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南向當道 印度台灣華語中心重獲奧援

仇佩芬 2016年11月28日 21:50:00
蔡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台印關係再成關注焦點,但目前政府提出的相關論述中,缺乏對印度華語教育的戰略性思維,相當可惜。(取自印度台灣教育中心)

蔡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台印關係再成關注焦點,但目前政府提出的相關論述中,缺乏對印度華語教育的戰略性思維,相當可惜。(取自印度台灣教育中心)

印度莫迪政府上台後,中印關係出現微妙變化,台灣也面臨尋求新切入點的挑戰。清華大學在數年前與印方合作,成立印度台灣華語教育中心,曾安排台灣華語教師為印度陸軍中階軍官授課,成效頗受印方重視;然而卻因教育部認為成本過高,導致軍方華語合作計畫無疾而終。如今蔡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台印關係再成關注焦點,印度華語教育中心也希望印度華語教學能獲得政府奧援,不再只是「簡報聽過就算」。

 

南亞第一大國印度與中國在政治與經濟上存在複雜競合關係,在地緣政治上又屬軍事敵對,使得印度成為台灣新南向政策中意義最為特殊的國家。而面對與中國的交流需求,印度對華語學習市場需求甚大,卻對中國在海外大力推動孔子學院的政治目的抱有極大疑慮,因此在幾年前便自然而然轉向台灣尋求合作。

 

延伸閱讀:少買一架阿帕契 可讓170名華語老師在印度教10年

 

早在2011年,印度開放中學可以選修中文,我國看中此一切入點,力推在當地成立華語教育中心,採取由清華大學與印度各大學雙向合作的方式,成立第一所華教中心,至今已在印度設有6個據點。2011年4月,當時教育部長吳清基還曾訪問印度,成為近兩任政府唯一訪問印度的教育部長。

 

印度哈雅納省(Haryana)金德爾全球大學(JGU)為全南亞地區的第一座台灣教育中心。

 

印度台灣華語教育中心前專案經理陳佳惠表示,儘管印度華教中心設點不多,但合作對象都是印度中央級大學(類似台灣的國立大學),在相關部門的風評不錯,後來印度軍方更曾邀請華教中心老師為中階軍官上課,課程開辦兩期,成效頗獲肯定。

 

我國至今在印度設有6個據點,2011年4月,時任教育部長吳清基還曾到訪印度,成為近兩任政府唯一訪問印度的教育部長。中為前駐印代表翁文祺,左為清大全球事務長王偉中。(翻攝自印度台灣華語教育中心)

 

在軍方華語課程獲得成效之後,台印雙方更建立管道,籌畫安排台灣教師赴印度軍方的情報部門開設中文課程;而印度軍方更有意利用每年中印邊界冰雪封山,無法進行野外操演的季節,安排台灣學者為戌守軍官開設中文及解放軍研究等相關課程。

 

未積極運作  讓合作計畫夭折

 

無奈這兩項極具戰略意義的合作案,受限於「教育交流」的名目,而遭到我方冗長的行政流程拖延,印度方面承辦官員隨後也去職,導致籌備工作停擺。華教中心雖然曾向國防部提出相關報告,希望國防部能夠跟進推動相關工作,卻得到「非海外教育主管機關」的回應,使得計畫無疾而終。

 

親身參與華教中心工作的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方天賜指出,在印度華教中心成立初期,在當時的國安會諮詢委員楊永明負責下,國安會與國安局在定期的印度會報中持續關心印度華教中心的情況,華教中心也將工作報告送交國防部。

 

印度對華語學習市場需求甚大,但因印度政府並不歡迎中國大力推動的孔子學院,使得台灣的華語教師成為印度最好的選擇。(取自印度台灣華語教育中心)

 

然而在楊永明交出此一業務之後,國安會不再過問印度華教中心事務,國防部更曾在接到華教中心報告時出現「報告給我們幹嘛」的回應,華教中心事務全由主管機關教育部准決。儘管馬政府最後兩任閣揆毛治國和張善政都認為印度華教中心事有可為,但由於教育部主張印度華語教育成本過高、學生人數成長太慢而預算緊縮,不但曾發生華語教師領不到生活費的窘境,更使得華教中心在開拓新據點方面困難重重,在今年政府交接時,幾乎形同重回三、四年前的狀態。

 

量化教育成果  眼界太小

 

而蔡英文總統在競選期間提出新南向政策,民進黨國際部在去年便為此數度開會,聽取華教中心工作經驗。而在蔡政府上任後,此項工作改由國安會祕書長吳釗燮,及後來由總統府副秘書長轉任國安會副秘書長的曾厚仁負責督導,國安會和新南向政策辦公室都曾經為此開會討論。

 

儘管新政府似乎對印度華教中心轉為重視,但在行政部門數月前提出的工作規畫中,卻仍看不出具體作法。方天賜便指出,在目前政府提出的相關論述中,包括為企業找人才、花錢設獎學金等,流於平面式作法,在教育交流上淪為「學生倍增」等量化指標,缺乏對印度華語教育的戰略性思維。

 

方天賜認為,在海外推廣華語教育,重點不在於學生人數多寡,而在於學生對未來雙方關係的影響力,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雖然使台印交流和印度華語教育重現契機,但關鍵仍在於對印度華語教育的政經意涵,提出更嚴謹、更具宏觀戰略性的政策,希望政府不再只是開了幾次會,「簡報聽過就算」。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