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東德後代欲解身世之謎 揭父母入共產黨的陰暗記憶

楊穎婷 2019年11月07日 15:12:00
1989年11月,民眾攀上柏林圍牆(Berlin Wall)。(湯森路透)

1989年11月,民眾攀上柏林圍牆(Berlin Wall)。(湯森路透)

「我的父親年輕時加入了東德共產黨派,而且很快地被說服駐守邊界。他知道這件事如今被認為充滿爭議,但是他當時並未將此視為錯誤的事情,這在當時甚至被視為正確的事情...」

 

1989年柏林圍牆(Berlin Wall)倒塌之時,生於此前的第三代東德人還太年過年幼,並不能體會這道鐵幕倒下的象徵意義。如今這些長大成人的年輕世代正試著理解,他們的家人在當時的共產政權下,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封存在閣樓的遙遠記憶

 

1990年,尼科爾曼(Johannes Nichelmann)開始在波昂(Bonn)上學。那是柏林圍牆倒塌的隔年,德國剛統一不到幾周。他對於上學第一天的印象,除了黑色、紅色和黃色線條的國旗,裝滿禮物的粉紅色甜筒造型紙盒,以及緊張的心情。那天的天氣有些許霧氣,就如同圍牆倒塌前,他在東德那灰濛的兒時記憶。

 

尼科爾曼生於共產體制下的保加利亞(Bulgaria),後來在東德學會如何走路。他清楚記得的是,當時隨處都可以聽見改變的氛圍,可以在廚房的對話、和鄰居的低語交談、寫給住在保加利亞爺爺的信件,以及新聞報導,全都表達著不確定性卻又樂觀的感受。

 

 

但在這道鐵幕倒塌之後,所有人卻陷入沉默。尼科爾曼的父母和祖父母世代的人,彷彿一夕間決定將他們的過去封存在盒子裡,並且藏在閣樓最陰暗的角落。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直到現在,當初那些被封存的遙遠記憶,被那些生於圍牆倒塌前、成長於統一後的孩子翻出,伴隨著許多疑問:他們相信社會主義嗎?他們會做些什麼?他們怎麼生活?他們想如何發展?他們有著怎麼樣的夢想?他們因為什麼感到快樂?他們缺乏什麼?

 

 

如今的年輕世代,希望能夠了解他們的家人是來自怎麼樣的地方,又是如何成長。但是,無論再怎麼小心翼翼的提問,還是可能出現有所提防的情緒性回應。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能否體會父母過去的經歷?我們的父母有權利忘記,或是有責任回應嗎?」尼科爾曼在他撰寫的著作裡問道。

 

 

填補自身成長背景的空白

 

尼科爾曼向《德國之聲》(DW)提到:「我發現有許多我這個世代生於東德的人,正在試著更加了解改變他們的東德。」

 

受到1990年後媒體所報導的故事,以及他們在學校所學的歷史影響,這些所謂的第三代東德人,如今想要填補自身成長背景的空白。

 

 

尼科爾曼記得,直到有天他和其他孩子在地下室找到父親從軍的制服,他們才知道父親在東德時期曾經擔任邊境守衛。

 

「我之所以開始寫書,是因為我的父親。直到最近,他都不曾提起任何有關他過去在東德的生活。當我問他任何事情,他只會變得非常憤怒。我發現有些不對勁,這是他不想討論的事情。這顯然讓我開始想像各種情況。」

 

 

父親無法言喻的經歷

 

尼科爾曼指出,他們對於過去東德的印象總是極端的:無論國家安全機構史塔西(Stasi)的受害者、當時的秘密警察,以及試圖穿過纏有帶刺鐵絲網邊界的人們,或是夏季那些無憂無慮的遠足和冒險的記憶。

 

他感覺到那些家庭所經歷的故事是建立在這些極端的記憶之上,並且需要有人訴說。但是不應該批評長輩、讓他們感覺像是被審問的人,或是在同個屋簷下引發東西衝突,而是要傾聽、接受,並且試著理解。

 

 

尼科爾曼說,他的父親年輕時加入了東德共產黨派,而且很快地被說服駐守邊界,「他知道這件事如今被認為充滿爭議,但是他當時並未將此視為錯誤的事情,這件事在當時甚至被視為正確的事情。」


「這是他成長和被扶養長大的方式,而他理解到所有事情頓時都成為錯誤的。他接著發現,他可以選擇表達他為此感到難受,或是試著解釋他的處境,但是卻無法找到適當的詞彙這麼做。」

本語音由合作提供
ibo愛播聽書FM APP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