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國家不能漠視小農的處境

張家銨 2018年06月09日 00:00:00
小農對於農產品的販運幾乎無能為力,掌控農產運輸、流通與定價的中間商始終處於不透明狀態。(攝影:葉信菉)

小農對於農產品的販運幾乎無能為力,掌控農產運輸、流通與定價的中間商始終處於不透明狀態。(攝影:葉信菉)

台灣被譽為「水果王國」,水果早已成為常民生活的一部份,市街上隨處可見水果攤。在過往,台灣的水果經濟具有相當活力,水果甚至取代水稻而成為最主要的作物;如此作物生產結構的改變,反映著愈來愈多的農民轉種果樹,因此將水果產值推向高點。

 

事實上,多數台灣果農仍是道地小農,其耕作面積小,仰賴家庭勞力,多數以滿足家庭需求為首要目標。甚至,若干果農仍掙扎於貧窮線上下。在早期,綠色革命的概念推動著將農藥、化肥和機械等現代要素投入生產;然而,土地生產率極高的小農經濟卻始終停留在原位。

 

社會邁入工業化後,又衍生出土地與勞動力的問題,農作土地過小阻礙了大資本農作場域的形成,小農經濟亦無法壓低勞力成本,如此結果不僅讓小農喪失競爭力,連獲取基本利潤都很困難。

 

農產是農民生計來源,亦是民生所需。農產從產地到達消費市場,會經過層層運銷通路,最後才至消費者手中。對於農民而言,產品本身的最終售價才是影響其種植意願的最大因素。而農產價格的波動不僅影響農民收益,也攸關消費者權益。

 

眾所皆知,國內的農產品生產者常常因為無法預知市場需求量而生產過剩,或者遭遇氣候影響,外加盤商介入而血本無歸。消費者也經常因為上述因素,而購買到過於昂貴的產品。能常態生產並穩定供應市場需求的農產品,產地與市場價格大致為同向互動關係;具有高替代性質的農產品,其市場價格對產地價格的衝擊多呈反向反應。

 

因此,公部門要預先掌握市場的價格變動,並且透過資訊平台的建構,引導生產者預知在近期的未來市場將會有多少購買量而再生產;此舉希望能夠避免生產過剩的情況,生產者不會因盤商介入而降價求售,消費者也可以買到產地直銷且價格合理的農產品。

 

此外,水果市場不會只有單一產品,尤其水果還存在彼此替代性,例如番石榴與香蕉在某些月份即會產生消費競爭,小農不可能皆能知悉這些資訊,因此要倚靠公部門去掌握並告知。

 

不能忽略的是,由於台灣水果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偏弱,外銷數量有限,因此水果經濟的擴張程度受限於內需水果消費的需求總量。簡單地說,由於市場容量有限,一旦生產過剩必然導致價格崩跌。

 

以香蕉為例,台灣的香蕉外銷曾經是一個傳奇,卻因為新興國家的競爭導致外銷規模萎縮,農委會因而於2001年將香蕉目標市場定調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此外,香蕉在近年以單根裸賣的方式出現在便利商店的貨架上,被包裝成精緻商品。

 

的確地,在現代社會中的飲食消費文化在改變,民眾對於香蕉的消費改變亦可能受到消費習慣與消費場域所影響,說明著現代常民追求不打烊的消費服務、以及安心且小量的消費價值。如此一來,消費者對於購買農產品的意願即受到便利性、飲食習慣、成本、健康風險與信任、主觀規範等因素所控制。因此,要思考協助小農在品質、產品用途、環境意識、甚至知性文化面來加強,以助於行銷國產香蕉。

 

要知道,小農對於農產品的販運幾乎無能為力,掌控農產運輸、流通與定價的中間商始終處於不透明狀態。小農為了維持微薄收入,只能拼命生產,往往導致生產過剩。

 

國家不能漠視小農的處境,除了不能讓進口水果排擠了本土水果賴以為生的內需市場,公有果菜市場還要擔當起小農的公平維護基地,並且可以創建自有品牌,以協助將產品銷往大賣場或國外,甚至協助小農建立宅配管道。

 

每到收穫季節,農會也應公告該年收購標準,並且祭出較高的收購價格。在水果產銷方面,國家的基本立場是交由市場機制調控。雖然,中央政府備有 「平準實物制度」和「平準基金制度」,但主要是針對糧食等戰略物資,對水果的幫助有限。各地公有果菜批發市場的任務僅只在提供交易平台,保證議價過程公開透明,但並不保證農民能賣到好價格。

 

將農產品賣得好價錢,果農的生活才有改善機會;無論如何,改善果農生活,政府責無旁貸。

 

※作者為臺中市青年審議委員會青年代表

關鍵字: 香蕉 果農 小農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