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蝸藤專欄:聯合國表決證明俄羅斯失道寡助

黎蝸藤 2022年03月09日 07:00:00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哪一個大洲,都是譴責俄羅斯佔大多數,於是中國也就無比尷尬了。(美聯社)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哪一個大洲,都是譴責俄羅斯佔大多數,於是中國也就無比尷尬了。(美聯社)

俄羅斯悍然入侵烏克蘭震驚世界。歐美亞太民主陣線除了利用各種方法支持烏克蘭和制裁俄羅斯之外,聯合國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政治和輿論陣地。自從二戰後成立聯合國以來,聯合國就一直在國際事務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後冷戰時代」,國際結束了兩個陣營的對峙,聯合國的地位更加重要。俄羅斯在這個戰場節節失利。

 

俄羅斯剛剛發動侵略,在歐美亞太國家的支持下,聯合國安理會就進行緊急辯論,並進行了有關譴責俄羅斯的草案的表決,15個成員國以11票贊成,3票棄權,1票反對被否決。顯而易見,草案被「否決」並不是因為安理會成員國的大多數不支持,而是因為俄羅斯作為「五常」之一,有一票否決權。這意味著只要俄羅斯反對,議案就沒有通過的可能。因此,這個表決關鍵看點,不是「有沒有通過」,而是多少票贊成。11:1的比例,完全說明了俄羅斯在安理會的孤立。是聯合國內對俄羅斯的「第一次勝利」。

 

在11個支持的國家中,美國、法國、英國、阿爾巴尼亞、愛爾蘭、挪威六國都是歐洲國家(歐盟或北約),譴責俄羅斯是一定的。這不意外。

 

剩下來五國中,有三個非洲國家(加蓬、加納、肯尼亞)和兩個拉美國家(墨西哥和巴西)。作為非洲和拉美的代表,他們能譴責俄羅斯,證明俄羅斯確實「失道寡助」。很簡單,就憑這五票,親俄輿論就不可以繼續宣傳,「西方國家的輿論不能代表國際輿論」,「發展中國家」(或「亞非拉」國家)發出和「西方發達國家不一樣的聲音」等等理論了。中國自稱「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又揚言自己「永遠和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這次的投票無疑是「打臉」了。

 

在3票棄權中,有中國、印度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中國是俄羅斯的實際盟友,連俄羅斯外長都拿中國作為「朋友」的例子,也是俄羅斯背後最大的支持者,戰略合作關係「不封頂」。這次中國沒有跟隨俄羅斯投反對票,這對反對侵略國家而言其實是一大勝利,代表中國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剩下兩個國家印度和阿聯酋的棄權票,多少令一些人意外,因為近年來,印度加入了美日澳印的「四角安全框架」,阿聯酋是美國在中東的主要盟國之一。這裏解釋一些為甚麼。

 

譴責俄羅斯草案表決不在於通過與否,而在於在這個過程中讓各國表態,給俄羅斯增加國際壓力。(美聯社)

 

印度長期以「獨立大國」定位,它和中俄美日等關係是錯綜複雜的。它和中國交惡才加入到四角安全框架,是臨時的利益聯繫,這不代表它就是「美國的人」,甚至不能說它就是美國的盟國。印度一直都和蘇聯/俄羅斯親厚。在冷戰時代,自從1955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蘇之後,印蘇關係就非常好。在1962年中印衝突中,蘇聯站在印度的一方。在以後的印巴戰爭中,蘇聯支持印度(特別是支持印度對克什米爾的主權),中國則支持巴基斯坦。印度進口了大量的蘇聯武器。在冷戰後時代,印度和俄羅斯關係依然很好。俄羅斯和印度同為「金磚四國」成員,關係密切。印度依然大批進口俄羅斯武器(印度將近7成武器由俄羅斯提供)。雙方的經濟合作也非常密切。前幾年,蘇聯更把印度拉進中國主導打造的「上海合作組織」中,這被中國不少評論家認為給上合組織「滲沙子」。

 

阿聯酋作為美國的中東盟國,又是聯合國安理會中唯一的中東國家,為甚麼不譴責俄羅斯就更耐人尋味。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美國的中東盟友的關注點不在烏克蘭,也沒有把俄羅斯視為敵人。他們的頭號敵人是伊朗,雖然俄羅斯是伊朗的背後支持者,也支持敘利亞的巴沙爾政權(但伊朗才是最大的支持者),但俄羅斯畢竟不是直接出面的一方,現在如火如荼的葉門戰爭(伊朗支持的武裝組織和葉門政府作戰)俄羅斯也沒有明確表態。因此,美國的中東盟國並不願意直接(過快地)在戰爭中站隊。其實不說阿聯酋了,就連美國在中東的鐵桿兄弟以色列,對俄羅斯也是態度曖昧。

 

當然,正如前述,安理會表決五大國有「一票否決權」,譴責俄羅斯議案通不過是預期之內。表決不在於通過與否,而在於在這個過程中讓各國表態,給俄羅斯增加國際壓力。

 

更重要的戰場還在聯合國大會。安理會在譴責俄羅斯草案被俄羅斯否決後,立即啟動新議程,通過安理會「2623號議案」,召開聯合國大會緊急特別會議(UN General Assembly Emergency Special Session)。

 

這種作法的根據是在1950年由美國提出的被聯合國大會通過的377號決議,即「安全理事會遇似有威脅和平、破壞和平、或侵略行爲發生之時,如因常任理事國未能一致同意,而不能行使其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責任,則大會應立卽考慮此事,俾得向會員國提出集體辦法之妥當建議,倘係破壞和平或侵略行爲,並得建議於必要時使用武力,以維持或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

 

由於這屬於安理會的「程序性議題」,所以五常也沒有否決權。於是,這個作法就是把安理會五常不能達成一致的事務擺到聯合國大會上討論。這種緊急特別會議是很少見的,在歷史上此前只進行過十次緊急特別會議。對上一次是1997-2002的以巴衝突。因此,能召開這個特別會議是對俄羅斯的「第二次勝利」。

 

在聯合國大會緊急特別會議上,經過三天辯論,大會以141票贊成,5票反對,35票棄權,12國沒有投票,以77.9%的贊成比例(沒有投票但國家不算在基數之內)超過了三分二的門檻,通過了對俄羅斯(和其小弟白俄羅斯)的譴責議案。這個大比例的結果,完全說明了國際社會反對俄羅斯的侵略,是對俄羅斯的「第三次勝利」。

 

在投贊成票的141個國家中,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所有歐洲國家(包括土耳其),除開前蘇聯國家,都投了贊成票。俄羅斯在歐洲的好兄弟塞爾維亞也投了贊成票,令人意外。大洋洲所有國家都投下贊成票。

 

第二,美國所有的亞洲中東盟友,除了伊拉克,共十國都投了贊成票(巴林、約旦、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聯酋、葉門、阿曼、黎巴嫩、科威特)。所有東南亞11個國家中9個投了贊成票(包括中國的小弟柬埔寨,此外緬甸的代表並非軍政府代表)。東亞的日本韓國,南亞的尼泊爾、不丹、馬爾代夫和阿富汗斯坦(非塔利班政府代表)4國也投了贊成票。所以整個亞洲算下來,初開了前蘇聯國家,反對的2票(朝鮮敘利亞),棄權的9票,贊成的有25國。因此,亞洲絕大部分國家都贊成譴責俄羅斯。

 

第三,拉美投贊成票的國家也遠超一半。就連非洲是最多國家不投贊成票的(包括反對、棄權、不投票共24個),但還是少於非洲國家的半數(54個)。因此,在每一個大州,都是贊成票高於「非贊成票」。

 

5票反對除了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外,還有三個是北朝鮮、敘利亞、厄立特里亞。北朝鮮和敘利亞不用多說了,厄立特里亞是冷戰後從埃塞俄比亞獨立出來的國家,從1991年臨時獨立至今一直由伊薩亞斯·阿費沃爾基擔任總統,實行一黨專政,是全球自由指數最低的國家之一,被稱為「非洲北朝鮮」,聽到這個外號就知道是什麼貨色了。

 

12個沒有投票的國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俄羅斯影響下的「前蘇聯國家」,包括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他們不投票實際上是出於俄羅斯施加的壓力。它們沒有投反對票支持俄羅斯,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另外九個國家(八個非洲國家和一個拉美國家委內瑞拉)不投票的動機不明。

 

中國沒有跟隨俄羅斯投反對票,這對反對侵略國家而言其實是一大勝利,代表中國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美聯社)

 

在35個棄權國家中,中國和印度此前已經談論過了,在安理會投棄權的阿聯酋,這次倒是投了贊成票。其他的棄權票國家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同意是前述的前蘇聯國家(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不投反對票就是對俄羅斯的不支持。

 

第二類是和俄羅斯(或中國)有密切關係的國家,包括越南、寮國、蒙古、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伊朗、古巴、同理,他們棄權就代表「不支持」。

 

第三類是一眾非洲國家,它們以南非為首,包括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布隆迪、中非共和國、剛果、赤道幾內亞、馬達加斯加、馬里、莫桑比克、塞內加爾、南蘇丹、蘇丹、烏干達、津巴布韋等非洲15國。它們投棄權票的動機筆者無法一一考究,但南非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倒是可以做一參考。

 

南非說,自己不是不反對俄羅斯入侵,但認為「西方國家」在以前其他國家被侵略的時候,西方國家並沒有以這種強度去譴責侵略者。如果南非這次投了贊成票,就等於承認了「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這種說法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亞洲的伊拉克投下棄權票,或許也是這種思維。但丹麥代表的發言正好是一種回應「如果因為以前做得不夠好,就要現在也做得不好,這是錯誤的想法,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前做得不夠好,就在這一刻開始做好,以後以此為標準。」顯然,丹麥代表的意見更有道理。

 

第四類是反美政府上台的國家,比如薩爾瓦多、尼加拉瓜、玻利維亞等,它們不贊成,出發點主要是「反美」。

 

由此可見,在聯合國大會緊急特別會議投票中,再次出現「眾望所歸」地譴責俄國。這個決議雖然沒有法律綁定力,但具有很大的政治壓力。不但對俄羅斯構成壓力,對暗中支持俄羅斯的國家也有壓力。好比中國,自己支持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正如中國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發言時指出:「世界只有一個體系,就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只有一個秩序,就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只有一套規則,就是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現在全世界國家「民意」非常清晰,而且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哪一個大洲,都是譴責俄羅斯佔大多數,於是中國也就無比尷尬了。

 

聯合國安理會譴責俄羅斯草案11:1的比例,完全說明了俄羅斯在安理會的孤立。(美聯社)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輿論為了扭轉國際場合的不利,於是又發展出兩種邏輯。

 

第一,很多國家沒有制裁俄羅斯,於是中國媒體就說「它們沒有和美國站在一起」。這種說法當然不堪一擊,制裁一個國家並不是一件小事,制裁別人永遠是七傷拳,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而且大國制裁小國常見, 小國制裁大國絕無僅有。非要一些國家(尤其是小國)制裁俄國這個龐然大物才能算是「支持美國」,這是強行拔高支持的標準。

 

事實上,大致可以分幾個程度的支持譴責俄羅斯,加入對俄制裁是「強烈支持」,投贊成票是「支持」,不投票和投棄權票是不置可否(但實際上態度要具體分析,見上),只有反對票才是真正「緊跟俄羅斯」。

 

第二,以人口論,有將近一半的人口「不支持美國」。國際社會的秩序,是國與國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國一票,是「數國旗,而不是數人頭」。如果中國堅持習近平所說的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那麼怎麼能又「數人頭」呢?再說,把所有投棄權票和不投票的國家都說成「不支持美國」,那麼怎麼不說世界95%的人都「不支持俄羅斯」呢?這分明是玩弄文字遊戲而已。

 

在聯合國大會「第三次勝利」之後,支持烏克蘭的力量還在幾個聯合國下屬機構再接再厲,接連贏得幾次勝利。限於篇幅,這裏只列舉出來。

 

「第四次勝利」,2月28日,國際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檢控官主動表示,將調查俄羅斯在烏克蘭可能犯下的戰爭罪行。

 

「第五次勝利」,3月4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俄國入侵烏克蘭期間涉嫌侵犯人權、違反戰爭罪行和人道主義罪。而且,獨立調查委員會的結果,可以直接應用在國際刑事法庭和國際法庭上。

 

「第六次勝利」,在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南部全歐洲最大的核電廠,違反了《1949年日内瓦協議》( Geneva Conventions) ,協議規定,進攻水壩,岩脈,核電廠等可能導致大規模平民傷亡的設施和地理結構,都屬於戰爭時的非法行爲。國際原子能機構3月4日通過了決議,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呼籲俄羅斯讓烏克蘭控制其所有核設施,只有兩票反對:俄羅斯與中國投下反對票(這是中國唯一投下反對票的表決)。

 

「第七次勝利」,2月26日,烏克蘭向聯合國海牙國際法庭(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CJ)提交訴訟,主要指控有二,第一,俄軍出兵烏克蘭是沒有合法性但侵略行為。第二,俄軍在烏克蘭犯下種族滅絕罪,違反《種族滅絕罪公約》(Genocide Convention)。烏克蘭要求法庭頒下臨時措施,立即停止俄羅斯入侵。3月8日,海牙國際法庭展開第一城聆訊,由於俄羅斯拒絕參加,所以形勢對烏克蘭非常有利。

 

就這樣,在聯合國多次投票表態中,國際社會大比例站在烏克蘭的一方,這充分說明了,國際社會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反對立場。儘管這些決議不能阻止俄羅斯,但絕非「沒有用」的,它們和國際反對聲音一起,有力地在道義上支持烏克蘭人民的反侵略鬥爭。歷史證明,要贏取一場戰爭,道義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為旅美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