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明明沒缺電 為什麼非得要用核電

主筆室 2018年07月04日 07:02:00
綠能爬不起來,核能就有越高的正當性,過去兩年朝野在能源政策上的攻防,就是沿著這條軸線在發展。(攝影:曾原信)

綠能爬不起來,核能就有越高的正當性,過去兩年朝野在能源政策上的攻防,就是沿著這條軸線在發展。(攝影:曾原信)

最近有多位學者提出「以核養綠」的公投案,直接挑戰2025年停止核電運轉的《電業法》條文「非核家園」。前總統馬英九也說,台灣實際上已經缺電,要思考是否繼續推動非核家園,就算要推動也不要把日期訂死。像這樣反對「非核家園」當然是言論自由,主張核電也不是什麼可恥的事,前提是,必須本於事實,不要拿現在明明不存在的缺電為自己設想的核電鋪路。

 

很多人把2025非核家園當成蔡英文的選舉政見,所以非得要駁倒這個說法,或者為為它製造路障,才得以一吐胸中塊壘,但這其實是誤會了。早在17年前,民進黨執政時期的核四復工協議裡,非核家園就是白紙黑字的藍綠共識,這個共識更在2002年台灣制訂《環境基本法》時就寫入法律。至於為何是2025非核家園?其實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而是根據現行的《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以每部機組正常之運轉壽命四十年估算,核一、二、三的六部機組從107年12月5日起陸續除役,其中最後一部核三廠二號機,就是必須在114年(2025年)5月17日停止運轉。

 

17年前訂下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在前,核電機組正常運轉的壽命將屆在後,用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去調整一個國家的能源佔比,讓核電緩步退場,這樣的能源政策何急躁之有?如果還急躁,只有兩種狀況:第一、主政者陽奉陰違,把「非核家園」目標當具文,從未提出具體可行的能源政策方向;第二、主政者朝三暮四,勢頭不對就宣稱要檢討核能政策,風向轉了就指稱「全世界沒有人在反核了」。遺憾的是,這兩種狀況都發生在台灣。

 

馬英九日前提出他理想的能源佔比是綠能10%、核能20%、天然氣30%、燃煤40%;但2016年的核能發電佔比僅12%,核電不減反增,意味他不但希望核四運作,也從沒打算讓老舊的核一、二、三廠退役。不過,2011年馬英九在總統府召開「能源政策」記者會可不是這樣說的,他當時明確宣布核一、核二與核三廠將不再延役,沒有任何條件。

 

擁核者當然也可以宣稱,當年核一二三宣布不延役是「受制」於福島核災的反核氛圍,但這種前後不一的說法至少證明馬政府從未把非核家園當回事,既然核能要繼續運作,相對困難的綠能就繼續當丑角。綠能爬不起來,核能就有越高的正當性,過去兩年朝野在能源政策上的攻防,就是沿著這條軸線在發展。

 

問題的關鍵當然在於綠能到底值不值得投資?有沒有前景?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查閱台電過去一個月的用電曲線配比,在尖峰時期,太陽能光電發電量往往可以超過120萬千瓦,超過當日3%的總用電量,更是兩年前的四倍之多。十天前的離岸風電開標,在先前躉購電價的支援下,竟開出每度電在2.2與2.6元之間,比現在台電賣的一度2.6元還低,並預計在2025年,離岸風電發電量可達6.7GW,不但取代核電也減少污染,顯見只要有足夠經濟規模與政府決心,風電也可以是台灣能源配比的主角。

 

事實上,今年加入商轉或併聯試車的新發電機組有7個,雖然上週有多日氣溫達攝氏37度,但備轉電量始終穩定地在6%以上;等到過了用電最緊澀的今年,更可順利達到10%的備轉容量率、15%的備用容量率,這幾乎都是斑斑可考的公開數據。既然綠能已經在上路,為何還拼了命要「以核養綠」,到底養到何時?又伊於胡底?

 

擁核也是一種政策態度,我們一向主張,既然還有這麼多的政治人物執迷於核四的續建與核電不可取代的價值,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核能拿出來在選舉場上對決,讓選民決定該不該「以核養綠」、讓核四續建。但在此之前,建議可以先問問現在還在新北市辛苦鏖戰的侯友宜同不同意讓龍門核電廠續建運轉,也可以讓曾主張核一二絕不可延役的朱立倫再確認這說法算不算數。

 

打擦邊球玩騷擾戰實在沒什麼意思,把話說清楚,讓選民決定政策良窳,這是民主政治選舉政治最大的好處。

 

 

關鍵字: 核電 綠能 缺電 反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