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時精選】堅守秘境 中國最後的「穴居人」

紐約時報 2018年05月26日 07:00:00
中國西南貴州省內的偏遠山區,部分苗族村民在巨大洞穴建立自己家園生活。(紐約時報)

中國西南貴州省內的偏遠山區,部分苗族村民在巨大洞穴建立自己家園生活。(紐約時報)

在現代中國創立之前的混亂年代,這片位於中國西南貴州省內的偏遠山區武裝土匪橫行,苗族村民於是藏進了這一帶的巨大洞穴之中。即使後來中國統一在了共產主義的統治之下,他們仍然留在了那裡,慢慢形成了一種極度的農村貧困和孤立存在。

 

該地區地處中國最貧困的省份之一。它與全國其他地區以及與外界的唯一聯繫,只有一條通向附近道路的山路——這段路要越過一個陡峭的山谷,快步走也要一個小時。

 

但在過去的20年間,這些洞穴已經沒那麼與世隔絕了。遊客在不斷增多,他們前來體驗這個被稱為中國最後的一個持續有人居住的洞穴。

 

洞穴的居民透過出租自家的房間賺取收入,有繁榮的家庭產業。他們的房屋是在這個大得足以容納4個美式橄欖球場的石灰岩洞穴中慢慢積累起來的。而這個洞穴是如此龐大,能讓他們的木製或竹製住房沿著起伏不平的岩壁組一個小巧、隱秘的村莊。

 

中國貴州苗族村民是主要穴居的族群,所居住的洞穴的空間非常大。(紐約時報)

 

白天,洞穴裡飄蕩著牛和公雞的叫聲。週五的下午則會響起孩童的笑聲,洞穴內涼爽、潮濕的空氣中彌漫著炊煙的氣味,減輕了下面山谷傳來的熱氣。縣政府希望中洞的居民搬遷至附近的居住區,將近10年前完工的低矮村舍,有著白色的牆和木質的窗框。

 

官員們表示,居民們沒有維護好洞穴,使洞穴變得不適合居住了。並且由於這個村莊被當地機構格凸河旅遊局列為了受保護群落,政府應對其進行監管。政府為每位居民提供了6萬人民幣讓他們離開。

 

只有5戶人家同意搬遷。其餘的18戶人頑固地堅守著洞穴之中的家。他們說:「新家太小,說他們擔心會失去自己的土地,並且還說因為他們與這個洞穴有著歷史聯繫,他們應有權獨立管理這個洞穴的小型旅遊經濟。」

 

當地村長王齊國(音譯)說:「這個洞窟居民應該是本地旅遊業的管理者,不管是不是要拿報酬。」他說,「這個洞最好的地方是住在裡面的人。」

 

許多穴居人上了年紀,少數人會說普通話。(紐約時報)

 

就連考慮搬出去的居民也認為,一個人6萬人民幣太少,尤其是因為很多人上了年紀,少數人會說普通話。這代表著如果離開住在山洞裡的這個群體,他們可能會感到孤獨。他們依然靠附近的土地種植他們賴以生存的小米和蔬菜。

 

村民還抱怨新房的品質,說房子太小,粗製濫造。

 

穴居的村民在洞穴附近下田勞作,照料牲畜。(紐約時報)

 

80年代最常造訪中洞的外來者是檢查「獨生子女」政策執行情況的當地政府官員。這項措施在村民中極不受歡迎。他們的子女要和他們一起下田勞作,照料牲畜。

 

王齊國說,那些年裡,違反政策的人有時會被帶走接受強制墮胎和絕育。山洞史上最大的變化是2002年通上了電。令人驚訝的是,讓該地區通上電的不是中國政府。它靠的是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富商貝多(Frank Beddor Jr.)。

 

美國富商當穴居村民提供電等其他援助,讓居民生活上容易許多。(紐約時報)

 

貝多2002年第一次到訪中洞,後來又來了好幾次。他捐贈了數萬美元,用於將中洞接入該地區的電網。他持續的資金支持還為洞裡修建了一所學校和一個公共浴室,並為村民提供牲畜和其他援助,極大地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品質。

 

但2011年,當地政府關閉了學校,逼迫居民把孩子送到該地區的寄宿學校。那所學校距離村子大約2小時路程,而孩子中有的才5歲。貝多於2007年去世,享年83歲。對村民來說,他與村子的情感聯繫依然是個謎。他們中的一些人還記得他為數不多的來山洞的情形。

 

39歲的農民王齊才(音譯)在山洞裡的家中經營著一個小雜貨店。他說,年輕人可能會搬出去,變成民工,但很多人最後還是會回來成家。他說,「山洞感覺像家。洞裡的天氣很好。感覺像天堂。」

 

※作者丹頓(BRYAN DENTON)是《紐約時報》記者。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關鍵字: 貴州 穴居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