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東南亞的血路盛世(下)

馬來西亞的馬哈迪曾採取煽動平民的策略及鐵腕手段,漠視前朝遺留的民主體制。(湯森路透)

馬來西亞的馬哈迪曾採取煽動平民的策略及鐵腕手段,漠視前朝遺留的民主體制。(湯森路透)

東南亞有三個國家毗鄰中國,是地理位置最靠近、也最無從防備當前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區域。這是恩典,也是詛咒。曾有數世紀的時間,中國基本上是友善的鄰國,而那些東南亞的統治者大多象徵性地向這個幅員遼闊的北方鄰國進貢,藉此獲取貿易、科技與政權合法性的資源。歐洲國家殖民東南亞的數百年間,中國勢力減弱、日益封閉,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為止。
 

從那時起,中國堅決主張自身影響力不容小覷,一開始鼓吹共產主義運動,之後釋出經濟誘因,近年來則秉持強勢態度。隨著西方勢力亟欲鞏固自己的國際地位與權勢,東南亞也成了各國據以共同牽制中國勢力的支點。對此,我在本書中持相反意見,就所有主要的西方體制、勢力與軍事力量而言,東南亞地區的權力與衝突演變反而使它們更難維持有效的影響力,長遠來看,也讓中國可以更輕易地擁有支配優勢。

 

最初,早在歐洲人於十六世紀入侵前,已經有好幾批多來自北方的移民在東南亞蒼翠繁茂的山谷與寶石般珍貴的土地上建立王國。他們種植稻米、與原住民進行貿易;他們借用印度教與佛教信仰的元素發展王權與行政制度,利用人民對宇宙中心的強烈信仰,要求他們臣服於國王與皇族。在殖民者引進中央集權制之前的時代,各公國透過貿易與姻親締結鬆散聯盟,向邊遠王國象徵性進貢,並且享有開放自治權。

 

近代以前的聚落集中在村莊與軍事要塞星羅棋布的山谷,仰賴灌溉充足的稻田與果園維生;村落外圍山林密布,是野生動物與惡靈的棲息地。低懸的雲層籠罩分布於山谷邊緣的林丘時,可以想見從前人們是多麼敬畏那些無形的靈魂。所有信仰多少都有部分根植於人們不可見的事物。
 

儘管東南亞已經為濫伐森林付出代價,但過去遼闊狹長的國土與今日相差無幾。主要的威權中心(即大多數人居住的城市)的轉變超乎想像。這些城市在開放外貿與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發現逐漸擴張的歐洲勢力已侵門踏戶。到了十九世紀末,仰光(Rangoon)、巴達維亞(Batavia,即今日的雅加達)與河內(Hanoi)等殖民城市可見八角形石造樓房與有軌電車,風格與規模均可媲美歐洲殖民母國的建設。

 

殖民時期於一九四五年告終之際,從太平洋戰爭中崛起的新興獨立國家為人民帶來高度希望。緬甸、印尼、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全以羽翼已豐的民主政體之姿獲國際認同為獨立國家,然而,當中沒有一個政體能長久維持自由與民主地位。
 

到了五○年代中期,東南亞的政治局勢演變成意識型態的戰爭。現代化與社會覺醒的力量結合了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受到資源重新分配與抽象平等的意識所吸引。這股力量與那些在殖民限制下蓬勃發展、畏懼在新民主政權下失勢的傳統精英互相牴觸。面對推翻先前努力的矛盾處境,前代殖民勢力選擇加入傳統精英的行列,因為眼前他們最畏懼的是共產主義的擴張。這個局勢促使軍政府在西方國家的資助下進一步壯大,扼殺了東南亞曇花一現的自由契機。

 

一九六二年,緬甸發生軍事政變,民主政體徹底瓦解;一九六五年,印尼共產政變遭到壓制;一九七○年,柬埔寨軍隊干政。七○年代中期,泰國的左派抗爭遭到軍隊無情鎮壓。作風強硬的領袖,如菲律賓的費迪南德.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與馬來西亞的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採取煽動平民的策略及鐵腕手段,漠視前朝遺留的民主體制。到了八○年代中期,專制政權成為東南亞地區的常規。
 

極權政府進化與扎根之際,世界上其他國家冷眼旁觀。由於這些政權傾向表現仁慈的一面,努力讓人民獲得溫飽而非一昧監禁或濫殺(雖然他們確實也會這麼做),因此很容易讓人視而不見,甚至做出殘暴行為也會受到寬容,因為他們可以牽制共產主義的浪潮。

 

五○年代中期,美國及其盟國坐視南越總統吳廷琰(Ngo Dinh Diem)的武裝鎮壓與任人唯親,因為他是激進的反共分子,而當時的美國總統林頓.詹森(Lyndon Johnson)也曾說,「他是我們在東南亞唯一的人馬」。六○年代中葉,印尼政府殺害近五十萬名共產主義嫌疑分子,卻沒有任何西方國家發動制裁。這種現象如今依然存在:二○一六年,印尼人民法庭在海牙召集的審判小組裁決,美、英、澳三國應為他們口中的「種族屠殺」負責,國際社會並未展露一絲憤慨之情。
 

東南亞地區的冷戰預示了鎮壓與犯罪免於受罰的黑暗時代,這從當時的著名照片中清楚可見:頭部中槍倒臥路旁的越共(Vietcong)可疑分子;在西貢(Saigon,即現今的胡志明市)市區自焚的和尚;以及遭美軍無意義地毯式轟炸的柬埔寨。諷刺的是,一九七五年美軍倉皇從西貢大使館屋頂搭機撤退的象徵性照片,說明共產主義在越南大獲全勝,替東南亞的經濟繁榮鋪路。曼谷市區瀰漫著共產主義即將入侵的恐懼,泰國人不惜將土地賤價售給市內的錫克教(Sikh)社群,造成公寓數量激增、地產開發業飛快成長。

 

※作者畢業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並擁有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博士學位,現為亞洲社會國際理事會(Asia Society’s International Council)成員,並已於日內瓦人道對話中心(Center for Humanitarian Dialogue)擔任私設外交官與衝突調停員十年。在此之前,他曾於亞洲地區擔任記者三十年之久,旅居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與香港,曾任BBC記者與《遠東經濟評論》總編輯。現居新加坡/本文摘自《血路盛世》序言/商周出版 

關鍵字: 緬甸 泰國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