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吳敦義決戰2018 蔡英文決戰2020

林青弘 2018年08月03日 00:00:00

展望2020年總統大選的箝制或前置布局,藍綠黨魁各有不為選舉結果請辭下臺的正當性與論理。(攝影:李昆翰)

國民黨在2014年地方大選慘敗,六都僅剩下新北市,其他縣市則僅有苗栗縣、新竹縣、台東縣、南投縣及連江縣(馬祖)維持執政。在今年11月24日大選時,對於民進黨來說,是場如何維持繼續執政的守勢選戰,對於國民黨來說,則是如何進攻取得執政的選戰。「藍攻綠守」的大格局,已是今年選戰觀察要點。
 

新竹縣出現「一藍一黃一綠一無」的四足競爭局勢,立委林為洲若受開除國民黨籍處分確定,最終若以無黨籍身分參選,那麼新竹縣長最終由何人勝選,對國民黨的影響肯定大過民進黨,畢竟新竹縣現由國民黨籍縣長執政。

 

就民進黨而言,六都之中唯有桃園市、台南市、高雄市穩定領先,台中市呈現藍綠五五逐鹿,市政檢驗、東亞青運後續影響、空汙效應等等地方因素,最終可判定鹿死誰手。林佳龍市長是否能夠突破連任魔咒,現在還言之過早。萬一台中市敗選,地方執政責任若為敗選關鍵,林市長卸責於中央執政包袱,恐難獲得黨內認同。
 

民進黨積極攻取新北市,國民黨對於選戰的主攻態勢,高雄市明顯強過台北市、桃園市與台中市。如果以積極建功的角度判斷,新北市是民進黨主戰場,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則為國民黨策略性攻擊戰場。國民黨無論僥倖勝選台北市或台中市,對於黨主席吳敦義都是大功與喜事。

 

不上溯黨主席
 

部分論者以為年底選戰過後,計算成敗找人負責時,會有黨主席請辭下臺的慣例發生,但若以2020年總統大選布局的角度預判,在此即能確定年底選後,藍綠黨魁都不會換人做看看。民進黨已經形成派系共識,即使少數扁系獨派不妥協,但是選戰成敗責任悉由黨秘書長承擔,不上溯黨主席,已有防火牆建置,日前中執委、中評委、中常委同額競選的布局可供參照確認。至於國民黨如何形成共識,論述與正當化吳魁無須請辭下臺,後續仍可觀察。
 

針對民調發布眾多,甚至有特定參選人在某年齡層擁有0%支持度的結果,無論民調是否定期發布,足有趨勢參考與分析必要,為了不讓工具性民調誤導或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突破民調盲點,應該是選民必備常識。選民在投票日是否會投票以及支持哪位候選人,對於民調來說是未知的「因變數」。

 

民調發布結果是統計處理後的結果,並非原始結果,因為考量樣本的代表性與母群體的特徵,加權變數通常以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行政區分布作為統計處理的加工依據。媒體報導結果就是統計處理後的結果,無論參選人領先或落後,只能解釋為「統計上的領先或落後」,並非反映投票當日的實際得票情形。
 

為了簡化複雜性,便於瞭解民調如何統計操作,可以假設1000個成功受訪樣本,調查方法若是誰接電話調查誰,而非指定特定年齡、性別的受訪者,在此種調查方法下,我們可以簡化1000個樣本的年齡層為未滿40歲與40歲以上,藉此理解0%民調如何產生與影響民調結果。

 

0%民調  運氣不好而已

 

假設未滿40歲的母群體占比為35%、40歲以上的母群體占比則為65%,未滿40歲的樣本數200、40歲以上樣本數為800,以年齡為加權權數來說,此時的統計處理,就是把200個受訪意見加權為350個受訪者意見,同時把800個受訪者意見「減權」為650個受訪者意見。
 

承上,假設甲參選人在1000個樣本,獲得未滿40歲的支持為120人、40歲以上的支持為260人,乙參選人在1000個樣本,獲得未滿40歲的支持為40人、40歲以上的支持為360人,原始調查的支持度,甲為38%,乙為40%。但是因為樣本的年齡統計特徵與母群體不符合,此時必須透過加權與減權處理(按:此處簡化加權的實務操作,俾便說明與容易理解),使得樣本的年齡占比與母群體一致而有代表性。

 

加權、減權過後,甲參選人在未滿40歲的支持者會增加為210人,40歲以上支持者會減少為195人;乙參選人在未滿40歲的支持者會增加為70人,40歲以上支持者會減少為270人。
 

經過統計處理,甲參選人的支持度為40.5%((210+195)/1000),乙參選人的支持度則為34%。統計處理後,甲參選人的支持度從38%加權為40.5%,乙參選人的支持度從40%減少為34%。加權過後,顯見甲參選人的支持度領先乙參選人。投票當日是否每個年齡層、性別、行政區、教育程度的投票率均無明顯差異,攸關民調結果與得票結果的差異有多大。
 

只要投票率不是無差別相同,民調結果只能參考,不能作為得票結果。換言之,民調結果只能反映「統計上的領先」而非「得票上的領先」。至於0%民調,純粹是調查方法與樣本抽樣的實務檢討,並非參選人未來得票的狀況。姚文智在某些民調結果呈現0%民調,只能說支持者沒有接到電話或訪查,運氣不好而已。

 

選戰成敗責任悉由黨秘書長承擔,不上溯黨主席,容否在國民黨內形成共識?(中國國民黨提供)

 

防範「惡屋及烏」的負面外溢效應

 

網路與電訪混合式的民調結果,在學理上尚有方法論的質疑與驗證必要,至少在網路使用者的母群體特徵(例如年齡層、性別、教育程度與IP分布)如何有公認的統計可供參照作為代表性的檢定依據,尚有研究空間。
 

年底地方性大選,六都市長與縣市長是否本人連任或政黨繼續執政,關鍵主因還是在於現任執政者的政績表現。蔡總統、吳魁或柯市長,想要發揮「愛屋及烏」的正面外溢效應,恐怕選戰氛圍與選情變化不能積極促成。唯有「惡屋及烏」的負面外溢效應值得防範,選民要投給誰會有彈性空間與動態變化,但是討厭誰而決定不投誰,則是相對很難改變。蔡總統要關注民進黨在台北市的基本盤歸隊效果是否達到預期,新竹縣呈現藍營分裂,如果國民黨敗選,吳魁很難找到正當性的卸責理由。民進黨要的戰績在於如何防守既有執政優勢,國民黨則是在於如何攻取更多縣市成為勝選結果。

 

展望2020年總統大選的箝制或前置布局,藍綠黨魁各有不為選舉結果請辭下臺的正當性與論理。吳敦義決戰2018、蔡英文決戰2020,各司其位而各有其責。更關鍵與重要的總統、立委大選,才是藍綠逐鹿戰場。

 

※作者為自由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