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國家肝病存活率】肝癌存活率開倒車 病團呼籲健保擴大給付免疫合併療法

邱家琳 2023年06月12日 08:00:00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楊約翰攝)

肝癌是台灣10大死亡癌症第2名,僅次於肺癌,據2021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有1萬2035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與肝癌,等於每40分鐘就有一個人死於肝病。據調查,慢性B、C型肝炎是造成肝癌的主要原因,而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

 

由於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許多人在肝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常等到出現食慾不振、黃疸等狀況才就醫,近6成肝癌病友在確診時,大多已是中晚期,難以開刀切除腫瘤,治療相當不易,預後也多半不好、存活率低。不過,隨著免疫合併療法發展,也為病友燃起了一線生機。

 

選擇免疫合併療法的肝癌病友,腫瘤縮小的機會可望高達3成,存活率明顯提高,副作用的可能性也較低,只是健保未納入給付,價格相對高昂,對病友來說,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如何延續肝病防治成績、減少肝癌患者的死亡率、將有限的健保預算花在刀口上,也成為病友團體關注的議題。

 

 

治療路徑與國際不一致 恐衝擊跨國臨床試驗

 

「病友團體從2020年開始持續倡議免疫合併治療給付,免疫合併治療不僅療效更好,對於病友生活品質也更好。」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在今年2月的研討會上,各國肝癌治療指引,都是奠基在台灣的研究結果,然而台灣做了許多研究給亞洲各國參考,本身的治療指引卻相對落後。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楊約翰攝)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明,晚期肝癌的五年存活率已經退步到十大癌症的最後一名,對於民眾而言,自費治療的負擔也非常大。由於新藥的財務衝擊太大,健保在給付時,也會嚴格限縮給付條件,若新藥沒有健保給付,臨床醫師考量病人的經濟負擔,在設計治療計畫時,往往會先以健保已有給付的藥物做為治療路徑的規劃,但可能與國際臨床治療指引並不一致。

 

針對國內藥物路徑規劃與國際治療指引不一致,將帶來哪些衝擊?蔡麗娟表示,若往後有跨國新藥的臨床試驗,要在台灣招募標準病人參與試驗的難度將提高,影響病人參與新藥國際臨床試驗的機會和權益,而當醫師無法找到病人參加臨床試驗時,對於台灣臨床醫療接軌國際也將造成衝擊。

 

 

免疫療法財務衝擊趨緩 建議擴大給付

 

臺灣病友聯盟秘書長陳韋翰表示,當時爭取C肝用藥的過程很辛苦、很不容易,感謝醫師學者讓C肝病人得到治療的機會。肝癌病人到現在還沒有辦法有進一步治療機會,內心歷程很痛苦,肝癌有突破性、創新性的治療方式,卻受限於經費預算,希望還有一些空間增加,可以更積極努力幫忙這些肝癌病人,在癌症藥物治療方面,去年健保花費呈現些微負成長。

 

陳韋翰也強調,在免疫療法的部分,自2019年開始給付時,為避免經費衝擊過大,預算方面限定為8億元內,隨後每年小幅調升。從2021年開始,這個上限被破除,在未扣除藥品給付返還金額的情況下,當年度免疫療法花費約為16.1億元,然而2022年卻下降至15.3億元,顯見免疫療法的預算衝擊已大幅趨緩,可審酌病人利益再行擴大給付。

 

臺灣病友聯盟秘書長陳韋翰。(楊約翰攝)

 

劉桓睿指出,將國病提升到國家層級來看,癌症用藥在2022年支出402億元,其中IO只有15.3億元,而標靶治療則達到248億元。從這些數字來看,IO在這方面仍有成長的空間。此外,也可以考慮使用HTR的方式來分配資源和提升藥物價值。

 

面對健保費率維持凍漲,陳韋翰表示,盼健保未來可以有更多發展空間,不受政治的影響,惟有保費增加,才能擺脫困境。蔡麗娟感性說道,對於調漲保費,癌症病人與家屬的支持度都非常高,因為在治療過程中感受到健保給付的協助;政府應該讓民眾知道要獲得更好的醫療照護,尤其像重大傷病的癌症,新藥新科技的研發這麼快速,保費調整是必要的,不可能繳一點保費,就要健保做包山包海地給付,若想得到更好的治療,以現在的保費絕對是做不來的。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