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台灣金融業不該是誰有錢就能買

黃冠綸 2018年05月10日 07:00:00
玉山金控不斷蠶食鯨吞公股過去最在行的「企業金融」。(攝影:葉信菉)

玉山金控不斷蠶食鯨吞公股過去最在行的「企業金融」。(攝影:葉信菉)

過去國民黨政府在90年代末期推行經濟自由化舉措,一舉開放設立多家金融業,造成了金融市場群雄割據的競爭版圖,而金融整併的腳步逐漸趨緩,不僅公股維持了8家規模不大的局面,民營的金融業更是仍有20多家,持續在人口基數不大的消費市場中競爭。

 

而隨著時間演進,群雄割據的金融版圖已朝固定方向的演化,公股不斷喪失既有的業務,如玉山金控不斷蠶食鯨吞公股過去最在行的「企業金融」,只因民營銀行有極大化員工工作效率的制度性誘因,而公股卻多安於現狀與配合政府政策。

 

同時在「個人金融」上,民營銀行的腳步更是讓公股望塵莫及,如台新金控在個人行動銀行,更幾乎取下了過六成的市佔率,得到如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的國際肯定。反觀公股銀行聯合推出的Taiwan Pay,至今不開放給蘋果手機使用者,先前也爆出彰銀員工為了達到業績,而不擇手段代收客人款項,再用自己的手機繳款,只為了滿足高層訂下虛假的KPI目標。

 

由於在市場競爭上公股本身的競爭力不足,導致公股逐漸流失既有客戶市場,這本是市場上優勝劣敗的天然演變,對消費者亦是最好的結果,但政府卻反其道而行,不僅多數業務只承包給公股自己人,要民眾忍受不良的使用體驗,更花了不少納稅人的錢來補貼。長期以來的補貼政策,讓公股雖能勉強地維持金融業整體資本額五成佔比,代價則是犧牲了民間業者逐漸壯大的機會與市場的效率。

 

也因此,民間業者除了三大金融巨頭以外,其他業者則在維持中、小型規模中不斷拓展業務。代價則是讓這些業者更容易受到其他領域巨頭的狙擊,對金融市場造成潛在的危機。

 

過去龍邦的實質負責人朱國榮買下國寶人壽後造成巨額虧損,最終由時任金管會主委曾銘宗的主導之下,以2百多億的政府基金接管國寶人壽與另一家被搞砸的幸福人壽,最後政府又將燙手山竽轉手交給國泰。另一起公案則是遠雄在買下中興人壽,又隱匿關係人交易,涉嫌掏空自己旗下的集團,遭到金管會解除趙藤雄父子職務,五年內不得再碰金融業。

 

最近鬧的沸沸揚揚的還有寶佳大量買進台新股權的消息,亦是台灣破碎的金融市場所造成的結果之一。寶佳在地產本業上前科累累,偷工減料的消息時有所聞。而寶佳卻反過來指責台新治理不佳,而寶佳自身就是未上市的家族企業,再加上寶佳找來的又是已有前科的龍邦與朱國榮,更令人相信這又是另一起地產大亨狙擊金融業的事件,只是這次牽扯的層面更大,不僅前金管會主委、前行政院長陳冲與寶佳合作,前彰銀總經理唐楚烈、以及台新彰銀案律師團於知慶也當過龍邦董事長,都讓人擔憂這次是公股與地產業者的合作,想一步步進逼民間業者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

 

台灣長期破碎的金融版圖,已造成不少金融監管的問題,引來不少產業大亨的覬覦,更導致台灣的金融業難以和國際競爭。然而政府一味的保護公股,在今年的台企銀、第一金控的董事改選中透過手段爭取更多公股席次,造成「國進民退」這種與國際趨勢相悖的發展,都使得台灣的金融市場一次又一次陷入危機,這是政府雖然懂,但卻不願正視的真相。

 

※作者從事股市投資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