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專訪】《BBC》前中文總監李文 給下一輪媒體世代的備忘錄(下)

傅莞淇 2016年10月27日 08:00:00

BBC前中文總監李文接受《上報》專訪。(攝影:葉信菉)

站在新聞前線超過25年的前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總監李文,親身經歷傳統媒體在網路及社群時代的轉型過程。在人人能做「自媒體」的社會中,新聞媒體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李文表示,這也是他在過去2、3年間思索最多的問題。

 

不盲目追求速度 重視讀者參與

 

「媒體做為突發新聞的第一手目擊者,這個功能已經越來越少了。」李文描述,「那媒體還做什麼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媒體要追求深度與廣度,而不是速度。李文認為,現今讀者閱讀媒體產製的新聞,「不是因為你第一個報這條新聞,而是要看你怎麼處理這條新聞。你的報導是不是很全面?角度是不是很獨特?是不是找到一些其他人(如公民記者)找不到的來源?這是你能勝出的地方......盲目地追求速度,那是死路一條。」


第二,要盡量讓讀者參與產製的過程。這包括直接請讀者提供資料,或是詢問讀者對特定議題的關切點,依循這些反饋去形塑報導。李文舉例,《BBC》中文網在台灣2014年的九合一選舉前,曾與聯合影音合作舉辦一次「台灣民主發展何去何從?」討論會,「我覺得這是媒體現在應該更頻繁去做的事......以納入更多元的聲音。」

 


新一代媒體人「一定得比我優秀」


李文承認,新一代媒體人面臨的挑戰與技能門檻可能比他當年高上許多。

 

稍早,《BBC》中文網錄取了一名沒有多少實戰經驗的台灣畢業生,念金融科系出身的李文描述,「我認為她要比20多年前剛加入《BBC》的我優秀得多......我想如果是我現在來報考《BBC》,肯定是輪不到我。」


李文認為,做媒體應擁有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以及豐富的常識,「我覺得這是做新聞的一個基本素質。」他解釋,「你要喜歡問問題,對各種事物提出疑問,不是看了就接受了。」


但新世代的媒體人,還要具有更全面的技能,這主要展示在對新媒體技術的掌握、新聞調查、與收集資料的能力上。李文舉例,現在大家都講數據與圖像化,新一代記者也要能掌握呈現新聞的各種技能。

 


一名記者使用蘋果 iPhone 7 Plus 拍攝巴黎BFM記者會過程。(湯森路透)

 

他認為,對記者全面性的技能要求會越來越高,但基本的文字寫作與新聞操守也不能少,「所以為什麼我說未來的記者一定會比我優秀......因為他必須是這樣,否則他無法生存。」


成為更包容的人 是新聞業最大收穫


如今從事媒體教育的李文,期望繼續秉持他擁抱新事物的精神,致力培育下一代媒體工作者。

 

回顧他數十年的新聞職涯,「常有人問我有沒有後悔離開金融業......如果我繼續作金融業,財富很可能比現在更多......但我得到的精神上的東西、人生體驗上的東西,是用錢買不到的。」

 


從事新聞業,讓他「見了很多世面」、「見了很多人」,「各個階層的人,包括所謂的菁英、領袖人物,你自然會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東西,或是說偷到一些東西。」最關鍵的可能是,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們的不同觀點與看法,「會不斷地調整你的人生觀,使你的視野開闊很多,對人生的態度也樂觀了很多。」


「你對任何立場與態度也會更加包容。」李文解釋,「你不需要同意或支持他,但你要尊重他可以這樣想......我現在接觸很多人,具有很大的包容心,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從事新聞業)最大的收穫。」


幸運是因為時刻準備著

 

BBC前中文總監李文22日出席龍應台基金會冬季沙龍。(攝影:蘇郁晴)

 

針對職涯發展,李文也向年輕朋友提供另一層建議。從金融業轉職媒體界時,李文除了在學時的廣播經驗,幾乎沒有其他媒體技能,「但突然有這個機會,你以前做過的事可以派上用場,我覺得很有意思。」


李文建議,年輕人不要放棄發展自己興趣的機會,「因為這個機會可能會成為你未來職涯中需要的一種本領或技能,是很難說的。」承認自己職涯相當幸運的他比喻,「幸運之門會為你打開,是因為你之前已經打好了鑰匙。」


從事記者業,也能建立相當廣闊的人脈,李文提到,「說不定你就(因此)轉行去做別的行業了。」喜歡看書的李文,曾經有一個願望是開間小書店,裡頭可以吃東西、喝喝咖啡,「這樣我就很滿足了。」他說,「坦率說,我沒有想過其他的職業。」

關鍵字: 李文 媒體 記者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