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華人心理學大師楊國樞 17日清晨於睡夢中辭世

上報快訊/馬麗昕 2018年07月17日 15:48:00
本土心理學運動發起人,一代華人心理學大師楊國樞7月17日清晨於睡夢中辭世,享年86歲。(圖片取自台大心理系)

本土心理學運動發起人,一代華人心理學大師楊國樞7月17日清晨於睡夢中辭世,享年86歲。(圖片取自台大心理系)

本土心理學運動發起人,ㄧ代華人心理學大師楊國樞於17日清晨睡夢中辭世,享年86歲。

 

中研院17日下午表示,楊國樞於17日清晨在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護理之家過世,因為沒有子女,其遺孀李本華將喪事委由社會所研究員瞿海源負責處理,並於7月29日舉行公祭。

 

曾任台大心理系系主任、中研院副院長的楊國樞教授,1932年出生於中國山東小農村-「諸葛農村」,中學未畢業就隨家人至台。

 

楊國樞來台後,進入台大就讀,1958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系,隨後赴美取得伊利諾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與哲學博士學位(人格及社會心理學),更是台灣第一位心理學博士,尤其是他專注於本土心理學研究,為華人本土心理學的一代宗師。

 

從森林系轉心理系

 

回顧楊國樞教授的求學過程,他進入台大就讀時,因生性喜歡自然,所以選了森林系,但是讀到一半後,才發現比起花草樹木,他最想了解的還是回到人身上。

 

楊國樞2012年接受台大心理系季報訪問時提到:「由於我生性喜歡大自然的風光,因此在選擇大學科系時,森林系便成了我的第一志願。當時的我,認為能夠成為森林系的學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幻想著躺在一大片柔軟的草地上,看著天上的雲朵、聽著鳥語、聞著花香,自由自在地看書、寫詩,好不愜意!等到我進到森林系就讀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比起樹木花草,我還是想要多了解『人』。」

 

對於研究「人」的興趣起源,其實是來自於楊國樞對生活經驗的體悟。他曾提到:「我過去曾借住在一位同學家裡,他家的鄰居時常吵架,而且嗓門很大,從早吵到晚,我覺得很有意思。究竟夫妻之間是怎樣的心理才會這樣相處呢?生長背景中沒有這種經驗的我很好奇,想要理出個道理,也就漸漸對「人」的研究產生了興趣。」

 

而在取得台大心理學士、赴美取得心理學博士後,楊國樞回國開始推動「華人本土心理學」,並在台灣成立「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他在1993發行的《本土心理學研究》創刊號中發刊辭說道:「這本學刊的問世,所代表的是我們對建立華人本土心理學的無比信心及堅定方向,……託付了再造華人心理學的渴望。」

 

在我完成美國的學位後,指導教授原本希望我留在美國作研究。但是我一直就有個問題:中國人口多、歷史久,為何卻無法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本土心理學?西方心理學現已蓬勃發展,但是其原理原則和工具並不一定適合華人,若是硬加套用,反成了『不倫不類』。- 2012年台大心理系季報

 

而從90年代開啟的一連串知識本土化脈絡中,楊國樞雖然不是走得最遠的,卻是開啟並發枝散葉的先行者。

 

曾是楊國樞學生的媒體人曾柏文17日在臉書回憶恩師:「楊國樞率先提出需要尋找在本地脈絡中獨特的「概念/ 語詞」;黃光國進一步指出研究方法背後的哲學 (認識論) 基礎的重要;葉啟政則是深入亞洲的文化脈絡,尋找不同的理論認識路徑,也開枝散葉影響了很多學生;謝國雄則回到經驗基礎,建立紮根研究典範,處理本土化的難題。浩浩湯湯的知識本土化的尋路潮中,楊不是走得最遠的,卻無疑是最初少數的先行者。」

 

楊國樞不甘於象牙塔 

 

台大心理系畢業的媒體人曾柏文,大學時期曾修讀過楊國樞教授的「華人本土心理學」課程。17日他在臉書回憶恩師楊國樞:

 

1998年初夏,我有次課後找楊國樞討論自己的困擾。我說:「這一年讀到很多論文,用種種數學與模型分析心理現象。這些論文在觀念上很有趣,但問題是,讀完後回到現實生活卻感到不貼切。我發現自己無法透過這些論文的分析,去形成對我自身,或對周遭的人,一種更深刻的了解。」

 

當時,楊老師用手扶著頭,低眉耐心地聽我說了一堆。最後只回答:「有個領域叫『知識社會學』,在處理你的疑問;但是我自己不熟悉,你要自己去讀。」

 

除了致力於華人本土心理學外,楊國樞發揮最大影響力的,就是在知識份子對於社會的關懷,30年來,他不斷以言論針砭時政,發揮言責。他將自己一生定位成「古典式知識份子」。他認為,理想中的知識份子是要超越狹窄的專業,進一步關心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問題。

 

楊國樞將期許化為行動,解嚴前,在台大心理系任教的楊國樞,因辣手著文章,活躍於當年報章雜誌圈,更以學界的批判聲音知名。他在1970年代擔任《大學雜誌》主編、在1989年是「澄社」 更多成立於1989年4月17日,台灣自由主義學者論政社團,官方英文名稱為「Taipei Society」。成立之初,希望在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黨競爭的態勢間,發出「第三種聲音」。創社社長。

 

1971與1972這2年是《大學雜誌》最具影響力的期間,是台灣民主運動的代表刊物,反映出1970年代知識份子對於保護釣魚台運動、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批判小市民心聲、百萬小時奉獻,以及台灣軍事戒嚴時期等各種社會問題的意見。

 

然而在1973年2月,《大學雜誌》受到台大哲學系事件影響,導致總編輯楊國樞、編委張俊宏、陳鼓應等人先後退出,其在政治與社會上的影響力漸次轉變,終至1987年停刊。

 

而如今楊國樞的辭世,也象徵70年代台灣知識分子一代的殞落。媒體人曾柏文說:「楊的離世,也象徵那麼一個時代的終曲。三十幾年的流光幻化,『中國人』已從『我們』變成『他們』。未來還能有多少台灣學子能領略到,楊國樞在他的時代曾留下的熱切?」(阿帕契戰力分析

 

【熱門點閱推薦】

●會找「學姊」助攻年底選戰嗎? 柯文哲:要看她個人意願

●【地表最強攻擊直升機】「1架可打爆10坦克沒問題」 阿帕契成軍戰力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