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 巴布狄倫「從未想過自己的歌是不是文學」

傅莞淇 2016年12月11日 13:25:00
諾貝爾文學獎巴布狄倫2012年於美國洛杉磯演出。(美聯社)

諾貝爾文學獎巴布狄倫2012年於美國洛杉磯演出。(美聯社)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75歲美國樂手巴布狄倫(Bob Dylan)因「前有承諾」,未親身出席10日晚間於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頒獎典禮。在獲獎感言中,巴布狄倫表示自己獲知獲獎時是相當震驚且驚喜的,因為他「從未想過自己的歌曲是不是文學」。


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10月公布巴布狄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曾掀起一波流行樂歌詞究竟算不算文學的討論。包括《猜火車》(Trainspotting)作者厄文威爾許(Irvine Welsh)認為音樂與文學本就是不同分類。

 


莎翁也不煩惱「自己的作品是文學嗎」


巴布狄倫由美國駐瑞典大使拉吉(Azita Raji)代致的獲獎感言中表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我從未想像或預見的事」,並承認自己花了好幾分鐘才消化這項消息。

 


「我開始想到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這位偉大的文學人物。」巴布狄倫表示,「我認為他把自己視為一名劇作家。他並不認為自己在寫作文學作品。」他解釋,莎士比亞的作品是為舞台演出而寫的,這些字句將由演員演出、而非被大眾閱讀。


「當他寫作《哈姆雷特》(Hamlet)時,我確定他想著許多不同的事:哪些演員適合演這些角色?這該怎麼在舞台上搬演?我真的想把場景設在丹麥嗎?」巴布狄倫打賭,在莎士比亞充滿創意與野心的腦中優先考慮的一定是其他更為庸實的問題,像是「資金都到位了嗎?」、「我的資助人有沒有好位置坐?」,而不是「這是文學作品嗎?」


巴布狄倫自述,雖然他很早就開始寫歌,但早期肯定來臨時,他對這些歌曲的抱負也就僅止於此,「我想它們會在咖啡廳或酒吧播放,後來也許也會在卡內基大廳(Carnegie Hall)、倫敦帕拉丁劇院(London Palladium)這樣的地方獲得演出機會。」可以發行唱片、在電台播出,一度是他最大的野心。

 


巴布狄倫表示,就像莎翁一樣,他最常思考的是涉及表演生活所有平凡面向的事,像是「哪些音樂人最適合演出這些歌?」、「這是最適合的錄音室嗎?」、「這首歌的調子正確嗎?」他說,「我一次也沒有問過我自己,『我的歌曲是文學嗎?』」


「所以,我感謝瑞典學院不僅花了時間思考這個問題,並給出一個美好的答案。」


在獲獎致詞中,巴布狄倫也提到自己出生的1941年與往後數年,諾貝爾文學獎都從缺,「我想,至少可以這麼說,我加入了一個相當卓越的團體中(I am in very rare company)。」如今,自己的名字加入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湯瑪斯曼(Thomas Mann)等文學獎得主名單中,是超乎語言可形容的感受。



在頒獎典禮中演出巴布狄倫作品〈A Hard Rain's A-Gonna Fall〉的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因過於緊張中途忘詞,在觀眾鼓勵下重來一次。


文學巨大變革常始於形式的突變

 

2016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現場。(美聯社)


稍早,瑞典學院委員會成員、文學評論家恩達爾(Horace Engdahl)也在致詞中再度捍衛學院決定。他說,文學的巨大變革是如何發生的?通常是某個人讓某個簡單、受忽略、不被視為純藝術的形式產生突變時。他指出,這也是遊戲與表演如何演變為戲劇,軼事與信件如何生成小說的過程。


巴布狄倫也為獻給一般大眾的歌曲,重新注入了自浪漫時期以來佚失的詩意。恩達爾稱他是可與希臘吟遊詩人、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藍調之王或女王等人齊名的歌手,並表示,「如果文學人士對此哀鳴,他們必須被提醒,神祇並不寫作,他們唱歌且跳舞。」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