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復摩蘇爾】重返面目全非的故鄉 是美夢還是惡夢?

余尹倫 2016年12月21日 10:00:00
昔日石油重鎮、第二大城的摩蘇爾飽受戰事摧殘,今日已面目全非。(湯森路透)

昔日石油重鎮、第二大城的摩蘇爾飽受戰事摧殘,今日已面目全非。(湯森路透)

當回家之途的希望終被點燃,逃亡在外的摩蘇爾(Mosul)居民內心卻多了份恐懼。他們擔心,萬一心頭最懷念的城市面貌只能成為回憶時,對「家鄉」的思念又將在何處尋得依歸。

 

自伊拉克宣布展開收復失土摩蘇爾的行動至今,政府軍已取得長足進展。除重掌摩蘇爾東部地區,目前正於南部地區與節節敗退的伊斯蘭國(IS)對峙。這給了流亡在外的摩蘇爾居民,重返家園的一線希望。

 

對家鄉氣味、景色、聲音的無盡思念

 

25歲的哈薩威(Karam Hassawy)受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訪問時,道出了這股不安及對家鄉的無盡思念。

 

2年前哈薩威從摩蘇爾逃出,輾轉來到土耳其並暫居下來,但「摩蘇爾」仍是他日夜念茲在茲的地方。他腦海裡無時不充斥著家鄉內每一條街道的景色,他彷彿仍能聞到那裏散發出的每一種氣味、聽到每一種聲響。「從我離開的那刻起,就未曾忘過摩蘇爾。每天我都在腦海裡想像自己漫步在其街道的樣子。當思鄉之情到了難忍地步時,我便開始想像自己正漫步於舊街區,嗅著已2年未曾嘗過的摩蘇爾食物的氣味。」

 

但他似乎正做著一個註定要從中醒來的夢——當他再次踏上故土時,「景色依舊」。

 

 

曾旺盛的生命力不復在

 

伊拉克第二大城摩蘇爾於2014年落入恐怖組織IS手中,其後便頻頻傳出其成員焚燒教堂、炸毀古蹟等消息。但受訪的摩蘇爾居民不願忘卻故鄉曾作為中東地區最現代化城市、及歷史文化重鎮的傲人地位。

 

曾經,250萬信奉基督教、什葉派、遜尼派、雅兹迪教等不同宗教的人們生活在這座落著各式宗教建築、歷史遺址的城市中。步入城市後映入眼簾的,是當地青年在文明大河底格里斯河(Tigris River)岸邊休憩的場景,傳來的是熙來攘往咖啡館的喧鬧與音樂聲,到處可見餐館、教育機構及書店。

 

 

來自摩蘇爾、現於土耳其尋求庇護的25歲導演法赫里(Hamza al-Fakhry)表示,在飽受戰爭摧殘而狼狽不堪的摩蘇爾,曾可見大學生在底格里斯河畔繪畫、演奏甚至進行雕塑創作,曾辦過無數場的派對與嘉年華。

 

摩蘇爾小說家拉蘇爾(Ghada Siddiq Rasool)向半島電視台提及,在IS統治該地以前,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徒間並無明顯衝突。一名信奉基督的建築工人仍會自願幫忙翻修清真寺的尖塔,「當你走訪舊城區的大街小巷,擁有不同信仰的人和平共處的畫面並不稀奇。」拉蘇爾出版過《尼尼微離散》(暫譯, Nineveh Diaspora)一書。  

 

但在IS統治的2年多中,上述和平、互敬的景象幾已被摧毀殆盡。

 

重返家園是美夢還是惡夢?

 

面對家鄉重拾自由的前景就在不遠的將來,許多暫居異地的摩蘇爾居民卻準備好迎接心中的最大夢魘。

 

「對於可以重返家鄉懷抱,內心其實是十分複雜的。IS隨意摧毀摩蘇爾內的教堂、修道院、房屋及居民共同記憶的紀念塔,我很怕自己會無法辨識出它來。」42歲的伊拉克作家伊萊亞斯(Samer Elias)透露對可能見到一個「面目全非」家園內心的恐懼。她在2014年IS控制摩蘇爾不久後,逃至庫德族主要聚居地達霍克(Dohuk)。

 

為躲避戰火選擇逃出摩蘇爾的居民。(湯森路透)

 

選擇留守家園的居民,則親眼目睹了流亡異地者的夢魘。他們引以為傲的豐富歷史文化在IS入城後,生命力不再。電影院、歌劇院、各式慶典被迫關閉,歷史遺跡慘遭炸毀、大量書籍遭焚毀,學校課程被迫更改,一場文化清洗行動悄然展開。街道上取代來往人潮的是滿地炸藥、粉碎的城牆與玻璃窗。慘遭IS迫害的基督徒、什葉派教徒、雅兹迪信徒被迫踏上逃亡之途。

 

飽受戰火摧殘的摩蘇爾。(湯森路透)

 

IS破壞歷史建物不手軟

 

IS多次上傳摧毀摩蘇爾城牆雕像、洗劫摩蘇爾博物館(Mosul Museum)貴重古物的影片。歷史學家憂心,以豐富文物古蹟聞名的摩蘇爾正步上其他伊拉克城市—費盧傑(Fallujah)、拉馬迪(Ramadi)、提克里特(Tikrit)的後塵,受到鄰近歷史大城尼尼微(Nineveh)薰陶而來的歷史印記或將從此消失。上述三地都在落入IS手中後遭遇破壞,造成數千人喪命,現在儼如廢城。

 

 

尼尼微省是古代亞述帝國重鎮之一,西元前7世紀亞述王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將帝國首都搬至尼尼微,她也快速發展成當時全世界最繁榮的城市之一,並坐擁一座長約11公里城牆、15座壯觀城門及灌溉系統等多項驚人建設。

 

但據義大利烏迪內大學(University of Udine)考古學教授波納柯斯(Daniele Morandi Bonacossi)說法,該省也難逃被IS掠奪的命運。「未來幾年,這些(被掠奪)藝術品可能會在歐洲或美國的拍賣市場上現身。」

 

政府軍近日重奪摩蘇爾東南一帶小鎮,人們正在檢視從IS手中拿回的聖貝赫納姆修道院(Mar Behnam Monastery)。(湯森路透)

 

摩蘇爾歷史是其身份象徵

 

哈薩威表示,當聽聞市中心圖書館內的書籍、手稿遭IS戰士燒毀時,不禁哭了出來。「它們都是摩蘇爾人民最重要的歷史遺產。摩蘇爾的歷史述說著這個城市的生命(Mosul is inseparable from its history),那些歷史遺跡正是它的身份(identity)。這無疑是巨大的損失。」

 

 

「儘管遭遇慘劇、飽盡滄桑、被迫流亡他國,摩蘇爾仍是那些曾短暫駐足或居住在此的人們,今生共享的記憶(living memory)。」哈薩威說道,「無論我去到何處,尼尼微依然是生育我的故鄉。」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