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瞎搞30年的「草蝦王國」

李武忠 2016年12月18日 00:00:00
蝦類是全球最重要的貿易商品,每年貿易額高達數百億美元,是許多國家如中國、 印尼、越南、印度、泰國、厄瓜多等外匯的重要來源。(美聯社)

蝦類是全球最重要的貿易商品,每年貿易額高達數百億美元,是許多國家如中國、 印尼、越南、印度、泰國、厄瓜多等外匯的重要來源。(美聯社)

教育部執行「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已屆10年,日前推出成果論壇,其中有關草蝦病害防治成果,政府宣稱相當豐碩(如成功篩選出抗病病毒草蝦),然而對照今日國內養蝦現況,儘管有零星成功案例,但是許多地區養蝦成果依舊不佳(如年初台東養蝦大量死亡),如何對症下藥並建立有善環境的健康養蝦模式,恐怕才是政府科研要走的正確方向。

 

蝦類是全球最重要的貿易商品,每年貿易額高達數百億美元,是許多國家如中國、 印尼、越南、印度、泰國、厄瓜多等外匯的重要來源。目前全球對蝦產業的貿易主要受到技術障礙、反傾銷(去年起美國對中國和越南的養殖對蝦發起反傾銷案調查)、反補貼等影響,競爭相當激烈。

 

台灣的草蝦養殖曾經在 1980 年代因量產及技術居全世界之冠,而被譽為「草蝦王國」,也成為國際爭相觀摩研習的熱區風光一時。然而好景不常,在1987年底開始國內養殖草蝦發生不明原因大量死亡,產官學研束手無策,草蝦產量遽降至原產量的五分之一,產業從此一蹶不振,許多養蝦業者被迫關場遠赴他鄉尋求養蝦第二春。目前國內海水蝦養殖以南美白蝦為主產量僅1萬公噸上下,草蝦生產量每年也僅剩約5 ~6百公噸,相較於全世界草蝦養蝦產量63萬多公噸(主要生產國為越南、印度、泰國及印尼),台灣已不再占有舉足輕重角色。

 

相反的,全球蝦類養殖產業急速起飛,根據聯合國糧農業組織(FAO)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全球養蝦產量在 2014 年 突破 458 萬公噸產量,產值高達 235 億美金,到 2016 年更達 500 萬公噸,產值達 300 億美金,主要養殖種類為南美白蝦,產量占全球養蝦總產量的80%。研究國外養蝦成功案例,可以發現蝦類養殖的成功與環境的經營努力程度成正相關並非完全肇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只要在養殖過程中建立有效的環境與生產管理模式,就可以大幅降低大量死亡的風險。

 

反觀過去30年來台灣政府將龐大的研究經費,人力投入在白點病毒研究上,希望能透過抗病毒疫苗及抗病毒蝦苗研發,來解決國內養殖草蝦大量死亡的問題,雖然發表若干學術論文集及智財權取得,但是對於實際養蝦產業並沒有顯著幫助,使得國內養蝦產業迄今仍無復甦現象。

 

近來已有國內學者為文指出部分病毒派學者堅持只要沒有白點病毒感染,養蝦就會成功的謬誤外,針對政府相關單位補助蝦病研究計畫經費運用,審查流程以及經費為少數人所壟斷等問題,公開提出強烈質疑與批判並希望政府部門能給養蝦產業指出一條可以永續走下去的道路而不是繼續畫大餅,奢言恢復草蝦王國以及新南向市場開發;特別是在國立台灣大學生醫研究論文涉及造假事件所衍生出國內科研經費、計畫長期遭少數學閥派系壟斷的陋習備受外界詬病之際,科技部、農委會、教育部等相關部會面對蝦病研究諸多的質疑聲浪,不能再充耳不聞繼續錯下去,應該公開作出回應並提出具體改善措施。

 

台灣養蝦產業曾經輝煌(占日本市場進口量第一位),只是這樣的榮光早已不復存在,產官學研都應該面對現實不要再自欺欺人。台灣蝦類養殖產業長期以來習慣以廉價的能源、水土資源換取短期經濟效益,卻也失去了產業永續發展的空間,而老天也以蝦類大量死亡遞出了警訊,可惜並未能點醒國內產官學界。

 

鑑於台灣水土資源有限,台灣養蝦產業想要持續下去,就不能再透過破壞自然環境與資源去賺取貿易順差,應該透過先進科技建立蝦類綠色產業鏈(從蝦苗、生態養殖、友善飼料、節能加工儲藏暨運輸、綠色行銷、品質安全認證等)朝向綠能產業發展,才能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及能源資源缺乏的困境,讓台灣養蝦模式成為全球新亮點!

 

※作者為農漁業專欄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