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不斷對話的過程——TIDF青少年評審後記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8年06月20日 10:00:00
(TIDF提供)

(TIDF提供)

電影院的設計無非是將看電影視為一個集體活動,雙人爆米花套餐、一整排相連的座位,甚至之前我去買電影票時,被售票員再度確認:「請問是一張嗎?」他特地加重了「一張」的語氣。

 

然而,看電影對我來說一直是很個人的活動,不喜歡把個人的情感在別人面前展現出來,所以喜歡一個人去看電影,至少座位兩旁的人不認識我,甚至最好能直接在家轉開MOD的電影頻道,想哭多大聲都可以。

 

我享受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被裡頭的故事發展、角色性格所感動,或是和自己的經驗相扣連。不過,當成唯一位紀錄片評審,在評片過程中,看電影這個行為不再輕鬆,從原本感受影片,到現在必須分析影片。

 

從觀影者成為評審:改變觀看的方式

 

高三寒假,我參與了由TIDF和富邦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的青少年評審團培訓營。第一階段透過電影語言課程、觀影、映後討論、戲劇等方式,訓練我們獨立思考;第二階段則正式進入評選過程,三天的時間看完六部入圍青少年評審團獎的紀錄片,這個階段不再有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因為我們的身份已成為評審,也不會有老師介入討論。

 

一邊看片,一邊在黑暗的放映室裡靠著電影微弱的光源做筆記,粗略畫下某個特別的構圖,或是概略寫下一句重要的話,甚至是當下看不懂的設計,手上的筆快速地寫,眼睛仍持續盯著前方的銀幕,就怕錯過任何一場重要的戲。這些筆記成為和其他評審們討論時重要的素材,說出優點,同時也提出不懂的點一起討論。我們必須逼自己去思考導演為什麼在這裡設計了一個長鏡頭?為什麼使用黑白畫面呈現?這部片的結構?這些為什麼,或許是自己在看片時較不會試著去思考的,然而,因為身為評審的這個任務,賦予且逼迫我們去窺探影像背後的語言,而語言傳達的可能就是一部片的觀點。

 

(TIDF提供)

 

紀錄片不太可能有全然的客觀,攝影機的擺放位置、剪接哪些片段、被排除在鏡頭外的畫面,都已經是經過導演的主觀選擇,而一部紀錄片的獨特之處,也取決於導演的觀點,即使針對同一個主題,不同導演仍能創作出很不一樣的作品。讀懂電影語音便是幫助我們找出導演的觀點,任何一個鏡頭的設計,可能都代表導演正以不同的角度在看事情,也許是旁觀者,或是影片中的某個角色。思考導演觀點的同時,我們也在審視自己站在社會中的什麼位置,又是以什麼樣的觀點在看待這個社會。

 

「社會有多複雜,紀錄片就有多複雜」

 

紀錄片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認識社會很好的媒介,相對於新聞直接述說一個議題,紀錄片使用更有趣或是獨特的切入角度來說故事;不同於文字報導,紀錄片多了影像,但並不只是為了輔佐文字而存在,影像有其獨特性,能夠呈現文字無法達到的極限,讓觀者能透過影像體會文字無法感受到的。

 

「社會有多複雜,紀錄片就有多複雜。」陳平浩老師在上課時說。討論影片的過程中,大家常常都會提出對於哪些部分不太理解,甚至整部片的結構因為太複雜而整理不出來。《借問阿嬤》、《錢江衍派》是我認為六部入圍片中結構最複雜的,明明是在講述歷史事件(二戰、白色恐怖)的紀錄片,卻又加入許多議題外的故事線,像是家庭、工作、感情;在青少年評審團的後續任務,採訪《錢江衍派》的導演們時,才知道影片中的人物正是因為這些議題外的事情(為了工作賺錢過生活),而錯過參與這些議題的機會(沒有參與解嚴後蓬勃的社運)。

 

(TIDF提供)

 

存在於紀錄片內外的對話

 

這是一個不斷在對話的過程。

 

紀錄片之內,對話存在於裡頭的人物和某個事件之間、導演與受訪者,甚至是導演的觀點和整部影片之間;紀錄片之外,對話存在於觀者和這部片的議題或觀點之中,同時,作為評審的我們彼此討論,是一個和更多觀點對話的過程,甚至更多的是跟自己對話。

 

這次參與青少年評審團的經驗,讓我從習慣一個人看電影,到享受群體一起進行這個活動,甚至理解放映後彼此對話和討論的重要。評審應該以更客觀的角度來評論一部片,不管是剪接技巧、攝影機運鏡,或是導演的觀點和說議題的方式,都是我們必須分析的,評審甚至不能加諸太多個人情感,然而,影片終究是「感受層面」的東西:用什麼方式說議題,而讓觀者有不同的感受、如何運用電影語言,給我們不同的情緒。正因為每個人有著不同的生命經驗,會使得在觀看同一部片時,產生不一樣的情感記憶連結。

 

討論,是不同觀點相互摩擦碰撞的過程,時常也會因為別人提出的想法,而進一步產生自己新一層的理解。

 

(TIDF提供)

 

連結自身與社會的媒介

 

看電影讓人彷彿進入另一個平行時空,也許是一個人的生命故事、一個國家,或是某個議題,走出電影放映廳後,又回到現實世界,不過,只是從另一個我們可能較少接觸的現實世界,回到自己所處的世界中。藉由紀錄片認識議題、認識社會,當我們釐清自己跟這個社會的關係,就必然會去關心,甚至發現自己並非外於這個議題或是這個社會的。

 

即使是在講述一個議題的紀錄片,也不會是告訴觀者所有的知識或是內容。紀錄片就像一把鑰匙,讓人在看完之後,開啟對某個議題或是事件的興趣,進而主動去認識、了解更多。(文╱李若慈)

 

(TIDF提供)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以「再見.真實」為核心精神,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官網:www.tidf.org.tw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電影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電影新聞資訊 

請聯繫: 上報生活中心 → lifenews@upmedia.mg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