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教出把納粹萬字紋當有趣的歷史課

陳沛安 2023年05月11日 00:00:00
就是因為國中歷史教育現場將納粹德國的段落排在三年級的末尾,不給予相對應的教學時間,導致國中學生輕忽這段慘劇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取自「靠北彰中2.0」臉書粉專)

就是因為國中歷史教育現場將納粹德國的段落排在三年級的末尾,不給予相對應的教學時間,導致國中學生輕忽這段慘劇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取自「靠北彰中2.0」臉書粉專)

近日臺灣社會又再次出現針對原住民的歧視性詞彙,以之作為高中園遊會的攤位名稱,以及網路上諸多匿名版出現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萬字紋。更甚者,回顧2016年,某高中的園遊會主題變裝秀,竟出現模仿納粹德國的戰車、軍服、旗幟以及手勢。這些事件再再顯示臺灣當前的歷史教育出了問題,筆者在此主張問題的癥結點在於,臺灣的歷史教育現場缺乏歷史思辨:缺乏教導學生如何看待並評價一件歷史事件,進而導致臺灣一再發生使用歧視性詞彙、使用納粹符號的現象。

 

根據最新版的翰林國中歷史教科書,納粹德國的歷史位在國中三年級下學期的第三單元,且篇幅僅占A4的半頁。筆者認為問題在於,依目前現有的歷史課綱排序而成的教科書,一戰、二戰以及冷戰後的歷史均位於國中下學期最兩單元,此時的國三學生面對國中教育會考已剩不到兩個月,教學現場的歷史教師沒有充分的堂數與時間來充分解釋,國三學生也只是將這些破碎的歷史資訊,依照歷屆的會考考古題,串接成未經思考、缺乏評價的生硬且冷漠的知識。

 

筆者主張,就是因為國中歷史教育現場將納粹德國的段落排在三年級的末尾,不給予相對應的教學時間,導致國中學生輕忽這段慘劇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意義,以及隨之連結到現在臺灣的社會意義。當教科書、課綱不允許學生以及教師有充分時間講解、認識以及思辨這段歷史時,又將如何期望學生能健康地看待、運用並審視這段歷史的資訊?

 

筆者在此凸顯一個社會現象,當國中歷史教科書缺乏對於歷史人物、事件以及歷史思辨教育的同時,社群網路上卻早已氾濫著相關的戲謔性言論,如所謂的「地獄梗」臉書社團,便不時可見言論出現以納粹德國與猶太人的慘劇歷史,所創造的諧音梗圖、文字甚至是文案。而這些缺乏歷史思辨以及人類關懷的戲謔性玩笑資訊,國小、國中、高中學生卻能輕易接觸、恣意轉傳且使用於日常生活,無形之中影響、形塑了學生的價值觀與思維。

 

筆者同樣主張,國中的歷史教科書內容設計,全面地缺乏歷史思辨的篇幅,僅僅將歷史評價、思辨以及實作置於高中選修歷史後半段的內容,同樣導致現今臺灣社會仍不時出現族群歧視、歷史玩笑的現象。

 

一如上段所述,網路的接觸已不分國中或高中,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到所謂的戲謔性歷史玩笑。然而若學校的教育第一線已經先行透過教師的教學、教材的設計以及課綱的調整,讓學生有能力、有基礎知識判斷哪些輕微玩笑屬於當今社會可接受、哪些嚴重玩笑基於歷史意義、人類關懷而不應該再出現,筆者認為如此應當可以減少歧視性詞彙、戲謔性歷史玩笑出現在臺灣社會的機率,同時增進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後的歷史素養。

 

筆者主張,當今的歷史課程設計實屬不妥:國中完全缺乏歷史思辨、高中僅存在選修歷史後半(選修歷史意味非社會組的學生在高二上學期後將不會再修讀歷史),加上大學升學的考試採計科目已改為五選四,更多非文組的科系學測成績不採計社會科。就此而言,高中的選修歷史並不是所有學生都會選讀,因此歷史思辨應當從國中教育就要出發、就要有所著墨,否則就是錯失機會。

 

最後,國中教育現場增添歷史思辨並不意味著要限制學生的觀點與立場,也不代表學生必須服從特定的史觀或價值觀,而是帶給學生基礎、必要的思辨能力,讓學生往後遭遇相關的議題與資訊時,能合理地根據歷史事實,作出屬於自己的歷史評價與判斷。同時最重要的,知曉自身在作出歷史評價與判斷的當下,也必須顧及世界上其他族群的感受、社會大眾的回應。

 

臺灣這塊土地本身就承載了多段不同主體的歷史,當我們能以健康的方式思辨、評價並且看待其他地區、國家的歷史時,筆者相信其他國家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看待臺灣的歷史。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在學生、國高中家教老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