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諾貝爾獎】發現「細胞自噬」機制 大隅良典奪醫學獎

曾涵郁 2016年10月03日 21:32:00

瑞典當地時間3日上午11時30分(台灣時間下午5時30分),諾貝爾獎委員會於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宣布,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奪得,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Autophagy)作用上的發現與突破。

 

 

這位71歲的新科諾貝爾獎得主,將會獲得800萬瑞典克朗(約2930萬台幣)的獎金。大隅良典在得知自己獲獎後表示:「我相當驚訝,(消息宣布時)我當時正在實驗室。」

 

細胞自噬作用

 

196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細胞會自行分辨內部老舊或是破損的胞器與蛋白質,並以薄膜(membranes)將老舊物質包覆成為一個囊泡,也就是自噬體(autophagosome);之後,細胞會將自噬體與用於分解物質的溶酶體(lysosome)溶合,以分解並回收有用的小分子。這樣分解廢物、回收有用物質的過程就是自噬作用,它可以防止癌細胞生成,同時維持健康的新陳代謝,預防糖尿病。

 

 

儘管1960年代就已經發現自噬作用的存在,但直至1990年代,經過大隅良典的相關研究後才有重大突破。

 

關鍵15個基因

 

大隅良典使用麵包酵母進行實驗,陸續辨認出控制自噬作用的15個關鍵基因,也成功分析麵包酵母自噬作用背後的運作機制。之後,他也證明人類細胞採用相似的機制。大隅的發現,幫助科學家們更加了解許多疾病發生的原因。

 

自噬基因的突變會導致自噬作用錯亂,而科學家們已經證實,自噬作用錯亂與癌症和許多老年疾病有關聯,像是帕金森氏症和第二型糖尿病等。目前在各式疾病的藥物研究中,許多是針對自噬作用來研發。

 

 

大隅良典找出了控制細胞自噬作用的15個關鍵基因。  (湯森路透)

 

「我深感光榮」

 

大隅良典向《日本放送協會》(NHK)表示,對於獲得這樣的殊榮,他深感光榮。當大隅被問及為什麼選擇自噬為研究主題時他說:「我想做一些跟其他人不一樣的研究,我那時想,自動分解將會是一個有趣的主題。」

 

他進一步表示:「人體永遠重複著自動分解,而合成與分解有著一個完美平衡,這就是生命。」

 

(細胞的自噬作用。  翻攝自YouTube)

 

開啟全新治療方式

 

英國劍橋大學臨床神經科學教授馬盧奇(Giovanna Mallucci)表示,大隅的發現將會為癌症和神經相關疾病的治療,開闢一條全新的道路。

 

她說:「我想這個科學領域被認同是相當重要的。…一般疾病的產生機制源於這個重要的原理,它將拓展一條有別於傳統的全新治療方式。」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