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專欄:台灣買M1A2主力戰車是對的嗎

紀永添 2018年07月31日 00:02:00
國軍正式宣布將採購美國M1A2艾布蘭主力戰車,為過去多年的戰車採購爭議劃下句點。(湯森路透)

國軍正式宣布將採購美國M1A2艾布蘭主力戰車,為過去多年的戰車採購爭議劃下句點。(湯森路透)

日前國軍正式宣布將採購美國M1A2艾布蘭主力戰車,為過去多年的戰車採購爭議劃下句點。目前已知將採購兩個營,約一百輛全新的M1A2主力戰車,未來都將部署於北台灣地區,以保衛首都安全。M1是美國現役的主力戰車,A2是其最新的改良型,除了擁有威力強大的120公釐戰車炮,還配備極為先進的現代化射控系統,有很高的第一發命中率,其厚實的裝甲也讓M1主力戰車鮮少在戰場上被擊毀,是現今各國主力戰車中,數一數二的佼佼者。而過去陸軍爭取採購這款優異主力戰車卻不斷遭到反對,原因在於其造價昂貴,將會排擠其它預算,而且車身重量達70噸,台灣的道路橋樑可能無法負荷,再加上這款精密主力戰車的後勤維護不易,國軍是否有此能力也備受質疑。

 

該不該配備新型主力戰車備受質疑

 

但陸軍之所以不斷堅持要採購M1A2主力戰車,關鍵的原因除了現有的兩款主力戰車M60A3 TTS與CM-11都已經服役多年,需要汰換外,其配備的105公釐戰車炮,恐怕也已經沒有辦法對付中國的新一代主力戰車,同時過時的裝甲防護更難以抵擋中國新一代主力戰車的125公釐戰車炮,或由步兵與武裝攻擊直升機所發射的新型反裝甲武器。只是國軍的舊型主力戰車一直未能汰換,是台灣自己選擇的結果,因為大型主力戰車是否適合台灣的作戰環境,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很多質疑。在世界各國紛紛以武裝攻擊直升機取代主力戰車,來擔任反裝甲主力的潮流下,國軍也順應時勢,選擇優先採購更適合台灣的武裝攻擊直升機。近日阿帕契攻擊直升機作戰隊成軍,就是這項選擇的結果。

 

台灣選擇優先採購武裝攻擊直升機,而暫緩換裝新型主力戰車。(取自蔡英文臉書)

 

台灣選擇優先採購武裝攻擊直升機,而暫緩換裝新型主力戰車,就是造成這項長期爭議的原因。但事實上,並不是只有台灣出現這樣的爭議,這個問題其實也不斷困擾著生產M1主力戰車的美國,與發明戰車這項武器的英國。在台灣宣布要採購新型M1A2主力戰車的同時,英國則開始了「2020陸軍整建計畫」,預計將編成的兩個新型打擊旅(Strike Brigade),都將不再配備英國生產的挑戰者2型主力戰車,也不再直接配屬炮兵,並選擇使用阿賈克斯(Ajax)步兵戰鬥車來取代被取消的主力戰車。未來這兩個新型打擊旅只會擁有輪型裝甲運兵車,與使用履帶系統的阿賈克斯步兵戰鬥車。這種實驗性的編裝將會有點類似於美軍的史崔克旅級戰鬥隊(Stryker brigade combat team),並更強調機動性。

 

美軍的史崔克旅級戰鬥隊(Stryker brigade combat team)。(湯森路透)

 

主力戰車威懾力無可取代

 

而無獨有偶地,美國海軍陸戰隊也首次出現進行遠征部署時,沒有配屬主力戰車隨行,而引起基層軍官的不滿,並投書軍方媒體,強調主力戰車對於基層步兵的重要性,認為想要以遠程炮火、空中密接支援或單兵反裝甲武器來取代戰場上的主力戰車,並不切實際。該篇投書認為主力戰車的防護力、震懾力、直接且立即打擊敵方的能力,都是目前別種武器所無法比擬的。基層軍官們認為在激烈的戰事中,主力戰車的出現與支援,能提升戰場上士兵的士氣與作戰意願,也因此極力要求應該在遠征任務中配屬主力戰車,以有效支援作戰。而在英國與美國所出現的情況並非特例,因為隨著軍事科技的快速進步,主力戰車是否還能繼續主宰未來的地面戰場,也早就開始受到很多的質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戰車的出現一舉改變了過去的地面作戰形態,這是因為戰車這種武器同時俱備了「攻擊力」、「防禦力」與「機動力」三大要素。在戰車出現以後,備配強大戰車炮與厚實裝甲,還能跟隨步兵一起推進的戰車,等同於是一個可四處移動的火力碉堡,幾乎沒有武器可以與之對抗,唯一的敵手就是另外一部火力更強、裝甲更厚且速度更快的戰車,這也讓世界各國競相投入戰車的研發競賽中。但問題在於科技的日新月異,讓各種精密飛彈的造價不斷下降,威力更強且命中率更高,讓戰車炮不再是獵殺戰車的關鍵武器。至於過去戰車炮可以發射各種彈藥來協助步兵作戰的功能,也早就被許多新武器所取代,而且價格遠比昂貴的戰車炮還要更便宜,更能配合步兵作戰使用。

 

戰車的「防禦力」已經逼近極限

 

在此同時,戰車的「防禦力」也已經逼近極限,因為越來越厚的裝甲讓車身越來越重,已快要超過車體與道路所能負荷的極限。採用複合材料或衰變鈾來當新型裝甲,雖然可以讓裝甲的厚度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並大幅增加防護力,但是製造工藝複雜,也讓造價直線飆升。而這導致了最新的發展方向是放棄被動式裝甲防禦,改用主動式防禦系統,以彈藥直接擊落來襲的威脅。目前這已經可以說是未來的主流發展方向,連美軍的M1A2都將要配備新型的主動式防禦系統。在使用主動式防禦系統後,連裝甲較為薄弱的輪型裝甲車,都可以擁有與主力戰車同等級的防禦能力。雖然目前主動式防禦系統還不到完全成熟的地步,但這應該只是時間問題,未來肯定會快速普及並且越來越進步。

 

戰車的「防禦力」也已經逼近極限,因為越來越厚的裝甲讓車身越來越重,已快要超過車體與道路所能負荷的極限。(湯森路透)

 

另外一點是雖然目前履帶底盤的運動性能也有長足的進步,但今日的主力戰車都競相採用更大口徑的戰車炮,更厚重的裝甲,其結果就是戰車的「機動力」受到很大的影響。而為了要彌補這個缺點,M1主力戰車選擇採用更有力的燃氣渦輪引擎,雖然讓M1主力戰車擁有很好的運動性能,可是其驚人的耗油性也讓其操作與訓練成本極為昂貴,後勤保修也更為複雜。就因為這些原因,台灣可能會購買使用柴油引擎的M1A2主力戰車,但其運動性能就比不上使用燃氣渦輪引擎的原始版本了。同時目前輪型裝甲車輛的發展極為快速,這種以行動敏捷為最主要優點的載具,大量取代了履帶型車輛,成為許多國家地面部隊的作戰主力,更凸顯出主力戰車機動力較差,不適應今日戰場的缺點。

 

就因為主力戰車發展到今天,有這些無法解決的瓶頸,英國未來將編成的新型打擊旅才會放棄配備挑戰者2型主力戰車。其想法是認為今日地面部隊的角色應該轉型為戰場偵察、情報蒐集、火力統籌、指揮整合與控制佔領區,而非擔任作戰打擊的主力。應該要利用精密導引的空中攻擊、各式長程火炮與飛彈,來取代主力戰車的火力,並以輪型裝甲車與輕型履帶車輛組成快速部隊,以強大的機動力來彌補防禦力的不足之處。這樣的思維轉變,讓英國新編成的打擊旅沒有配備主力戰車,其炮兵部隊也只編制前進觀察員、火力協調小組與通訊指揮官,單純依靠強大的火力支援與快速機動力來發揮戰力。

 

協同作戰能力是關鍵

 

而或許可以這麼說,在未來的戰場中步兵並不會消失,因為最終仍然是需要步兵來完成佔領與清理戰場的工作,但步兵是否還需要主力戰車,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了。只是我們也可以發現,英國這種新型打擊旅的編裝,需要非常成熟的空中地面協同作戰能力,而快速機動力也需要建立在良好的通訊與指揮能力上。這除了仰賴精良的裝備外,也需要非常充足的訓練,多數國家的傳統地面部隊可能都無法達到這樣的目標。台灣在辯論需不需要主力戰車時,的確也應該考量到目前台灣地面部隊的現況,貧弱的空中地面協同作戰能力,長期缺乏足夠訓練,也沒有完整且有效的通訊指揮裝備,購買新型主力戰車這種可獨立作戰的武器,的確可以立即彌補陸軍部隊不佳的問題。

 

也因此採購M1A2主力戰車已成定案後,或許更應該思考的是,以台灣陸軍目前的狀況,應該要如何發揮這款先進主力戰車的戰力,好進一步改善台灣地面部隊的不足之處,並加強防禦作戰能力。空中地面的聯合作戰能力至為關鍵,這能讓阿帕契武裝攻擊直升機與M1A2戰車的戰力加乘,這兩樣先進武器若能夠有效配合,可以形成非常驚人的攻擊力。即便是未來部署在中南部的超級眼鏡蛇武裝攻擊直升機,在搭配舊型M60A3 TTS或CM-11主力戰車時,只要運用得當,一樣對來犯的敵方部隊有極大的威脅性。當前線步兵、裝甲部隊、後方火炮與空中火力支援,都能妥善配合時,就能發揮最大效能,而這剛好是目前國軍地面部隊最弱的一環,也是最需要革新觀念並加強訓練的地方。

 

另一方面,履帶型主力戰車與輪型裝甲車絕對不是競爭的關係。輪型裝甲車可以讓機械化步兵更有效掩護主力戰車的側翼,提供更具機動性的戰術,而主力戰車則可以提供機械化步兵強大的支援火力,更能發揮機械化部隊的打擊能力。因此購買M1A2主力戰車,絕對不應該成為排擠國造雲豹輪型裝甲車後續發展計畫的理由。當然,在國防預算有限下,外購新型主力戰車需要的龐大經費,很難不會影響陸軍的其它採購案,但當政府不斷強調對國軍的支持與對國防的重視,那就應該全面落實在政策上。新年度的國防預算在總統府與行政院的力挺下,較往年增加近183億元,增幅5.6%,達到了GDP的2.16%,遠較預期的要高,這是很令人欣慰的發展,也期望能緩解預算排擠的問題。

 

「戰車無用論」仍須驗證

 

新時代的作戰武器,都只是整個作戰系統中的一環而已,M1A2主力戰車也是美國陸軍這部作戰機器中的一個零件。美軍的最新觀念,是慢慢將這些先進武器當成是整個系統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其最大的功能是偵知戰場上的威脅,並協調友軍單位一起發動攻擊,這其實與英國陸軍編成新型打擊旅的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先進武器的戰力發揮,取決於整個作戰系統的效能。這最佳的反例是日前土耳其軍方出兵敘利亞,派出與M1主力戰車齊名的德製豹二主力戰車,雖然豹二主力戰車在戰場上擁有極佳的實戰記錄,但土耳其軍方的豹二主力戰車卻表現不佳,不止出現多起戰損,甚至還有疑似被俘的畫面傳出。這就證明了再先進的武器,缺乏足夠的訓練與協同作戰能力,也無法發揮任何戰力。

 

戰車這種武器是英國人發明的,但也是英國人首先在打擊部隊中取消了主力戰車的編制。雖然「戰車無用論」未來會不會成真,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在戰場上驗證,但隨著軍武科技的進步,新時代的作戰觀念的確正在成形中。台灣應該要汲取新觀念之長,在購入新武器的同時,一併引入新的作戰觀念,而不是讓新武器來台灣發揮「黃埔精神」,重蹈土耳其的覆轍。國軍說購入新型主力戰車將有助提升基層部隊的士氣,但未來如果嬌貴不易維護的M1A2依然因缺件待料而使妥善率慘不忍睹,那只會讓基層士氣更為氣餒。這個道理淺顯易懂,相信任何人都能明白。或許趁此機會,一改過去國軍只買武器、不引起新觀念,只求外表精實威武、不重視實戰訓練的陋習,才是最有價值的投資。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延伸閱讀】

●  紀永添專欄:如何反制共軍在淡水河口的立體化登陸作戰  

●  紀永添專欄:共軍跨海作戰能力才是對台灣的真正威脅 

●  紀永添專欄:台灣如何建構未來的不對稱戰力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