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的唸歌揚威國際 台灣國寶楊秀卿一唱70年

鄭閔聲 2017年01月02日 09:57:00

兩扇式鐵門往內拉開一角,一位戴著墨鏡、髮絲銀白的婦人微微探出頭來。發現訪客已經到來,她便側身穿過間隙,一手始終扶著門扇;步出門檻後,伸出扭曲的雙腳摸索地上的便鞋,一切都像是重播的慢動作鏡頭。客氣地詢問需不需要幫忙,老太太用嘶啞卻洪亮的聲音笑著說,「免啦,家己厝裡,那需要擱幫忙。」接著又花了將近一分鐘,在門前的藤椅上坐定。

 

這位行動遲緩的老太太,是國寶級的說唱藝術家楊秀卿。今年82歲的她,從事表演藝術「唸歌仔」超過70年,被文化部列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2016年,3位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學生更以楊秀卿畢生淬鍊的唸歌作為骨幹,搭配年輕世代的無釐頭元素與奇想視覺效果,製作出唱片專輯《唸啥咪歌》,其中一首唸歌的MTV,更獲得德國紅點設計大獎視覺類最佳設計獎(Best of the Best)。

 

國寶級說唱藝術家楊秀卿已82歲,初見她滿頭白髮,聲音卻相當宏亮,楊秀卿知道我們來了,摸索著走出門,請她表演,她也二話不說拿起月琴,就這麼在自家庭院唱給咱們聽。(攝影:李昆翰)

 

雙北市長合贈匾額 她,卻沒能看見這塊榮耀

 

得獎,對楊秀卿來說,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一走進她位在汐止山區的家中,許多人第一眼看見的,就是高懸在門楣上方、由台北市長郝龍斌與前台北縣長周錫瑋合贈的「藝林典範」匾額。

 

偏偏卻只有楊秀卿本人,從來無緣得見這塊匾額。

 

在她4歲那年,就因感冒發高燒未即時治療而雙眼失明,14歲時又因腿上生膿拖延太久留下跛腳後遺症。從小到大,她都需要旁人導引扶持,才得以四處走唱,過著勉強溫飽的日子。

 

由郝龍斌、周錫瑋致贈的這塊「藝林典範」匾額,楊秀卿從來不能得見,一如自她4歲起,就無緣見著這個世界一般。(攝影:李昆翰)

 

所謂「唸歌」,簡單來說就是邊唱歌邊說故事,無論是中國歷史上的「昭君和番」,或是民間傳說「封神演義」、「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及清代以後發生在台灣的傳奇故事如「廖添丁」、「周成過台灣」,都能成為唸歌題材。在沒有電視機的年代,是台灣民間最重要的娛樂。

 

唸歌最大的特色在於,整部動輒好幾小時的故事,通常只靠一到兩位歌手的唱腔獨挑大樑,與眾多演員合作完成,除了聲音還有武打動作的京劇或歌仔戲大不相同。兩者之間的差異,大概就類似收音機與電視機的關係。

 

「我少年時,可以唱男、女、老生、老旦、小孩五種角色,聽眾聽了絕對不會混淆,但現在年歲大了,聲音都壞了,已經沒辦法了。」楊秀卿回顧自己的唸歌生涯,聲調確實帶著滄桑;但從她說話中的韻律感,不難想像這位行動不便的歌者,當年如何靠著一把月琴與變化多端的嗓音,帶領聽眾在無邊無際的想像世界裡馳騁飛翔。

 

人生上半場 與小姐姐從黃昏唱到清晨

 

在楊秀卿成長的1940年代,唸歌是失明者少數能用以謀生的一技之長,因此她在10歲那年,就被生父送給精通唸歌的養母收留,從頭學起;13歲就與同樣失明的義姐一同外出賣唱。

 

那個時候,失明的姊妹倆習慣在傍晚天剛暗下來,就在基隆餐廳酒家聚集處沿街彈琴唱歌,酒家顧客聽見歌聲,常會呼喚兩人進店裡演唱助興,如果想聽歌的客人多,姐妹倆往往唱到清晨3、4點才回家休息,全年無休。

 

22歲結婚後適逢國民政府接收台灣,許多餐館酒家易手由外省人士經營,以台語表演的唸歌市場逐漸萎縮,楊秀卿與丈夫轉行成為巡迴賣藥的戲班雇員;不久後兩人又決定自行購買跌打膏藥、傷風感冒成藥,在北台灣各地巡迴推銷,「我們是靠唸歌吸引人潮,唱到最緊張的地方突然停下賣東西,觀眾因為想聽下去不會離開,也就會多少買一點。」楊秀卿解釋。

 

憶起小時候與義姐一同出外賣唱的人生,楊秀卿雙手交疊,記憶如同歲月,在手上刻下一道道痕跡。(攝影:李昆翰)

 

但賣藥這件事,其實是看天吃飯,楊秀卿回憶,有時夫妻倆到了一個村莊正準備表演,天空卻突然下起傾盆大雨,觀眾一哄而散;甚至還曾遇過火災,村民全被叫去提水救火,碰上這種情況,藥當然就不用賣了。因此即便楊秀卿拚到屢次生產前一天都還唸歌至深夜,經濟狀況仍相當拮据。

 

1960年代後期,政府限制一般人不得販售藥品,楊秀卿無法再靠賣藥謀生,但反而有藥商相中她說故事的魅力,請她比照街頭賣藝形式錄製唸歌錄音帶,將錄音帶提供各電台播放,故事緊要關頭再穿插賣藥廣告。全盛時期,全台灣有53家電台播放楊秀卿的唸歌,而她也自豪地說,「我每個月要錄52小時的唸歌,但連續5年我唸的故事都沒有重複過。」

 

人生下半場 把一生習得精華傳下去

 

至此,楊秀卿坎坷的前半生,才終於逐漸步上正軌;生活逐漸穩定後,唸歌對她來說,也不再只是謀生的工具。有感於唸歌表演受電視娛樂衝擊而式微,楊秀卿自1981年起,就經常在全國各地巡迴義演,並且開班授課傳承技藝。種種努力,讓她在1989年獲得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2007年更獲得國家文藝獎。

 

這幾年,因為長期搭檔演出的丈夫逝世,楊秀卿已大幅減少公開演出頻率,就算有表演,也只是唱個幾段意思意思,不再像當年一樣動輒演出數小時獨角戲。儘管如此,她卻仍義務指導文化部引介的唸歌藝生,「現在我除了教課,平常不會沒事一個人彈琴唱歌,又不是肖耶(瘋子)。」她爽朗地笑著。

 

楊秀卿尾指綁的是羊角撥片,看不見周圍的她,特地將用繩子把撥片綁起來,就怕搞丟了。(攝影:李昆翰)

 

今年,雲科大學生獲得紅點設計大獎,文化部特地邀請扮演謬思女神角色的楊秀卿一同前往德國柏林領獎,並且與台灣駐德國代表處在極短時間內安排一場唸歌演出,讓當地台僑與留學生,得以見識這項瀕臨失傳,卻讓設計獎大為驚豔的表演藝術。

 

延伸閱讀:一個老奶奶、5個年輕人 交織出最美的台灣文化

 

表演結束後,有三位年輕的台灣留學生,找上了一同參與《唸啥咪歌》製作演出、目前身分是楊秀卿學生的「微笑唸歌團」團長儲見智,表達希望能有機會與大師面對面交流,楊秀卿也爽快答應。於是3位從來沒接觸過唸歌的學生,就在深夜10點走進楊秀卿下榻的飯店房間,用不太流利的閩南語好奇地接連發問,甚至表達回台灣想和楊秀卿學念歌的意願。

 

「啥咪回去台灣,我現在就教你們。」行動派的楊秀卿一說完,就拿起月琴彈出簡單的和弦,對一知半解的學生唱起基礎的唸歌,一群人就這麼聊到凌晨1點,年逾8旬的楊秀卿卻不嫌累。

 

這幾年,楊秀卿不但經常在全國各地巡迴義演,也開班授課傳承技藝。也許當她放下拿了70幾年的月琴後,會有更多年輕人接過手,再把唸歌唱得震天價響。(攝影:李昆翰)

 

「我很滿意現在的人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把祖先流傳3、400年的文化,傳達給下一代了解,我這次和好幾個年輕人合作,覺得他們都很厲害、很有想法,希望能透過年輕人的手,把傳統變成現代。」這時候,楊秀卿交握的雙手,也輕輕地擰了一下。

 

年輕時的楊秀卿,曾憑著歌聲將無數聽眾的心帶往遠方;如今的她,心中想的,依舊是如何用自己僅有的力量,將定義她一生的唸歌帶得更遠。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