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公私立大學學費一致化 政府全面參與私校董事會

王盈勛 2023年06月29日 07:02:00
政府若補助公私校生學費差額,意味著私校將會半數經費來自政府補貼,如果從投資持股的觀點來看,政府就會是各校最大的「股東」。(本報資料照片)

政府若補助公私校生學費差額,意味著私校將會半數經費來自政府補貼,如果從投資持股的觀點來看,政府就會是各校最大的「股東」。(本報資料照片)

副總統賴清德日前宣布,政府將大幅補助私立大學學生學費,縮小公私校學費差距一半以上。以六十萬私校生粗估,每年經費約一百五十億元。

 

有人批評,這是為了選舉大灑幣,政策買票。我不知道賴副總統的初衷,但那並不是很重要,我們之所以相信民主,要去投票,就是希望掌握政治權力的人,對公共政策做出對的調整,把國家帶到更好的境地。而在我看來,這肯定是近年台灣最佳的高教政策變革。

 

許多研究都已指出,私校生家庭平均社經地位不如公校生,我相信這也跟多數人的經驗直覺相符。今日家境好的父母教養小孩的方式,根本與從事全球性的軍備競賽無異,而還在為生計奮鬥的父母,即便有心也只能放生,學業成績好壞,絕對不只是個人資質或努力與否造就的。

 

教育,不就是要促成社會流動,讓受限於環境,不那麼怎樣的孩子,有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嗎?但這種機會正在縮減當中,全球性的貧富差距擴大,讓教育資源越趨失衡;高教普及化,學位證書膨脹,一般大學學位貶值,但名校學歷其實更有價值。但我們的高教體制,不是在矯正這種鴻溝,而是在加深它。「好學生」考上「好學校」,政府的高教資源多數也花在他們身上,有的,我們還要給他更多,畢業前途可能更光明,而那些沒有的,我們叫他自生自滅。長期劫貧濟富的教育資源分配,卻被我們的社會視為理所當然,這不是很奇怪嗎?

 

教育的目的是要促成社會流動,讓受限於環境,不那麼怎樣的孩子,有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本報資料照片)

 

因此,你可以不喜歡賴清德,但應該把這樣的政策,視為翻轉台灣高等教育的契機。

 

乍聽一年經費一百五十億,我有點驚訝—原來這麼便宜。去年台灣稅收超徵4950億元,還因此每人普發6000元,拿出一小部分做為教育用途,不是更有意義?有人可能會說,去年的稅收超徵是特例,哪能這樣比較。

 

但會這樣想的人可能有所不知,台灣的政府支出佔GDP的比重,長期以來都是OECD國家的最低水平。台灣的公共建設長期嚴重不足,才會職棒都打了三十年,還是沒有一座可以跟美國鄉下大聯盟球場匹敵的場地。台灣人對政府施政有一種弔詭的思維:又想要福利國,又很怕政府花錢。但在資本主義社會,沒有不花錢的公平正義。前些年不少人批評,說台灣不行了,台大一年的預算連蘭州大學都不如,但他們沒說的是,這是在中國中央政府一年預算赤字超過兩兆人民幣為前提所造就的。我們當然不用跟中國一樣,但適度地擴張公共支出,早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如果我們想望一個更好的國家的話。

 

但台灣人的性格也有優點,我們很擅長花小錢就做出出不錯的東西,像是我們的健保,台灣人的醫療支出只是美國人的零頭,我們卻有傲視全球的健保制度,多數人很便宜就能看病。

 

台灣的私校也是,美國私立大學十分之一不到的學費,可以聘僱大量的國內外名校博士,教育台灣七成的大學生,其實是很少被肯定的台灣奇蹟之一。

 

但我們不能這樣就滿足,台灣要成為一個有底氣的進步國家,不要再小裡小氣,投資教育,促進階級流動,是實踐社會正義最基本的第一步。

 

因此,我建議,政府應該一步到位,讓公私立大學學費一致化,全額補助公私校學費差距,不是只有一半。我們也應該放棄公立私立這種文字障,教育其實就是公共事業。有人擔心,私校財務不透明,政府補助進了私人口袋,這雖有理,但不是不能解決。

 

政府若補助公私校生學費差額,意味著私校將會半數經費來自政府補貼,如果從投資持股的觀點來看,政府就會是各校最大的「股東」,參與各校的董事會運作天經地義。運作得當,誰說我們不能有具備私校經營效率、又有公共理想的卓越大學?

 

要批評賴副總統的其他政治人物,我的政見可以免費奉送,一定比只喊大灑幣可以得到更多選票,因為這是對台灣高等教育更好的一條路。

 

※作者為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