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人物】慣者為師 末代龍舟匠人劉清正

陳怡杰 2018年06月02日 10:27:00

造船有職業病,刻製舢舨、龍舟60年,77歲劉清正6年前聽力大損,但視力極好,我們走下堤岸斜坡時,300公尺外的他,領狗散步河邊,抬頭一見來訪,大力揮手招呼。「師傅早!」,「」多數時候,你需要重覆問題兩三遍,沒聽清楚,只有基隆河邊麻雀「啾—啾—」鳴叫應聲,是正常搭話。

 

造模型船,行力有餘。(攝影:李隆揆)

 

龍的船人

 

「戴過助聽器,調小聲,有裝跟沒裝一樣;收音靈敏,又爆音激叫直搗耳內,算了」,端午節剩三個禮拜,今年沒有龍舟訂單,「阿正師」手上繪製兩艘模型船,是台北霞海城隍廟六月初回訪「祖廟」廈門霞海城隍廟「成廟355周年」贈禮所需。造大船多年,模型船不耗一點功夫,劉清正邊畫邊聊,行力有餘。

 

他作品散見全球,除了1984年起造全台最大16對槳龍舟(船長約18公尺,現存洲美屈原宮),27歲和父親劉木山合製的最後兩艘龍舟,也可在關渡宮「龍舟博物館」看見;1989年德國漢堡開港800週年,台灣送了2艘他手造龍舟慶賀,荷蘭、南非、日本那霸、加拿大溫哥華、美國洛杉磯,至今都有「阿正師」手藝身影。

 

60年前,劉清正是台灣設置龍頭第一人,訂立台灣龍舟新貌。(攝影:李隆揆)

 

訂單不會年年有,一艘龍舟我做一個月,啟用至少可駛15年」,去年接下台北市府體育局4艘9對槳(船長約12公尺)龍舟是最近一筆大單,他說,也許端午節前,到濱江街龍舟停放處,補漏、重漆保養,那也滿足。

 

毋通叫我「顧路」

 

造船60年,5對槳做到16對槳,在他手上刨削成身的龍舟超過150艘,舢舨數百艘不可勝數,「駛在基隆河上的舢舨,都是我造的」,國寶匠師地位高,「金工獎」、「台北文化獎」榮耀當然不少,郝龍斌市長時期,水利局在士林三腳渡碼頭入口刻了幅「阿正師」浮雕,「也沒跟我講,每天叫我顧路,顧免錢的」,「本來擱要再刻一尊我雕像放三腳渡碼頭,我袂啊,顧路啊,擱要顧港?

 

劉清正是「三腳渡」代名詞,碼頭入口旁浮雕像,講述一生造船事。(攝影:李隆揆)

 

劉家獨創「龍骨」穩定船身,小如模型船,設計同出一轍。(攝影:李隆揆)

 

端午節外的平日,劉清正製作舢舨、漁船維生,家族五代造船,曾祖父造過帆船,「可以從台灣駛到中國的那種,代代相傳,船越做越小」,他在三腳渡出生,現在仍住劍潭路,騎車來不用2分鐘,「一世人攏無離開士林。」

 

造船世家

 

手指三腳渡碼頭,劉清正思憶,「原早岸邊厝多,劉家搭在遐,我佇遮出生」,「彼時陣,捷運線火車在走,基隆河水清,逐家靠水生活,厝從車頭旁,一直往外延伸」,劉木山生了5男5女,劉清正是次子,「大哥愛酗酒,才由我接班。」

 

大龍峒國民學校(今大龍國小)時期,劉清正不愛讀書,「學校去假的,老師講作伊講,左耳進右耳出」,幸好當年沒有「不及格」制度,時間到自動升級,他莫名其妙畢業。

 

劉家五代造船。(翻攝網路)

 

一開始少年氣盛、不想接班造船,15歲跑去中山北路二段,找鐵工廠學電銲,「周邊沒幾間房,農人放牛吃草最多,那一帶叫『牛埔仔』」,火爐邊拿大槌、打鐵,日夜鏗鏘,艱苦過日,劉清正想「做再久也不是頭家」,一個月後不幹,名義上回家學做船,但每天晃蕩,「一搭沒一搭,17歲才下決心用功學,從『雙槳仔』(舢舨)做起」,除了22歲赴金門當兵2年(陸軍第19師),這一行,他從未離開。

 

慣者為師

 

「出師沒什麼,一隻龍船從無到有,你造得出來就可以」,24歲他第一次獨立起造龍舟,一向不畫草圖至今,「跟我講要做多大隻,我想一想,就造給你,別的師傅安怎不會,我啊知。」

 

1959年設計「可卸式龍頭」套於船身,劉清正一揭台灣龍舟新貌。(翻攝三腳渡龍舟文化發展協會)

 

2005年陽明海運想重現一艘「北歐維京古船」,承包公司沒設計圖,手拿照片一張,找遍全台造船師沒人接,「南部也共款,無設計圖誰欲做?」,輾轉得知「阿正師」名號,對方試手氣打電話來,「我說照片拿來看,可能有法度吧」,一個月後,劉清正成功重現台灣最大北歐維京古船(船長約6公尺),至今仍存基隆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一個小姐說,幸好找到你,不然我得去挪威買一艘了。」

 

「遊艇大亨」擦身過

 

他說台灣造船真正讚,遊艇也做到世界有名,「全台第一艘遊艇,就是我師叔陳振吉做的」,劉清正細述,「教我造船是我爸劉木山,劉木山跟陳振吉是師兄弟,兩人都跟陳振吉父親陳水源學藝,陳水源跟我阿公,又是結拜兄弟」,六O年代,陳振吉配合駐台美軍顧問團需求,改造木殼帆船,成立「陳振吉造船廠」(今興航遊艇)起家,意外成為台灣遊艇業起源。

 

「陳振吉造船廠」(左)環河北路二段、民族西路口舊址。(翻攝Google map)

 

那時,他們舢舨做的沒我爸好,接不到訂單,剛好美軍想玩遊艇,問陳振吉要不要接,他順勢轉途」,「美軍問過我爸,但我家舢舨接不完,哪有時間接遊艇單」,師兄弟就此分道揚鑣。

 

劉清正對手藝自信,「造遊艇?我會啊,但接國外遊艇單,他們會看造船廠、遊艇業登記證等,確認你規模OK才下單,台灣人不是,『你會?好,給你做』」,「我幾歲了,再準備這些不划算。」

 

神龍見「首」

 

除了是1959年訂立台灣龍舟起造「龍頭」、「龍尾」第一人,業界傳說,劉清正與屏東東港造船師洪全瑞是台灣僅存2位木製船工藝匠師,「北清正、南全瑞」盛名不脛而走,聞此,劉清正口氣聽來不太滿意,「他小我6歲,我們見過面。」

 

2014年底,兩人同時受邀基隆「世界經典龍舟特展」,劉清正重現「那霸龍舟」,洪全瑞則製「傳統龍船」,「彼時陣,一看就知影他模仿我」,「除了龍頭,船身、船尾攏跟我相像,但這款形,只有劉家在做」,阿正師說明,「龍骨」是他的「正」字標記,在龍船中央設計「龍骨」,船下水後穩當不晃,「自我父親開始,曾申請專利權。」

 

末代木造龍舟匠人劉清正。(攝影:李隆揆)

 

「正」字標記

 

「南部做船仔,跟阮無同啦,龍頭、船身攏無同款」,「我設計的龍頭,人可以臥在龍頭上奪標,南部龍舟做不到」,造龍舟數十年,劉清正「扒龍船」(划龍舟)自也在行,在三腳渡組了老人龍舟隊,「我攏當舵手或擊鼓手,划船?要出力,真累,不過節奏是我在教」,2000年,劉清正曾隨台灣龍舟隊赴法國布列斯特港「世界海洋水手節」,參與法國9人長槳小船競技。

 

他說以前習俗嚴,現在不了,「比如師傅有交代,女人不能上船不能摸,但現在龍舟當運動器材看,規矩有放寬」,現在太太會幫忙補漆,不過,龍舟點睛、下水比賽、初一十五時,祭神朝拜,至少還是要的。

 

以前,他在基隆河邊造船,馬英九市長時期、文化局幫劉清正在一旁堤防搭棚,「這是河川地耶,我哪有辦法蓋,柯文哲兩年前來視察,一下車就批『這一區誰搭的?』」,「熟識我的水利處長幫我解釋,柯P不說話,去年某日,下班又自己一人跑來找我開講。」

 

不到20坪的簡易搭棚,是國寶藝師工作所在。(攝影:李隆揆)

 

末代國寶藝師

 

手握木造龍舟技術的台灣藝匠,劉清正幾乎是最後一位了,近年國際競技龍舟,材質風行玻璃纖維,「做遐免工夫,一天就做好,但皮膚碰到全身癢得要死」,40年前一次造舢舨,業主要劉清正在木造材質外層加玻璃纖維,「他說這樣發亮,陽光一照亮晶晶,一生我就誤做這一次,全身發癢、呼吸困難,自此拒接」,他透露,玻璃纖維成分有矽,刀刨下去也粉塵亂飛,「吸入體內根本無消化。」

 

想法出入,劉清正手中工藝傳承更顯艱困,往日風華俱往矣,等他退休,木製龍舟技藝恐同步沒入歷史。

 

撰文:陳怡杰 攝影:李隆揆

 

「木製龍舟技藝」恐失傳。(翻攝三腳渡龍舟文化發展協會)

 

後記/造船六十年雜感

 

「媒體至少拍我400次,恁們問攏同款,10個有9個問『幾歲做?誰教你?造幾艘』,卡問攏彼寡。20幾年前,中國央視來三腳渡拍我,也差不多。一個記者很有趣,印我的新聞一疊照著問,我說『紙上不是都寫了』,原來伊想同個答案,我親口再講一遍就好。」

 

身後堆著成年人高度的木材,是劉清正進口的寮國香杉(俗稱「寮國檜木」),他說台灣1991年禁伐天然林後,就沒用台灣木材造船,「有人曾問有越南檜木嗎?我要更正,越南少出口木材,常是寮國的木『借道』越南過水而已。」

 

端午節外平日,劉清正製作舢舨、漁船維生。(翻攝三腳渡龍舟文化發展協會)

 

我們在三腳渡碼頭旁拍照,他手指遠方,「這條基隆河,我現在講,沒人相信,古早滿載排水量4000噸級的巡洋艦,都能開進來,就是國民黨撤退來台的船啊」,「日治時期,士林再往裡頭航駛一公里,圓山中山橋(舊名明治橋,2002年拆除)可是海軍碼頭」,他眼睛發亮,「聽老人家說過,清朝時大帆船也開得進三腳渡。」

 

船開不進的港口

 

基隆河岸土生土長,劉清正對1949年國民政府接管後廢土亂倒,港口超載淤積不滿,「現在退潮後,連5噸以下動力漁船都開不進來」,「15公尺河道寬度又沒變,深度差太多」,社區大學找他講「基隆河水文變貌」,他總說「這裡沒用,死港了啦」,「船開不進來,叫什麼港口?

 

岸邊造船60年,劉清正對河川有特殊情感。(攝影:李隆揆)

 

曾憑造船工藝,多次應邀至法國、日本、荷蘭等國交流,劉清正欣羨參訪時,遊艇載著他飽覽城市水岸,「基隆河哪有辦法,水乾了,整條船耗在那邊等,你看我我看你」,「現在漲潮,水深勉強可以駛船,但國際觀光客來台,誰跟你等時間」,「政府還在大稻埕延平河濱公園立碑『河川淤積,多數因日治時期砍樹未水土保持,山崩土石流,泥沙進淡水河,日漸淤積』牽拖。」

 

訴悲歌

 

「日本人砍樹會留樹根,觀察宜蘭太平山就瞭解;國民政府砍樹,連根帶土拔起,我做船的當然知,古早別人向林務局標木材,標到就跟林班買下整區樹木,連樹根都挖,現在一粒樹頭攏嘛不少錢」,「但你連根拔起,留了坑又不填實,拍屁股走人,一坑一坑留在山頭,下雨一積水,時日一到負重滿載,水含著土,全沖下山。」

 

劉清正造船50年的粗糙指節,在眼前大力揮動,「好事攏家己,壞事著別人,騙肖。」

 

【延伸閱讀】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