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人物】不教你競爭 哈梅琳

陳怡杰 2016年10月20日 12:26:00
(攝影:李昆翰。設計:李明維)

(攝影:李昆翰。設計:李明維)

 

聯合國「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2016年全球第5、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競爭力年報(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16年全球第8…

 

 

芬蘭,一個人口不到台灣1/4、相距台灣8000公里、地處北歐邊境的國家,屢次在全球多項國力評比名列前茅,尤其「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2000年開始執行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芬蘭連6年在「閱讀」、「科學」項目奪下全球第1,「芬蘭學」乍成教育顯學,全球都想知道這個北歐國家如何輸出獨佔鰲頭的教育品質。

 

哈梅琳有基層教師經歷,也曾參與國家教育政策制定。(攝影:李昆翰)

  

 

 

「教師」職業光榮感高

 

66歲哈梅琳(Irmeli Halinen)是前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課綱發展主席(Head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大學畢業後從教育基層做起,當過老師、校長,也進過公部門任教育局官員,站在芬蘭教育火線現場超過45年,由她為芬蘭教育揭開神秘面紗再適合不過,日前哈梅琳受親子天下之邀來台主講2016國際教育年會,撥空接受《上報》專訪。

 

 

哈梅琳描述,芬蘭中小學教師學歷都在碩士以上,社會地位、光榮感高於其他職業,年輕人對「執教」一途趨之若鶩,「今年秋天,我的母校『赫爾辛基大學教育系』錄取率不到7%。芬蘭媒體社論也撰文〈我們該以芬蘭教師制度為傲〉贊同,這樣的『尊重教師』風氣是我在其它國家看不到的」。

 

哈梅琳來台分享芬蘭課綱改革經驗。(親子天下)

 

 

「不競爭」帶來的競爭力

 

哈梅琳說明,芬蘭教育體系裡,大學以前不收學費,側重齊頭式受教權,「對我們而言,『學校』是一種『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場域,不管老師、學生都樂於學習,訴求充分溝通、充分信任的合作」。

 

她指出,「芬蘭教育的意義,從來不是強調『競爭』,而是講求孩童發展『全人』(well-being),因此美術工藝非常重要」,乍聽之下,目標恍若崇高,透過哈梅琳一波波詮釋,「教育」彷彿是一部教、學皆有收穫的進行曲,一切變得合理可實現。

 

哈梅琳說明,芬蘭教育不強調競爭,但仍有評比方法。(攝影:李昆翰)

  

 

考試不是為了分數

 

她以任教經驗闡述,「芬蘭教育不是讓你比誰最厲害(因此芬蘭學校不做競爭排行),是為了『懂』知識(懂得把『知識』內化成『能力』應用)」,這讓記者好奇,「不競爭又如何做品質控管?」

 

哈梅琳說明,「很多人說『芬蘭學生不考試』,其實老師還是會小考,但所有評量都扣緊與學生相關,更準確說,評量意義不在『分數』,而是察覺學生有困難學習的地方;回歸原點,芬蘭教育學只有一個信念,是在這個學習社群中習得『信任』、『共識』、『凝聚』等價值,形塑出這個風氣非常重要」。

 

 

哈梅琳接受《上報》專訪

 

 

芬蘭學的真義

 

2018年,台灣將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即107新課綱),相關2016年8月剛啟動一波課綱革新的芬蘭經驗,無疑對台灣有最重要參考價值。

 

特別在芬蘭新課綱大膽採用類似研究所的「主題式教學」(phenomenon-based)進入中小學,芬蘭中小學生每年至少得參加一項主題式跨科學習(譬如以「歐盟」、「氣候變遷」、「芬蘭獨立百年」等為主題擴展區域),開創中小學生「自我主導」學習方式(a student-led investigation),消息一出引起全球教育界嘩然。

 

「全球都說『芬蘭教育表現卓著』云云,但我仍想強調這是『共識』的重要。芬蘭課綱改革一步一步走了40年,2016年這一波10年1次的課綱革新,芬蘭國內從2012年開始討論、2014年中央制定課綱準則、2016年實施,過程中訪問超過6萬名芬蘭學生」,芬蘭教學品質能持續維持高檔,絕非主推「信任」價值即可達標,「第一線教育現場的聲音更須牢實掌握」。

 

在如此模組中,哈梅琳力行芬蘭課綱革新,劃出一條除弊興利的教育轉生路。

 

撰文:陳怡杰 攝影:李昆翰 影音:羅佳蓉、林育嫺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關鍵字: 芬蘭 教育 課綱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