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弋丰專欄:從核彈狂人到沒有跨不過的檻 金正恩為何說變就變

藍弋丰 2018年05月05日 00:00:00
金正恩從核彈狂人變成親暱的拉著文在寅來回國界,破天荒的改變,其實不過是地緣戰略改變下必然的結果而已。(湯森路透)

金正恩從核彈狂人變成親暱的拉著文在寅來回國界,破天荒的改變,其實不過是地緣戰略改變下必然的結果而已。(湯森路透)

過去說到金正恩,世人想到的是對屬下施以「砲決」與「犬決」的殘暴手段、派刺客天涯海角也要暗殺親哥哥金正男的冷血無情、不顧周遭大國全面反對也要核子試爆並試射飛彈的核彈狂人夢,豈料一場板門店會談,形象180度轉變。

 

尤其是金正恩在文在寅邀請跨過兩國國界後,出其不意的拉住文在寅,邀請他一同跨回北韓一方,再一起走到南韓一方,精湛的政治表現身段,讓文在寅簡直成了跟班,世人頓時發現金小胖可不簡單,網路上也以此作文章,擷取雙方跨過國界照片戲稱「沒有跨不過的檻」。

 

歐美媒體對金正恩突然間從核彈狂人轉變為和平大使,提出無數猜測解釋,主流的想法之一,是金正恩已經完成核試,北韓已擁有一定的核子武力技術,也已經展現在世人面前,所以無需再試,可故作和平姿態,宣稱停核,這樣的看法固然有其根據,但或許失之過度技術性思考,北韓的轉變,終究來自周遭的國際大局已經改變。

 

其實,台灣人應該最能了解金正恩轉變的底層原因。如今美國面對金正恩的前倨後恭,以及金正恩的突然轉變,其實過去台灣都近距離見證過類似的情況,對台灣來說更是生死交關,只是已成往事,一時沒有聯想起來而已。

 

故事始於蔣介石失去中國政權,在冷戰美國大包圍蘇聯的國際大戰略之下,毛澤東的新中國才剛剛建立,美國就已經打算拋棄老盟友蔣介石,打起將中國「狄托化」(左圖:維基百科)的算盤,也就是希望中共領導人會學習南斯拉夫共黨領袖狄托的中立戰略,成為美國拉攏來制衡蘇聯的籌碼,為了「聯中制蘇」的大戰略,美國本來於1949年8月時還曾經準備放棄台灣承認中國,台灣的蔣介石軍事集團成了棄子。

 

美國追求共產中國的戀曲

 

然而共產中國與美國的「價值觀」不同,讓雙方之間的關係總是一波三折,無法立即順利搭起友誼的橋樑,美國一心想聯中制蘇,一開始卻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毛澤東滿腦子想的只是共產擴張,一時沒有理解大包圍關係的國際常識,根本沒有接收到美國的善意。

 

就在美國打算拋棄蔣政權的最危險時刻,1950年6月底,韓戰爆發,證明美國的想法太過一廂情願,對台政策才全面反轉,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蔣介石集團在台灣的情勢頓時改觀。然而,美國並不放棄促成聯中制蘇的努力,不斷試圖接觸,1955年8月美中在日內瓦進行首次大使級談判,到1970年雙方總共舉行136次大使級談判。

 

儘管如此,美國追求共產中國的戀曲,在雙方思想巨大落差下「彼此總是錯過」,1957年蘇聯施放人造衛星,毛澤東受到激勵,一廂情願認為「東風壓倒西方」,堅持共產主義國家必可勝過資本市場國家,於是發表「超英趕美」的著名言論,自然不可能與美國結交,1958年中東危機爆發,毛澤東更趁機挑釁,挑起第二次台海戰爭,也就是包括「八二三砲戰」在內的衝突,之後又與美國於1965~1969年間在越戰戰場上兵戎相向。

 

中國屢次辜負美國的好意,但是中國所在的地緣戰略位置不變,美國在每次衝突後,終究不離不棄的希望促成聯中制蘇大戰略。這樣的耐心最終獲得回報。

 

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中國與蘇聯關係惡化,與美國關係則快速改善,尼克森先釋放善意,放寬對中國的貿易限制,緊接著1971年季辛吉密訪中國,周恩來邀請尼克森訪中,美國在聯合國讓步,使得中國入聯,台灣從此遭踢出聯合國,1972年尼克森訪問北京、杭州、上海,會見毛澤東與周恩來,在台灣的萬分驚愕中雙方簽署《上海公報》,當年的局勢變化也是遠遠出乎世人意料之外,台灣突然間成為棄子風雨飄搖,情勢一路惡化到1979年美國與中國建交,並與台灣斷交。

 

同樣是毛澤東,與美國之間從不可理喻、兵戎相向,到眉來眼去、私下密訪,最後正式成為邦交國,其實美國基本的戰略想法不變,一切只在毛澤東的一念之間。

美國成功聯中制蘇之後,迫使蘇聯為了從中亞突破大包圍而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淖,最終不得不與美國握手言和,逐步結束冷戰,即使如此,蘇聯本身仍逃不過於1991年瓦解的命運,而中國身為美國的防蘇夥伴,則在美國對諸多貿易問題正隻眼閉隻眼下,於「改革開放」浪潮中興起成為「世界工廠」。

 

地緣戰略改變下的必然結果

 

在歷史上,成為大包圍合作夥伴的國家,往往能突飛猛進,飛上枝頭當鳳凰。瑞士在法國與哈布斯堡的互相大包圍中得利,而得到獨立中立國地位;荷蘭也在法國與哈布斯堡的互相大包圍中成功獨立,更崛起成為「海上馬車夫」;普魯士的興起奠基於英法的歐陸賽局;美國也在英法七年戰爭前後的全球彼此大包圍中得到獨立良機;英俄「大賽局」決定了日本的崛起;冷戰則促成了中國成為新強國。

 

在冷戰時期,北韓的狀況與中國相反,不但不是美國想策反拉攏的對象,地理位置介於中、蘇、南韓,夾在美國「聯中制蘇」與「第一島鏈」的兩大戰略之間,北韓成了一個戰略緩衝國,一個三不管地帶,雖然沒有人想入侵北韓以免破壞緩衝區,因此而能存活下來;但也沒有人想拉攏或認真培植北韓,所以就成了一個怪異封閉的可憐國家,為了爭取國際的注意,北韓走向人民貧困卻窮兵黷武的不歸路。

 

每當全球大賽局轉變時,也就是所有人命運的轉捩點,冷戰結束後,雖然經歷反恐戰爭、烏克蘭衝突,延後了新賽局的布局,但賽局終會改變,美國終究回到大包圍最大假想敵的老戰略,這次的對象是中國。

 

北韓翻身的機會來了,當美國在烏克蘭衝突中還必須回到聯中制俄的老路,北韓就還是一個可憐的國際孤兒,所以也就繼續胡鬧、惹事生非,大作核彈狂人夢,想引起國際注意,但當美國明確走向大包圍中國,淡化與俄羅斯之間的衝突,甚至隱然有聯俄制中的態勢,北韓雖然處在同樣的地理位置,卻因大包圍對象改換,不再只是尷尬的夾在中俄間的三不管緩衝地帶,而成為一個可以策反來完善中國包圍圈的一個可用棋子。

 

北韓也跟台灣一樣,在貴賓席的最近位置看著共產中國在「聯中制蘇」下走上改革開放與崛起,如今這樣的機會有可能落到自己頭上,金正恩政權自然不會傻到放棄,於是,就如同當年季辛吉破冰訪中,北韓也做出驚人的轉變,從核彈狂人,變成宣布停止核試驗;從飛彈威脅,變成親暱的拉著文在寅來回國界。這些破天荒的舉動震驚了世人,但其實不過就是地緣戰略改變下,必然的結果而已。

 

※作者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轉行出版、產業分析、業餘歷史研究,著有《橡皮推翻了滿清》、《明騎西行記》等書,譯作有《紙牌屋》等。

 

【延伸閱讀】

●藍弋丰專欄:台灣人當中國領導-當心拿破崙 史達林 希特勒詛咒

●藍弋丰專欄:想成為「東方瑞士」 先搞懂瑞士對台灣真正的啟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