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十五殺韃子」-流傳至今的假新聞

烏凌翔 2018年09月25日 10:08:00
「假新聞」自古就有,中秋節「八月十五殺韃子」就是一例。(維基百科)

「假新聞」自古就有,中秋節「八月十五殺韃子」就是一例。(維基百科)

「假新聞」自古就有,中秋節「八月十五殺韃子」,就是一例,適逢中秋,我來穿越一下這個例子,看看「假新聞」殺傷力可能會有多嚴重?可能會流傳多少年?

 

先簡述民間傳說:元朝末年的公元1366年,一位聰明的漢人-有說是朱元璋的,也有說是劉伯溫的-製作一種圓圓的餅,有餡兒,其中包藏紙心,上書「八月十五殺韃子」,在中秋節前,彼此饋贈也好,買一送十也好,反正大量散播出去,約定月圓之日起義,一舉滅了元朝,建立大明,從此留下吃月餅的習俗。此一主體故事的元朝暴政還有「旁證」甚多,以下試舉數例並一一分析之。

 

首先,「月餅」這種應景食品,唐朝就有了,唐僖宗還用來賜給新科進士,北宋蘇東坡詩中也提到它,真正稱之為「月餅」始見於南宋,所以,絕非發明用來革命的傳播工具。

 

其次,元帝國幅員那麼大,要製作多少內含小紙條的月餅+花多少時間,才能把這個消息傳遍天下?這個問題,在網路上還真的有人回答了,煞有介事的說花了六年時間,何以都沒搞錯成前五年中的任一個八月十五、其間又何以沒有走漏消息呢?

 

第三,需要秘密聯繫的理由,是漢人都受到嚴密監控,無法聯合行動,因為民間筆記《燼餘錄》記載,元朝立「里甲制」,二十戶為一甲,必需由蒙古人任甲主。但是按近代學者李則芬考據,里甲組織其實是明代制度,始於洪武十四年,元代行的是鄉社組織,有社長而無甲主。

 

第四,忽必烈滅南宋之初,統治地域已近三千萬平方公里,蒙古本部人口本來就不多,南下男女老幼士卒總共不到十萬人,而《元史、食貨志》載元代有1,163萬多戶,若20戶一甲,全國近 60萬甲!就算連忽必烈自己都下去幹甲主,也不夠啊。

 

《燼餘錄》誰人所著?據說是「南宋蘇州城北遺民徐大焯」,但是,這位徐大焯若是被忽必烈滅掉的南宋之遺民,怎麼會知道元朝末年的事呢?除非他活了一百多歲後才寫書?或家傳給子孫完稿的?所以,有學者考據《燼餘錄》是一本偽書,寫了不少假新聞。這本書可能沒有留傳下來,卻因為被不少漢人的史學著作引用,其中的《假新聞》就被留傳下來了。

 

一個根本的問題是,元朝真是一個暴虐無道的朝代嗎?正史中如何說的呢?根據學者李則芬《明人歪曲了元代歷史》一文,正史《元史》中對元朝的描述,其實很正面:政治上,政簡刑清,賦稅很輕,人民的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完全自由;社會上交通便利,行旅安全,沒有嚴重的高利貸剥削,國民經濟亦大有改善;新興實業的棉花種植與綿布製造,使農村經濟大為改善,商業繁榮,國際貿易昌盛,增進政府稅收。

 

正史不傳 傳偽史

 

李則芬先生也提到,唯,政府確實禁止漢人持有武器。我猜想,民間的菜刀都要沒收一說,可能由此而來,但應不致限制菜刀,而是限制弓箭,因為蒙古人不喜近身博鬥,視弓箭為重要武器,視小刀為餐具。

 

那麼,又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正史流傳少,「假新聞」流傳反而廣呢?

 

這要從對元朝統治的「負面聲量」何時出現來找答案-譬如《燼餘錄》之類黑蒙古人的偽書何時真正出版的?根據日本學者杉山正明等人的研究,一是清朝康雍乾時期大量出現,二是清末民初。何故?

 

康雍乾何民族?滿族也!跟蒙古人一樣是異族,但是滿族自知人口-比例上-更少於漢人,建政初期,嚴防漢人之民族挑釁,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大興文字獄!明末清初的士子,若是雖識時務,但「滿」腹民族氣節,鬱悶難忍,只好托辭批判元朝對「中國」的統治,其實是指桑罵槐,意在言外。

 

其次則是孫中山等人革命,以「驅逐韃虜」來包裝民族革命,文宣手段必需強調「中國兩次亡國」之悲痛,以激起同仇敵愾之心。於是大量製造與散佈此類「假新聞」。

 

以上,就是漢人民間對蒙古人暴虐統治描述甚多的真正原因,那麼,為何提倡「五族共和」已百年後的今天,此類假新聞仍縷縷不絕呢?以後再談吧…(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延伸閱讀】

●美中貿易戰 誰「快扛不住了」

關鍵字: 中秋節 月餅 殺韃子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