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曾坦言6億人均月薪1千人民幣 「接地氣」形象更勝習近平

郭正原 2023年10月27日 12:00:00
前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民間評價優於領導人習近平。(美聯社)

前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民間評價優於領導人習近平。(美聯社)

中國官方27日宣布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因心臟病發,27日凌晨於上海逝世,享壽68歲。由於李克強曾在2020年的「大陸兩會」記者會上,直言大陸有6億人口的月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幣左右,而非一昧單方面吹捧經濟成就,因此被認為是體察民情的領導人,在基層口碑評價更勝於謔稱「小學生」的領導人習近平。而他用來觀察中國經濟實際狀況的3項數據,更被西方媒體稱為「李克強指數」。

 

在習近平掌權後,在中共中央多次強調「脫貧」政策取得重大成果,大力宣傳在經濟上取得豐碩成績後,中國從上到下充斥一片歌功頌德聲音,人民達到何種富裕程度。許多充斥在網路上的「戰狼」與「小粉紅」,也一再賣弄吹噓自身有多富裕。而在東部沿海城市經濟高度發展背後,內陸與農村地區的廣大基層民眾卻失去聲音,也無人聞問。

 

 

法廣報導,直到李克強2020年5月28日在全國人大閉幕後的記者會上直言:「有6億人(2021年中國人口14.12億)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人民幣(約4490新台幣)」,才引發中國社會正視關注討論。他並提出,「怎麼樣保障那些困難群眾和受疫情影響新的困難群眾的基本民生,我們應該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

 

此外,習近平時代大力拓張軍備、大搞「戰狼外交」的作法,早已令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滿,美國不論是共和黨川普(Donald Trump)政府,還是民主黨的拜登(Joe Biden)政府,都對中國政策轉趨強硬,形成中美貿易戰。而在武漢爆發新冠肺炎擴散成全球大疫情後,更讓中國經濟雪上加霜。李克強不得不替習近平的「冒進」收拾爛攤子,提出所謂的「地攤經濟」(Stall Economy),來降低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同時設法舒緩新冠肺炎跟清零政策所帶來的失業潮。

 

中國人大會議今年3月推選李強(左)出任國務院總理後,李克強與習近平握手。(美聯社)

 

 

 

 

 

而李克強在早年為避免刻意被人為美化統計數據誤導,提出利用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已放貸款量,作為追蹤指標因素的方式,被西方媒體稱為「李克強指數」(Li Keqiang index)也為人津津樂道。李克強在2007年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期間,向美國駐中國大使雷德(Clark Randt)表示,官方統計數據鑿斧太深、容易灌水,他更喜歡透過全省的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已放貸款量作為指標。

 

這項作法後來被英媒「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李克強之名加以命名,不失為一項研究中國經濟的有效參考數據來源。但台灣金融研訓驗報告指出,李克強指數雖說可以客觀的評估 GDP,但是內部也有一些缺點。像它主要是針對 現代工業,尤其是反映製造業,但是對於第一級與第三級產業,特別是服務業,「工業用耗電量」與「鐵路貨運量」這兩個指標就很難充分的反映出來。而利用「中長期貸款餘額」來反映中國銀行信貸的情形可能會有低估的可能性,因為目前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越來越大,若只用中長期貸款餘額來評估,可能無法充分反映企業與民間對投資的需求。

 

 

另外,李克強經濟學其實也並非他本人明確提出的論述,而是英國巴克萊資本在他2013年上台後,分析推斷的看法。三大要素分別為「避免短期刺激措施」、「去槓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其核心則是向市場放權讓利。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其作法與1980年代的雷根經濟學相似。

 

李克強也是中國領導層中歷來學歷最高者,他是本科畢業於北大法律系,碩、博士也是畢業於北大經濟學院,擁有該校法學學士、經濟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習近平的學歷則是清華大學化工系工農兵學員本科、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法學博士(在職);而習近平倚重的重要財經智囊劉鶴,則是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碩士。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