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專欄】美媒綜述:美國與俄烏戰爭關係始末

何清漣 2024年03月05日 07:00:00
《紐約時報》認為,戰爭發生於拜登政府時期,但走向戰爭,卻是川普政府時期美國的對俄政策所造成。(美聯社)

《紐約時報》認為,戰爭發生於拜登政府時期,但走向戰爭,卻是川普政府時期美國的對俄政策所造成。(美聯社)

以前沒有互聯網,各國的保密制度又有封存多少年的慣例,往往等真相出來之時,世間人事已非。但如今不同,一是有了互聯網,洩密管道多,會催迫不少當事者為了解釋而發佈一些資訊;二是政治極化壓力太大,為了贏取某個標的,會發佈一些資訊,雖然多半是顧頭不顧尾,破綻很多。但賭的是公眾記憶力有如青蛙般短暫,一般也不分析歸納。最近,美國《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相繼發佈兩篇關於美國與俄烏戰爭關係的文章,就是這兩種壓力交集之下發佈的,讀來頗為有趣。

 

WSJ:烏克蘭戰爭促使美國國防工業興盛

 

2月18日,《華爾街日報》發表《烏克蘭戰爭何以利好美國經濟?》(How War in Europe Boosts the U.S. Economy )一文,直言「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的兩年裡,美國國防工業的武器和彈藥訂單大增。這些業務主要來自設法增強軍事能力的歐洲盟國,以及五角大樓」,並指出 「支持援烏的人以前的理由是以美國的戰略利益或道義責任為藉口,最近,他們提出了一個更精明的理由: 這對美國經濟有利」,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1、拜登政府官員表示,在950億美元的追加國防預算案中,有607億美元指定用於烏克蘭,其中64%實際上將流回到美國國防工業基礎。

 

2、美國國務院最近表示,在截至去年9月份的一年,美國有800多億美元的重大軍火交易,其中約500億美元軍火的去向是歐洲盟國,這個交易規模是歷史正常水準的五倍多。

 

3、美聯儲的資料顯示,兩年以來,美國國防和航太領域的工業產值增長了17.5%。

 

4、此外,今年強調這點,還有一個好處:明尼蘇達與賓州各得到幾十億的軍工投資,會在大選中支持民主黨——這兩個州是著名的搖擺州,兩黨勢力勢均力敵;如今決定美國選情的如今既不是藍州,也不是紅州,而是六大搖擺州。

 

以上內容,倒也並非新鮮事,這幾年美國非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上一直有分析,直指美國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勢力是軍工集團。但由左媒第二大主力《華爾街日報》這麼直白地發表一篇綜合分析,這事才值得關注。

 

《紐約時報》:美烏情報合作十年,川普政府走向戰爭

 

與WSJ上述報導相比,《紐約時報》2月25日發表的《間諜戰爭:中情局如何秘密幫助烏克蘭對抗普京》(The Spy War: How the C.I.A. Secretly Helps Ukraine Fight Putin)的陳述更為驚人。

 

我對這篇報導最關注的首先是兩點:

 

第一,這篇報導顯然出自政治安排。該文記者稱,「這種情報合作關係十年來一直是嚴守的秘密,如今,其中許多細節由《紐約時報》首次披露」,「在200多次採訪中,烏克蘭、美國和歐洲的現任和前任官員描述了一種夥伴關係,這種關係一度幾乎因為相互不信任而破裂,後來才穩步擴大,把烏克蘭變成了一個情報收集中心」。這段話說明,《紐約時報》這種採訪不是記者與深喉所為,而是在相關機構的特意安排下進行的。有點常識的都知道,對200多位軍事情報官員的採訪,這是禁區,哪個報社都沒法獨力完成。說白了,是有勢力需要這篇報導,《紐約時報》被挑中擔任採訪者。

 

第二,記者在文中強調,美烏合作是在烏克蘭主動要求下建立的,「時報的調查發現,普京及其顧問誤讀了一個關鍵動態。中情局沒有強行進入烏克蘭。美國官員往往不願完全參與,他們擔心烏克蘭官員不可信,也擔心會激怒克里姆林宮」,「然而,一個由烏克蘭情報官員組成的小圈子竭力討好中情局,並逐漸讓自己成為美國人眼中的關鍵人物」,這個人物就是2015年擔任烏克蘭軍事情報部門負責人瓦列裡·孔德拉蒂烏克上將,是他一直在努力創造讓美國信任並願意合作的條件。文中反復提到,無論是批准建立這種合作的中情局局長約翰·布倫南,還是歐巴馬政府,都「制定了秘密的規則」,明確要求約束烏克蘭的行為,防止挑釁莫斯科。而烏克蘭人時時觸犯紅線,為此經常與美國發生不快,記者總結說:「但紅線從來都不明確,這導致雙方的合作關係持續緊張」。文章還特別舉例,在2015年烏克蘭自行其是對俄羅斯發動恐怖襲擊後,歐巴馬的一些顧問曾想關閉這個中情局項目,最後導致烏方孔德拉蒂烏克被撤職。

 

拜登(右)和澤倫斯基(左)在白宮舉行聯合記者會。(美聯社)

 

本文梳理閱讀線索供參考:

 

合作時間:「中情局在烏克蘭的合作關係可以追溯到2014年2月24日晚的兩通通話(俄入侵烏克蘭八年以前),「它在十年前生根發芽,在三位風格迥異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川普、拜登)領導下,由那些經常敢於冒險的關鍵人物所推動,時斷時續地發展起來。」

 

合作部門:在CIA的指導與技術幫助下,建立烏克蘭第五局,專司搜集情報。其前身是2016年中情局訓練的一支名為2245部隊的烏克蘭精英突擊隊,成員都是烏克蘭獨立後出生的軍人,與前蘇聯沒任何感情聯繫,「新一代烏克蘭間諜在俄羅斯境內、歐洲各地、古巴和其他有大量俄羅斯人的地方開展活動」。這個建成的間諜基地網路,包括沿俄羅斯邊境的12個秘密地點,歐洲兩個大城市。美烏雙方的情報部門負責人:美方是CIA基輔情報站站長(烏方稱之為「聖誕老人」),烏方是被任命為烏克蘭軍事情報機構HUR的負責人。

 

合作紅線:中央情報局對此設置的紅線是:分清情報收集行動和那些真刀真槍的事情(比如暗殺襲擊之類),美方不幫助烏克蘭人實施致命攻擊行動。

 

《紐約時報》這篇報導到底想強調什麼?

 

《紐約時報》這篇報導強調美烏情報合作開始于歐巴馬政府,戰爭發生於拜登政府時期,但走向戰爭,卻是川普政府時期美國的對俄政策所造成,為了表明川普政府(不是川普本人)的責任,花了兩節篇幅。

 

川普任期內美國與烏克蘭的合作,被《紐約時報》報導解釋成川普政府中兩個關鍵人物——國務卿彭佩奧與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兩人的強硬反俄導致,他們「躡手躡腳地繞過川普」( Tiptoeing Around Trump),建立了一個由中情局負責、專門針對俄羅斯的部門「俄羅斯屋」 (The head of Russia House)。該部門的主管曾在海牙組織了一次秘密會議,來自中情局、英國軍情六處、HUR、荷蘭情報部門,以及其他機構的代表們在會上同意共用更多有關俄羅斯的情報,結果形成了一個針對俄羅斯的秘密聯盟,而烏克蘭人則是其中的重要成員。在「走向戰爭」一節裡如此敘述:在2021年11月和接下來的幾周裡,中情局和軍情六處向他們的烏克蘭合作夥伴傳遞了一個統一的資訊:俄羅斯正在準備全面入侵烏克蘭,斬首烏克蘭政府,在基輔設立一個聽從克里姆林宮命令的傀儡政府。這篇文章不忘記再次強調:「普京2022年2月24日發動入侵後,美國政府在烏克蘭的唯一存在是留在該酒店的中情局官員。他們每天在酒店與烏克蘭連絡人見面,向他們傳遞資訊。以前的束縛已被取消,拜登的白宮已授權間諜機構提供情報支援,用於對付烏克蘭領土上的俄軍致命行動。」

 

為什麼會選在此時發佈這兩篇文章?

 

目前美國的大選前形勢,讓拜登與左派陣營不得不認識到拜登連任是個未知數。 2020年那個有130多個以美國為基地的世界著名NGO、32位州檢察長、Face Book與Twitter等社媒全部參加的捍衛民主聯盟(democratic Defense Coalition)對選舉的全面操控,將拜登抬進了白宮。這些人是否願意為了拜登再度玩「78天政變」遊戲,值得打個大大的問號。為了應對拜登可能失去白宮的變局,這篇文章先做了善後的輿論鋪墊:

 

 

1、這場戰爭的主要責任不是美國。烏克蘭主動找上門要求合作,以對抗俄羅斯。

 

2、CIA的合作始終有紅線。但川普政府時期的俄烏合作與西方情報同盟的建立,才是走向戰爭的關鍵——這是分散政治責任。你川普不是一直說你在任沒有過戰爭,現在此文證明,就是你的政府要員推動了這場戰爭。

 

3、拜登政府支持烏克蘭的近千億美元,主要留在美國,幫助發展國內工業生產,提振就業,所以,美國人才是援助烏克蘭的主要受益者。

 

上述文章證明1984定律:控制媒體不僅能夠控制現在,還能控制歷史與未來。只是傳播學有條定律:資訊的發出不等於資訊的到達(被所有受眾接受),就在這篇報導發表的當天後,美國以獨立黨派總統候選人參選2024大選的羅伯特·甘迺迪(甘迺迪總統的侄兒)在推上質問:「中央情報局從2014年開始在烏克蘭沿俄羅斯邊境建立間諜基地。我想知道如果俄羅斯或中國在美國/墨西哥邊境建立間諜基地,我們會如何反應。」

 

※作者為中國湖南邵陽人、作家、中國經濟社會學者。現今流亡美國,曾任職於湖南財經學院、暨南大學和《深圳法制報》報社。長期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著有《中國:潰而不崩》、《中國的陷阱》、《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大揭密》等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