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弋丰專欄:「稱帝」後反而風雨飄搖 中國又重複百年前歷史

藍弋丰 2018年08月16日 07:00:00
習近平「稱帝」時光鮮亮麗,怎麼才幾個月就六大不穩?(美聯社)

習近平「稱帝」時光鮮亮麗,怎麼才幾個月就六大不穩?(美聯社)

2018年3月11日,中國全國人大全體會議今天下午以2958票贊成、2票反對、3票棄權通過修憲刪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從此習近平可以不受任期限制做到死為止,當時世人稱之為「稱帝」,可說是習近平表面上的權勢達到頂峰之時,當時民運人士魏京生批評「稱帝」只會加速中共滅亡,在習如日中天的時候,魏京生的評論聽起來像是笑話。

 

才沒過幾個月,中國外面臨美國貿易戰強壓,《厲害了,我的國》不得不全面下架,貨幣問題極其嚴重,限匯措施前所未有嚴格,表面規定限匯5萬美元以內,實際上要領出2000塊美元都很困難,中國內部問題叢生,過去吹噓上天的P2P網貸泡沫崩潰,網貸受害人進京抗議,北京公安竟得在地鐵站攔路檢查民眾手機;在貿易戰威脅下面臨股匯市雙雙需要護盤,老本公募養老金也填進去;各地糧食全面短收,因為大量資金囤積炒作糧食,而就在這個節骨眼,各地糧倉巧合的連續失火,中國網民稱「精準失火」。

 

眾多嚴峻情勢,最大的象徵,就是習近平本人在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六穩」,也就是「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明眼人都知道,提出六穩,就表示現況是六大不穩,即「就業不穩、金融不穩、外貿不穩、外資不穩、投資不穩、預期不穩」。

 

稱帝時光鮮亮麗,怎麼才幾個月就六大不穩?其實魏京生在批評時「洩露天機」,拿習近平與歷史上的袁世凱相比較,百年前後,在某些方面有驚人的相似性,那就是試圖集權到極致反而崩潰,這並非巧合,事實上,習近平之所以「稱帝」,與袁世凱所以稱帝,固然有個人野心的成分,但其中有很部分關鍵原因,都是因為執政面臨嚴重困難,所以直覺的認為需要更加中央集權來加強控制。

 

一般我們想像中央集權就是所有人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徹底貫徹,但人類並非機器人,永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更加集權之後的結果,往往是反動力大增,就好比水庫無法洩洪,壓力持續累積,最後只會猛烈潰壩。

 

袁世凱的教訓就在他眼前

 

比起習近平,袁世凱可說更該檢討,因為習近平的歷史教訓還在百年前,而袁世凱的教訓就在他眼前,事實上,袁世凱就是因為滿清犯下同樣的錯誤才上台的。

 

滿清自《辛丑合約》後面臨巨額賠款的財政危機,想方設法要找錢出來,然而就像現在的中國,只要每當政府要從哪邊動手腳,地方與民間一定藉機蟻附炒作,一開始辦彩券「善後籌款」,辦到氾濫成災,1910年連忙剎車全面喊停;清末剛好引進壓鑄銅圓的機台技術,各省狂鑄銅圓來補貼財政,造成嚴重通貨膨脹,結果也於1908年勒令限鑄,即使如此也無法阻止通貨膨脹造成炒作民生物資,尤其是糧食,引發各地鬧漕、搶米運動的大騷亂。

 

屋漏偏逢連夜雨,1910年滿清又面臨橡皮金融風暴,以上海為中心炒作橡膠股票的泡沫崩潰,風暴蔓延導致全國錢莊體系連環大崩潰,就在同時,滿清也正陷入鐵路民營炒作亂象,鐵路建設嚴重人謀不臧,有全面失敗的危機,為了解決財政與鐵路兩大危機,第一官商盛宣懷想到了天縱英明的方案,那就是將鐵路國有化以後,可作為新的抵押品向外國借貸,貸來的款項可用來作為貨幣重整的資金。

 

唯一的問題是,那民股股東怎麼辦呢?「保路運動」就此爆發,其中大多數地方退錢了事,但四川的川漢鐵路有鉅款在橡皮金融風暴中投資損失,滿清政府不願賠這筆錢,四川偏偏又採取強迫人人以稅費入股的強迫中獎方式募集資金,於是四川「保路運動」也就有如P2P上訪一樣越演越烈,之後因為清廷下令鎮壓,引爆全川大暴動,滿清因而調度武昌兵力,導致誘發武昌起義。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各國駐華使節覲見合影。(維基百科)

 

地方仕紳離心離德

 

武昌起義本身就是個意外的成功,即使成立臨時的軍政府之後,其軍力規模,以滿清的兵力,原本也可輕易鎮壓,卻為何會落到滿清垮台的下場?其關鍵,孫文曾證言「不在武漢之一著,而在各省之響應也」,那麼各省響應又是怎麼回事呢?綜觀各省宣布獨立的過程,大多都是原本的立憲派仕紳在背後運籌帷幄,革命黨或新軍在多數省分只起了跑龍套的作用,極少數真正由革命黨掌握的省份,如陝西省,則陷入義和團式的大動亂危機,自顧不暇,對滿清的垮台影響有限。

 

這些仕紳為何在關鍵時刻一致選擇背叛滿清,原因正出於清廷的集權。清廷受到地方不斷督促立憲、召開國會的壓力,宣布提早立憲期程,將原本傳統的軍機處改制為設立西式內閣,本來這個政治改革深受各地仕紳的期待,不料滿清皇族認為,國家問題重重,就是因為權力不夠集中,於是在組建內閣的時候,把這當成集中皇權的機會。

 

名單公布後,內閣中有七人為皇族,竟佔了一半,仕紳失望批評為「皇族內閣」,滿清皇族自以為在政府體制上集中了權力,但地方仕紳卻離心離德,隨時準備推翻滿清,武昌革命一起,各地不約而同宣布獨立脫離,袁世凱配合在中央從中操弄,滿清就此一命嗚呼。

 

袁世凱靠著滿清集權的反動取得權力,但是,袁世凱很快就犯下同樣的錯誤,袁世凱執政也面臨財政困難、各地形同獨立無法管制,國家分崩離析的情況,在財政方面藉由向五國「善後大借款」解燃眉之急,在整合地方方面,在孫文發動二次革命的「幫助」下,戰後重新恢復了控制力,但袁世凱仍然認為,國家的一切問題,需要集中的權力才能解決,忘記滿清的前車之鑑。

 

各省北洋軍閥也各懷鬼胎了

 

袁世凱的第一階段集權方式,是硬生生解散由各地仕紳組成的國會,此舉比「皇族內閣」更激怒地方仕紳,在北洋軍事領袖們分佔各地的情勢下,仕紳們也還敢怒而不敢言,但當袁世凱追求更進一步的提升權力,也就是想要稱帝時,問題就發生了,因為北洋軍事領袖可以接受聽袁世凱的號令,等袁世凱退休之後彼此爭位子看誰接班,但袁世凱稱帝後,要等他當到死不說,之後還要看袁世凱兒子的臉色,那誰受得了。

 

於是不只各省仕紳離心離德,各省北洋軍事領袖也各懷鬼胎了,當仕紳與軍事領袖結合在一起,袁世凱想提升權力的計畫,就與先前的滿清一樣,反而造成權力崩潰,倒台的方式也很類似,蔡鄂的護國軍,其兵力比起北洋勢力少得可憐,根本不可能撼動袁世凱的江山,但是,馮國璋帶頭反對帝制,各地也暗中呼應,有如「各省響應」的翻版,袁世凱的大北洋不聽使喚,「六軍不發無奈何」,只得取消帝制,而再也無人能制住的各地軍頭,就開始了軍閥化。

 

此後中國經過無數動盪,至今,卻又宿命的重複歷史,習近平一上台,面臨中國經濟不僅長期結構嚴重扭曲,還加上2008年為了緩和全球金融風暴衝擊,估計約超發40%人民幣,雖然一時穩住,此後許多問題都圍繞著這個超發通貨帶來的嚴重後果之上,同時又面臨軍事改革已刻不容緩,環境汙染也已經到了人民無可忍受的地步,美國對中國的大包圍態度則越來越明確,習近平面對內憂外患,直覺的想法就是必須提升中央集權,認為用更強的權威才能解決問題。

 

於是習近平甘冒大不韙,大費周章剷除政敵,藉由軍事改革強化控制軍權,最後達到廢除任期制的目標,當時躊躇滿志,不可一世,但習近平卻不知不覺重蹈了滿清與袁世凱的覆轍。

 

過去任期制屆滿得下台,日後還要相見,總不能把事情做得太過火,習近平把這當成是權力無法遂行的障礙,所以清除了任期制,以為從此定於一尊,可進行絕對的改革,但是,絕對的權力不必然帶來絕對的腐敗,卻必然帶來絕對的反彈:絕對的權力下人人自危,最起碼的只求自保,在聽命的範圍內做越少事越好,多做多錯,把一切事交給中央決定,光是如此就足以讓中央失靈;進階一點的,看見問題也裝作不知,放任問題擴大;隨時準備等到時機成熟,就如「各省響應」的仕紳,或是「六軍不發」的北洋軍閥,一同讓權力倒台。

 

人終究不是神

 

一個人終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必須透過其他的人層層管理才能遂行統治的權力,對下屬越是高壓,下屬越是要自保,就越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所以實際上人永遠無法達到真正的絕對集權,習近平「稱帝」時看似威風,卻是重蹈歷史覆轍種下禍因,才不過幾個月,如今面對美國的貿易戰無力因應、進退失據,國內各方面不斷出現統治失能現象,以至於《厲害了,我的國》卻變成最佳諷刺而不得不即刻下架,其實都只是「稱帝」獨攬大權後必然的結果。

 

因為問題叢生無法解決,想要加強中央集權,而適得其反,滿清已經寫下一次教訓,袁世凱藉此上台,卻忘記了自己上台的原因,立即重蹈覆轍,又再寫下一次教訓,有這兩次教訓在前,豈料,百年後,中國還在重複同樣的歷史教訓,幸好,習近平的軍事改革斷開了軍事力量與地方的連結,即使中國再怎麼出亂子,不至於再度淪落軍閥割據。

 

袁世凱帝制失敗後,因為中央權力不穩影響人民對紙幣信心,立即造成「京鈔風潮」的擠兌風波,如今中國股匯債市在貿易戰下已經風雨飄搖,若是習政權再有進一步控制力下降跡象,無人能預測會發生什麼樣的事,不見得必定會有暴跌,因為中國可能凍結市場交易,無論如何,台灣對中國有大量曝險,該如何因應、減緩衝擊,恐怕已是國安層級的當務之急。

 

※作者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轉行出版、產業分析、業餘歷史研究,著有《橡皮推翻了滿清》、《明騎西行記》等書,譯作有《紙牌屋》等。

 

【延伸閱讀】

●藍弋丰專欄:沒辦法回頭的民主對上專制 哪個好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