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嘗來自波蘭的味道》波蘭墓園告訴我們的事

邱崇宇 2016年11月19日 20:00:00
走進波蘭墓園,除了靜謐,還多了一份具有人情味的溫暖氛圍。(攝影:邱崇宇,後製:潘世惟)

走進波蘭墓園,除了靜謐,還多了一份具有人情味的溫暖氛圍。(攝影:邱崇宇,後製:潘世惟)

(編按:10月起,《上報》隔周推出《品嘗來自波蘭的味道》專欄,由目前就讀波蘭國立烏茲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Łódź)的經濟學博士候選人邱崇宇執筆,他在當地記錄波蘭及其他中東歐國家的第一手觀察,供台灣讀者參考與反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一句描述了華人清明掃墓期間的心境,「慎終追遠」是傳統華人社會裡的一等大事,代表著一種對過去先祖的緬懷,但在現今臺灣社會裡,此一觀念卻越形淡薄,或許可被闡述為一個人對家族的過往形成了一種斷裂性吧!

 

功利總帶給心靈上不可抹滅的空寂,即使人們一直在探討自身從何而來?在揣測宇宙間人類並非孤獨的存在?但我們卻逐漸地不再去在意自己的原源。不論是心靈上,甚至對於掃墓,似乎變成一種形式化的年度活動。

 

走進波蘭墓園

 

這時筆者也捫心自問,依照現代的觀點,「墓園追思」一定就得有時間表嗎?旅居波蘭或在歐洲各地旅行,其墓園就大多坐落在城市裡或近郊,便捷的公共交通可讓年長者們搭乘,過去三年筆者住在墓園附近的一棟公寓,觀察到的,無論何時,對於造訪墓園,或是種日常,追思是不限時間的。

 

當然,對我這個亞洲人來說,走進波蘭墓園總是突兀,但踱步在那份寂靜中,卻不曾有過以往對墓地恐懼的刻板印象,換來的,是溫情,也或帶點些許寂寥。

 

Łódź近郊猶太墓園中的教堂。(攝影:邱崇宇)

 

 

Łódź近郊猶太墓園一景。(攝影:邱崇宇)

 

 

11月1日是波蘭的清明節

 

這一天是波蘭慎終追遠的諸聖節(Wszystkich Świętych)類似華人的清明掃墓,無論老少一襲墨黑,帶著鮮花與蠟燭前往墓園(波蘭文:Cmentarz)探望已逝至親,由年長者點起蠟燭,引導後輩們對先祖們的懷思和敬意。

 

筆者與一位波蘭朋友無意間聊起這一天,對於年輕一代的波蘭人,和臺灣一般,也多半淡然面對此節日的深意,對他們來說,這只是個與親友們相聚的假期;但對於年長者,如筆者朋友的祖母,在此節日的前一個月便已著手準備,並在那天於墓園和親友們待上一整天,相較之下,顯示的不僅是長者對追思的嚴謹,但相對上也體現了世代間對生與死的觀念差異。

 

 細雨中多了份蕭瑟的波蘭老墓園(Cmentarz Stary p.w. Św. Józefa, Łódź)。(攝影:邱崇宇) 

 

另一個突兀的現象是,不僅在義大利,在波蘭墓園裡也常出現小偷,竊取各項貢品並轉售牟利,或許臺灣的墓園總充斥各種靈異與陰森,相對地制止了這些行為,又或許這些置於墓碑前的各式燭台過於精美,令宵小動了貪念,其中緣由就不深究。

 

然而筆者覺得有意思的是,部分的波蘭年輕人卻也喜歡在這節日前的連續假期中到墓園走走,無論是思古幽情,抑或是打鬧嬉戲,或許這也是他們面對生命終結另類的對話方式。而這一夜裡,墓園中那萬光燭火的情景,也將成為一場神聖的景象,令人神往。

 

Wrocław墓園中萬光燭火。(攝影:方柏凱)

 

 

一盞燭火,萬點心意。(攝影:方柏凱)

 

 

溫暖,也是溫情。(攝影:方柏凱)

 

墓碑前,一張小長凳,散置的鮮花與燭台,靜靜地刻畫著人的一生更迭,在與生命對話的特別日子裡,無論我們用何方式緬懷先人與過往,更重要地是對萬物的敬重,對人們彼此之間的相互珍惜。墓園,這猶如一張張不同的照片,映畫出曾經豐富的世間,走入陳舊,也總算卸下了份承先啟後的職責交於後代。

 

臺灣是個工商發達的經濟體,而我們在這紛擾中是否遺漏了那份得妥善繼承的職責?或許這也是為何體現人性的電影總能成功感動大眾的原因吧!數十寒暑,不過霎時,試問,自己已用心去看待這場對話了嗎?不論用怎樣的方式,都好。

 

一張墓前長凳,一襲秋瑟追思。(攝影:邱崇宇)

 

 

墓園前的攤位,靦腆的攤販婉拒入鏡。(攝影:邱崇宇)

 

 

 

一幅消逝生命刻畫的清單。(攝影:邱崇宇)

 

 

波蘭老墓園外。(攝影:邱崇宇)

 

 

 

在墓園工作25年的管理員。(攝影:邱崇宇)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關鍵字: 波蘭 邱崇宇 墓園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