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照:黎智英對我來說 一直都是個謎

楊照 2018年05月18日 00:00:00
8歲開始在廣州街頭做生意,12歲毫不回顧地從自己痛恨的大陸離開偷渡到香港,閱讀《到奴役之路》而成為海耶克和自由放任主義的信徒…這些都是解開黎智英之謎的重要線索。(圖片擷取自Youtube)

8歲開始在廣州街頭做生意,12歲毫不回顧地從自己痛恨的大陸離開偷渡到香港,閱讀《到奴役之路》而成為海耶克和自由放任主義的信徒…這些都是解開黎智英之謎的重要線索。(圖片擷取自Youtube)

2001年,黎智英的《壹週刊》大張旗鼓登台,我接到《紐約時報》記者從上海打來的電話,問我對這件事的看法。記得很清楚,我當時斬金截鐵地回答:台灣有長遠深厚的「文人辦報」傳統,那個傳統和黎智英對於新聞、傳媒的概念、態度南轅北轍,黎智英那套做法能在香港成功,正因為這樣,恐怕很難在台灣生根…

 

我那時候就正在「文人辦報」傳統中的機構擔任總編輯,因而可以近乎本能地對《紐約時報》記者分析:「文人辦報」無可避免一定帶有菁英色彩與啟蒙態度,相信報紙該提供的是「the news you need to know」,絕對不會將新聞視為商品,而黎智英在香港所做的,卻是要提供「the news you want to know」,只要讀者要,有市場,就是重要的新聞,就應該大肆報導。這樣的風格與做法,很難說服、更難改變台灣的新聞體制吧!

 

會一直記得這件事,因為我當時所給的答案,錯得離譜。黎智英的《壹週刊》和《蘋果日報》短時間內便橫掃台灣,不要說站穩腳步一點問題都沒有,甚至還徹底改變改造了台灣的新聞媒體,從雜誌到報紙再到電視,如果說這十幾年的主要變化就是「媒體『壹週刊』化」,應該一點都不誇張。

 

我以為具備堅實基礎的「文人辦報」傳統摧枯拉朽地毀滅了,所有的媒體一面倒模仿、學習黎智英建立的風格,引發兩個我自己不得不誠實追究回答的問題:第一,台灣原本的新聞傳統,在哪裡出了什麼樣的根本錯誤,為什麼會如此脆弱不堪一擊?第二,黎智英是個甚麼樣的人?又從何培養出他如此強大的經營與改造能力?

 

這麼多年,抱持著近乎贖罪的心情,我對於前一個問題有了許多整理,進而對於過去的台灣報業與雜誌歷史有過比較深入的認識,儘管仍然是個很糟糕的預言者,到底從糟糕的預言錯誤中累積了一點歷史解釋的智慧。相對地,帶著一點排斥心情吧,對於後一個問題遲遲沒有比較認真的探究,當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像樣的理解。

 

 

黎智英對我來說,一直都是個謎。仔細閱讀收在《人生不是名利場》的文章,算是通往解謎的第一步。8歲開始在廣州街頭做生意,12歲毫不回顧地從自己痛恨的大陸離開偷渡到香港,閱讀《到奴役之路》而成為海耶克和自由放任主義的信徒…這些都是解謎的重要線索。不過讀這本書卻又必然帶來新的迷疑,如此宣告揭露自身生命信念的黎智英,和以將新聞當商品販售時近乎毫無規範毫無禁忌的《壹傳媒》老闆黎智英,似乎中間還是隔著一道缺乏跨越橋梁的鴻溝…(本文轉載自楊照臉書

 

【延伸閱讀】

●楊照:《東京人》-川端朝向「餘生寫作」的關鍵階段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