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The 1975男男吻的背後是馬來西亞對酷兒公民的迫害

冼翰宇 2023年08月02日 00:00:00
「The 1975」日前參與馬來西亞雪蘭莪州 Good Vibes 音樂節演出時,主唱馬修希利公開在台上批評該國打壓LGBTQ+群體的法律,並與貝斯手上演「男男吻」作為抗議。(圖片摘自網路)

「The 1975」日前參與馬來西亞雪蘭莪州 Good Vibes 音樂節演出時,主唱馬修希利公開在台上批評該國打壓LGBTQ+群體的法律,並與貝斯手上演「男男吻」作為抗議。(圖片摘自網路)

來自英國曼徹斯特的流行搖滾樂團 The 1975,日前參與馬來西亞雪蘭莪州 Good Vibes 音樂節演出時,向來敢言的主唱馬修希利公開在台上批評該國打壓LGBTQ+群體的法律,並與貝斯手上演「男男吻」作為抗議,導致演出被迫提前中斷、剩下兩天的音樂節活動也遭當局取消。

 

The 1975 團員當日隨即被發布禁足令並離開馬國,原訂7月23日在印尼雅加達以及25日在台北的剩餘亞洲巡迴站也連帶受到影響臨時喊卡,傳出疑似有工作人員遭扣留當地接受調查。

 

事件爆發後,馬國輿論呈現立場不同,但砲火一致的樣貌。保守的言論自然是站在力挺政府的立場,譴責 The 1975 行為無禮,不尊重馬國法律、文化禮儀與價值觀;另一方面,持進步立場的大馬人則批評樂團的「過激」表達,恐怕招徠當局更大的打壓,使得當地原本已不甚樂觀的LGBTQ+處境更形倒退。

 

大馬媒體和網友對 The 1975 的放大檢視,連主唱馬修希利邊飲酒邊唱歌的演出也難逃撻伐。然而,這個成立逾20年的樂團,巡演足跡早已踏遍全球,將其訂為音樂節首日壓軸演出的主辦單位不可能不清楚樂團的演出風格。只是主辦方和當局事前或許更期待,透過樂團的名氣為當地帶來觀光人潮和經濟效益。

 

音樂人因為言論引發爭議早已不是新鮮事。樂團披頭四在1966年美國巡迴中,因為約翰藍儂該年稍早於受訪中稱「披頭四比耶穌更受歡迎」,所到之處無不面臨基督教團體的抗議。美國南方更爆發大規模的示威,人們公開焚燒專輯,成員們也受到恐嚇威脅。

 

冰島創作歌手 Björk 在2008年的中國上海個人演唱會上,唱到安可曲〈宣告獨立〉曲末時高呼「西藏」,從此被中國列入黑名單,音樂作品也全數遭到下架。按照大馬政府和部分網友的邏輯,這是否也該歸咎於她「不尊重中國法律、文化禮儀和價值觀」?

 

任何決定性的體制改革之所以能夠成真,往往有賴空戰與陸戰的結合,也就是擁有話語權的人們大膽發聲,以及在地人民、團體的草根運動;一國的政策改造,也經常在受到國際關注和施壓下發生。相較於易於管控的國內言論,國際社群的聚焦將使議題成為必須面對的「公關危機」。

 

馬來西亞政府樂見輿論的交鋒聚焦在 The 1975 和主唱個人身上,而非遭樂團譴責的該國過時法律。無論是否認同馬修希利的作法,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成功在極短時間內讓全球注意到馬國對其國內酷兒公民的迫害。

 

即便同樣身處亞洲,民眾也未必知曉馬國法律對性少數者和同性性行為的長久歧視,更難以想像在鄰近的馬來西亞,男性間若發生「違反自然性行為」將面臨最高20年的徒刑和鞭刑。1998年,時任首相馬哈迪即以此為由將與其鬧翻的副首相安華送進監牢。

 

看不慣馬來西亞政府對待LGBTQ+的人,與其爭執馬修希利是否患有「白人救世主情結」,不如將對事件的感受化為實際行動,將注意力投入對群體權益的提升。輿論在樂團及主唱上打轉愈久,愈是幫了馬國政府大忙,畢竟壓迫者在此時最需要的,莫過於在官僚機器面前手無寸鐵玩音樂的代罪羔羊。

 

※作者為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研究碩士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