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之許專欄:中國「革命」、「改良」爭未休(下)

莫之許 2016年11月15日 07:00:00
中國體制的剛柔之爭,依舊是由來已久的「天問」,但在今天,卻可能已經有了相當明確的答案。

中國體制的剛柔之爭,依舊是由來已久的「天問」,但在今天,卻可能已經有了相當明確的答案。

剛柔「天問」之爭根植於極權專政體制的現實存在,並在1989年鎮壓之後進一步深入,中共重啟市場化改革,融入全球經濟秩序,帶來了新的柔性幻覺,但專政體制仍在繼續運行,爭論並未結束,在新的條件下,這一爭論終於走出了知識份子和積極分子的狹隘圈子,為更多的社會公眾所瞭解:

 

進入21世紀之後,大陸新社會階層迅速崛起,歷年高校擴招,更源源不斷地為這一階層提供後備群體,新社會階層誕生於市場化進程之中,觀念上親和市場、法治、自由,期待更多的權利和參與,對於現行體制的轉變有著越來越強的憧憬和願望,這為泛自由話語提供了日益豐富的受眾群體,在世紀之交的bbs時代,各種相關論爭還主要發生在少數知識份子和積極分子的小圈子之間,進入到博客時代,在牛博網豆瓣網這樣的平台上,已經可以看到諸多新社會階層成員參與到這樣的論爭之中。

 

2008年的諸多事件,包括奧運火炬傳遞、汶川大地震救援,北京奧運等,都進一步刺激了新社會階層的參與願望,2008年也因此被看作是公民社會元年,隨即,飯否、推特(Twitter)、微博等社交媒體平台相繼出現,泛自由話語第一次獲得了直接面對眾多社會公眾發聲的機會,也提供了不同觀念直接對壘的可能,在常規的親體制「五毛」與自由派「公知」話語的爭論之外,一向被體制遮罩並因此處於地下和邊緣的政治異議反對話語,也借機浮出水面。這在一方面豐富了泛自由話語的話語形態,也在泛自由話語中首度引發了可以為公眾所感知到的直接爭論。

 

柔性幻覺的興起,在泛自由派主流當中形成了有所區別又相互支撐的幾個基本陳述,其一,為體制內改革派,以包括《炎黃春秋》《南方週末》《南方都市報》等市場化媒體為主要平台,期待市場化經濟改革推進到一定程度時,能夠重啟政治體制改革「過大關」,克服政治體制改革滯後於經濟改革的局面,最終實現自由化轉型;其二,為漸進改良派,或稱良性互動派,認為市場化經濟改革既產生了新社會階層等親自由化社會力量,又促進了體制內健康力量的成長,因此,可以期待體制內外出現某種良性互動,通過持續的「零星工程」,逐漸實現自由化轉型;其三,為公民社會派,更加在意在市場化和法制化等新條件下,新社會階層和新社會空間的成長,期待公民社會的發育壯大,最終形成足以倒逼體制的力量,推動自由化轉型。

 

上述三個陳述,或許在個別人士身上有各自不同的側重,但總體而言,又是相互支持的,且都共用了體制柔性的基本假定。也因此,社交媒體平台上的論爭並未脫出此前多年的基本格局,依舊以針對體制的剛柔「天問」為基本分歧,而又分為若干遞進的層次。

 

社交媒體平台上雙方的交火

 

首先,所謂的政治體制改革有可能嗎?201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先後七次發表與政治體制改革的講話,一方面,這鼓舞了一批自由化人士,試圖對此做出回應,以作進一步推動,如崔衛平等人就發起了水庫座談,對此加以討論,當時正開始興盛的微博平台上,也對此呈現出相當的熱度。而在另一方面,同為自由化人士,也有許多人如余杰和筆者,對此表示質疑:首先,溫家寶的政改講話,並未超出中共13大以來的官式政改話語,其二,對2008年《零八憲章》運動的打壓,尤其是對劉曉波先生處於11年的重判,令人懷疑中共最高層有任何的改良意願,最後,溫家寶的相關政改講話,絕大多數發生在與國際人士對話的場合,令人懷疑這只是一種策略,旨在抵消國際社會的議論,降低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可能。

 

在一方看來,應該鼓勵體制內類似話語的出現,而在另一方看來,是否存在政改的可能,不應根據溫家寶講話這樣曖昧而零星的事件,而應從體制的一貫作為加以判斷,體制針對《零八憲章》群體和趙連海等維權人士的持續打壓,才更應該作為判斷的依據,也足以證明體制並未改變一貫的剛性立場。此一爭論,可謂社交媒體平台上雙方的第一次交火。

 

其次,所謂的良性互動和漸進轉型可能存在嗎?良性互動、漸進轉型的興起,可以以2003年孫志剛事件導致收容遣送的廢除為標誌,許志永等三博士的上書,被很多人看作是良性互動可能存在的例證。微博興起以來,自由化話語獲得了廣泛的回應,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實現了自由化知識界、媒體界、維權界、ngo界在話語上的聯通,也開始了從線上到線下,從點到面,從知識份子到社會公眾的串聯,通過上海大火事件723動車事件錢雲會事件等等,一種通過民間推動獲得官方正面回應的圖景急劇發酵,被許多人寄託了厚望,相關話語陳述廣為流行。

 

而在另一方面,以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為開端,體制也展開了對於更具反對意識和行動能力的積極分子群體的打壓,2011年春,受北非革命影響,一些人士號召在大陸推動所謂的「中國茉莉花革命」,隨即引來體制大規模嚴酷鎮壓,以推特為基地的一大批積極分子被失蹤、被軟禁、被喝茶,體制再一次展現出毫不退讓的剛性,這一事實,使得所謂的良性互動前景變得相當可疑,一些人士也據此質疑良性互動、漸進轉型話語,對微博上彌漫的某種樂觀氣氛報以嘲諷的態度。

 

在一方看來,良性互動、漸進轉型圖景能夠避免更大的動盪,具有毋庸置疑的道義正確性,對此的質疑更像是在「打橫炮」,更像是出於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在另一方看來,正在發生的打壓已經充分展現了體制的剛性,所謂的良性互動、漸進轉型無非是空中樓閣,此一爭論,可謂社交媒體平台上雙方的第二次交火。

 

革命改良之爭/體制剛性柔性之爭

 

最後,存在公民社會發育的可能嗎?1992年中共重啟市場化以來,所謂「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的發育,進而帶動自由化轉型的論述即開始出現,隨著市場化媒體、網路言論空間、NGO組織、法制維權活動等的紛紛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士開始期待這些所謂公民社會萌芽進一步發育,進而形成足夠的公民社會力量,倒逼體制轉型,2008年的諸多事件和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推動了上述圖景的傳播,在政治體制改革期待和良性互動圖景遭受越來越多質疑的情形下,公民社會發育就成為了泛自由派主流據以堅持柔性假定和漸進轉型圖景的主要寄託。

 

而在另一方看來,從打壓《零八憲章》運動到「中國茉莉花革命」,以及越來越剛性的網格化維穩現實,已經充分展現了體制全面壓制社會的剛性現實,體制從未承認過公民社會在現行體制下的合法性,自2004年顏色革命以來,更是始終抱以警惕的態度,曾經出現過的若干萌芽,無非是體制為了推行市場化,而暫時滯後了相應的管制,剛性維穩體制的運行,對積極分子的持續打壓表明,體制也勢必重新加強管制,回收曾經作出的容忍空間,所謂的公民社會發育前景,並不存在。

 

「送飯黨」或「肉夾莫」事件中,拋開其中個人化和情緒性的內容,所謂的爭論無非如此,對於一方來說,堅持公民社會發育的可能性,已是退無可退,也因此對於否定社會發育可能的人士抱有相當的憤慨,而對另一方而言,事實已經如此清晰,堅持自己基於當下情勢而作出的判斷,付諸未來的檢驗,也是無可退讓的立場,這一次爭論,可謂社交媒體上雙方的第三次交火,也因為其對於雙方都具有最後和徹底的性質,而有著難以調和的分歧和對立,造成了一些人所謂的「撕裂」。

 

走筆至此,不難看出,所謂大陸革命改良之爭,實際上是對於體制剛性柔性之爭,由來已久,持續多年。一度,因為體制重啟市場化等原因,柔性幻覺抬頭,並形成了大陸泛自由派主流相關論述,包括政治體制改革、良性互動和公民社會發育等等圖景,而在社交媒體平台出現之後,體制在維穩和打壓上的剛性更加顯現,一些人士開始質疑這些主流論述,並形成了如今被稱為「口炮黨」或變革派的相關論述。

 

雙方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圍繞三個層面展開了持續而又遞進的論戰,新媒體則在相當程度上傳播了這一觀念衝突,將更多的人捲入到了這一當代思潮當中,限於大陸話語場被遮罩、被割裂的現實,這一論爭在當下並不具有現實動員的功能,其基本面目也往往被有意無意地簡化、扭曲為所謂革命改良之爭,但其實,這依舊是由來已久的「天問」,但在今天,卻可能已經有了相當明確的答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