈討論。胡錦濤的第二任期,由於權力鬥爭激烈,很多政策實際上不是胡錦濤自己的政策,這裡不詳細討論。

 

總之,在2012年,習近平上任以後,「韜光養晦」戰略被徹底拋棄,取而代之是「大國崛起」,「中華復興」。在領土與海洋爭議上漠視國際法與國際準則;在國際大灑金錢,力推「一帶一路」戰略奪取美國的領導權;國內國際關係研究,醉心宣傳中美爭霸的「修昔底德陷阱」,鼓吹「中國模式」可以取代「美國模式」;還在國際與國內,極力宣傳中國的製造業「大國重器」,科技上取得讓「外國友人羡慕」的「新四大發明」,揚言在科技上「彎道超車」,鼓吹「厲害了,我的國」。

 

歐洲日本都早就不放在眼內,成爲沒落的「小國」;就連嘲弄美國為「落後的農業國」如此荒謬的自大也居然一呼百應。這種高調行爲怎麽可能不讓美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盯上中國。

 

現在美國要在高科技行業與中國拼命,一下子打中了中國高科技的七寸。就連一向鼓吹民族主義的《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也在微博中說「前段時間我們國家的確有些高調,客觀上強化了美國和西方對中國崛起的警惕。做一些調整很有必要。人民群眾擁護黨,對國家道路的支持度很高,無需犧牲對外謙遜來加強國內動員。隨著對外摩擦增多,我們能贏則贏,有時贏不了也無需強求,必要的妥協公眾可以理解。」

 

其實,根據中國的説法,中國現在處於「發展關鍵期」,也就是說,如果中國能繼續平穩發展10到20年,就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了。中國爲什麽在這幾年如此高調呢?僅僅從國際政治看,是難以理解的。這當然與中國國內政治有關,這裏就不討論了。

 

總之,中國在「發展關鍵期」,拋棄了「韜光養晦」的國策,讓美國沒有錯過反擊的時機,可能是中國最大的戰略失誤。

 

※作者為旅美學者

 

【延伸閱讀】

●何清漣專欄:中美貿易戰 中國將有多少羊毛被剪

●【紐時精選】川普貿易戰的「勝利者」將是中國

●黎蝸藤專欄:中美貿易戰 美國雖有陣痛但承受得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