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力艦未來之一】海軍常規作戰二級艦重生之續論

劉先生 2023年12月31日 07:00:00
未來15-20年內,花五千億台幣打造具備(區域)防空等級的下代包括大型通用巡防艦+驅逐艦14-15艘,恐有現實上困難。(圖片取自中華民國海軍)

未來15-20年內,花五千億台幣打造具備(區域)防空等級的下代包括大型通用巡防艦+驅逐艦14-15艘,恐有現實上困難。(圖片取自中華民國海軍)

先前投書:《台灣該努力取得美國的濱海作戰艦嗎──兼論海軍二級艦如何重生》,提及雖無奈,但最好引進美製LCS自由級至少6艘做為輕巡艦量產完成服役前與剩餘6艘老舊濟陽級(按國外資訊,濟陽級也就是原諾克斯級美軍原設定服役年限至多25年,加上二手購入在台服役迄今逾30年上下合計超過50年已夠本)因灰色消耗戰不堪負荷,或有提前汰除等約後續10-15年間巡邏兵力吃緊空窗過渡,雖可能打亂海軍日後原定軍事採購需求項目而增加額外成本,但有助於緩解我方戰備調度壓力,且有可能於明年大選後因對岸增加威逼力度與頻率而促成此潛在採購交易加速進行。  

 

此外,擴張增加二級也就是輕巡艦數量與艦型,除了防空與反潛二構型外(防空型連同原型艦在內最好補上艦艏聲納與反魚雷誘標系統,不奢求反潛但要能做到偵潛自衛,而非水上裸奔),增設掃雷母艦型兼為巡邏兵力,雖海軍過往採購獵雷載具先後經歷重大問題而停滯,海軍現有包含二手艦永字輩獵掃雷艦(小於千噸且短缺6艘)多為上個世紀打造思維,這些獵雷艦因會在雷區海域作業,艦體需特殊設計降低訊號軌跡與抵禦清除水雷爆炸後爆震,艦身多為特定木製或特定複合材料投入,連同艦上包括各類設備系統皆須滿足低噪聲與低磁性要求,故儘管艦體不大但考量前述需求,造價非低且功能作用單一。

 

近年歐陸海上掃雷載具演進趨勢逐步朝向以工作母艦型態施放,包括各類經特殊設計之無人掃雷工作艇等到雷區海域遠端掃除水雷,母艦與成員則遠離雷區海域,故艦體較不需以特殊材質打造,此外,因母艦艦體較大,尚可容納較好的重武裝來強化自衛能力但仍為輕武裝架構,具體如比利時與荷蘭等共同合作開發打造各6艘滿排2800噸城市級掃雷對策母艦City-class mine countermeasures vessel,讓最危險的第一線掃雷由艦上可投放載具執行,包括空中、水上及水下無人載具與各式水下偵蒐設備(應或能同樣適用反潛偵蒐)掃除水雷,且續航力增進亦可權充類似海測艦調查水文等等,不再是功能單一的掃雷艦而已。

 

故按由上述與審酌我方威脅應對所需,並參考城市級掃雷母艦噸位也大約與輕巡艦接近,則可考慮將現有永字輩掃雷艦等連同短缺6艘(也就是數年前涉及慶富超貸違約而中斷打造的康平獵雷艦案)共13艘需求,基於輕巡艦構型調改而整併打造成6艘標排2500噸上下的新一代永字輩掃雷母艦,除主要如同城市級般搭載各式無人掃雷機具與水下偵蒐設備外,搭配如76艦砲與近迫自動武器等,並可沿用輕巡艦的柴燃動力組合,除低速如15節以下或作為水雷與反潛偵蒐掃除戰備任務,使用較高速時則可因應如對岸灰色作戰之巡邏應對兵力輪替。單位造價參考城市級2019年12艘總值24億美金來看,每艘平均約2億美金,審酌輕巡艦單位總造價,預估新一代永字輩掃雷母艦單位造價每艘應可控在輕巡艦的3/4,6艘共計約550-600億台幣上下,相較當時康平專案第二階段需求打造同樣6艘功能單一獵雷艦,且噸位每艘僅700餘噸,總價卻來到近360億台幣,2500噸的掃雷工作母艦總價應屬合宜。至於康定級因目前正進行性能提升改裝,預期全部完成後可再服役至2045,故暫不論及康定級的下一構型。

 

倘若上述打造掃雷母艦兼為巡邏兵力操作仍為軍方所疑,另一種方案則是將海上防空,特別是區域防空作戰主要由下代大型通用巡防或驅逐巡洋艦為骨幹方式局部,下放改由二級艦搭配的區域防空特級型輕巡艦6艘,說明如後。

 

城市級掃雷對策母艦City-class mine countermeasures vessel。(維基百科)

 

下代區域防空主力艦需求連動二級艦數量    

 

於2000-2006年,當時堪稱具備(區域)防空的海軍一級主力艦,主要由8艘各4100噸成功級+7艘待退各3000餘噸經過武進三型升級的陽字號驅逐艦擔當;而自2005年後迄今,則改為10艘成功/派里+4艘每艘滿排近萬噸的紀德逐艦,每艘裝載64枚標二防空飛彈挑大樑,無論艦體如何汰換,過去20多年來,具備(區域)防空的一級主力艦數量大多維持在14-15艘,然而構成前述數量主力艦中仍有近半數來自低價二手艦,換言現行海軍主力艦構成其實整體是以相對低廉採購成本所獲得。

 

如要開展下一代區域防空主力艦在噸位上調至少6000噸以上,且以國造為主者,皆為大筆國防開支投入,因不易再有類似紀德級二手艦可低價購入,且美方從頭到尾並無提供包括退役堤康與柏克級驅逐艦給台灣意願,然而這些主力艦打造加上配套即便國造,每艘單位總造價至少300-400億台幣之間,若比照現行配置,仍以10艘大型通用巡防艦,與4艘萬噸級先進戰鬥系統驅逐艦編成目標,造價總額恐需要五千億台幣至少,只是本國國防預算規模並不大,且增長幅度緩慢,以為相較以色列、韓國等分別面對敵情的5%以上與約3%GDP國防預算投入,加上審酌對岸巨大量體與軍備擴張威脅,就算有海峽天險每年3.5~4%GDP國防投資也不為過,如此才能相對充份適時汰換軍備,別是海軍裝備,至少3%GDP國防投資應這幾年就該達標,因沒有廉價的國防。

 

因此,未來15-20年內,花五千億台幣打造具備(區域)防空等級的下代包括大型通用巡防艦+驅逐艦14-15艘,恐有現實上困難,除了預算規模不大外,還受幾個因素影響:

 

1.潛艦量產投入預算排擠:因高層支持潛艦發展,在後續量產版本規劃下,預期第一批次3艘潛艦與配套設施至少千億台幣起跳,至少接下來五到六年內將吃掉海軍相當比重之軍備建設採購額度,則同時期不易有更多載具採購項目支應,甚至影響國造後勤艦量產,故要再擠出更多包括大型戰艦打造預算幾為不可行。

 

2.大型艦被針對性增加與存活受到挑戰:隨對岸加大海空軍投資,裝備等級與過往相較早就不可同日而語,其海軍艦隊數量已超越美國並組建增加海上航空兵力等,使得我海軍面臨各類飽和攻擊威脅因應日顯吃力,即使新一代大型區域防空巡防/驅逐艦因有較好應對能力,理應生存性也較佳,但畢竟為敵方重點對待,倘遭受幾次飽和攻擊抵禦縱使尚能存活,也可能面臨喪失戰力被迫退出海域,包括無法提供海上自家艦隊區域防空能量,猶如美國海軍學會新聞今年六月刊載「台灣海軍應對中國威脅陷入二種策略間(選擇)困境Taiwan’s Navy Caught Between Two Strategies to Counter Chinese Threat」文中即點出本國海軍在建構傳統艦隊或者不對稱取向陷入二難,並提及前美海軍軍官的John Dotson直觀意見認為,台灣海軍若仍為傳統大型水面戰鬥艦架構,大部分此類資產恐於開戰後很快被摧毀,John Dotson反而更支持台海軍打造更多包括以反艦飛彈為主等小型艦且容易分散等,因此是否有必要大量投資與維持與現行架構相同的下代區域防空水面艦規模頗費思量。

 

綜合以上因素,可考慮將海上區域防空能量局部下放搭配至二級輕巡艦載台,打造每艘以24枚海弓三防空飛彈為主的區域防空專門版本,當然輕巡艦載台或需要略增噸位至標排2700-2800噸與局部調整,武裝除艦砲外,艦橋前方原本8管華陽垂發搭配32枚海劍二飛彈,俗稱B砲位增高以便容納較長的垂發海弓三飛彈8枚,而原本容納8枚斜射雄三增程反艦飛彈位置則改為16管垂發海弓三,省卻反艦飛彈交由其他編隊戰鬥艦艇承擔反艦任務,此外並搭配無人機,其他武裝系統則為自衛用如近迫飛彈、自動機砲,加上反魚雷誘標、基本電子反制干擾等,主要偵蒐水上仍或為TYPE 997 300型雷達或者驗證過關且偵蒐距離達250km的國產海用3D雷達等,水下僅裝艦艏聲納。藉此類特級構型達到真正開戰時兼顧基本的海上(區域)防空又能分散外,尚可作為平日灰色消耗戰應對輪替,則6艘區域防空二級艦相當於2-3艘6000噸上下大型巡防艦的區域防空能量。

 

當然海軍仍需要一部分大型水面艦載台,只是下代主力艦,即大型巡防/驅逐艦數量勢較目前一級防空含主力艦編裝有所縮減,並基於二級艦規模進行調整,但整體常規水面作戰艦總數,較現行編裝增加二到四成達到適度擴編,細分若輕巡與相當二級艦定位有24艘,則大型巡巡防/驅逐艦縮減至9艘,此規模驅逐艦共需投入約3300多億台幣打造;若輕巡與相當二級艦定位有30艘,則大型巡巡防/驅逐艦縮減至最低下限7艘,此規模驅逐艦則需投入約近2600多億台幣(日前報傳海軍準備啟動6500噸驅逐艦規劃,數量僅有6艘規模,過於剛好,倘服役20年後逐艘進行中壽性能提升,每艘進行工程則僅剩下5艘可服勤,若平常就是至少2艘南北海域戰備並擔負起海上區域防空任務,中壽性能提升期間將難以滿足1/3原則,故認為最低下限數量也要有7艘,即這些大型艦單艘升級改裝期間,仍能保有2艘戰備、2艘訓練與2艘維修保養)。

 

綜合如下表整理

 

表1:海軍現行與未來常規水面作戰艦搭配規劃。(作者提供)

 

表2:建議海軍未來常規水面作戰艦搭配規劃。(2040完成所有汰換/作者提供)

 

上述表2所列建議或有折衷配置,即二級艦連同康定級在內24艘,6500噸級。以上大型巡防/驅逐艦7艘合計31艘,大約較現行數量增加16%。(待續)

 

【延伸閱讀】

 

※作者為業餘軍事觀察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