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矛盾視角:只准紀念五四 中國對六四選擇性失憶
何若書(Denise Y. Ho)
何若書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2019年是中國的紀念大年。
5月4日,中國將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五四運動是一場學生領導的示威運動,發生在1919年的北京天安門,標誌著中國民族主義的誕生。
一個月後的6月4日,是暴力鎮壓支持民主的學生示威事件(六四學運)30周年,地點也是天安門。
相反的,這個里程碑事件不會得到中國官方承認,更不會紀念。
五四與六四
1919年的遊行刻在了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永垂不朽。1989年的示威同樣以科學和民主為口號,證明自己對民族的忠誠。但1989年的運動在外國稱為「天安門屠殺(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中國國內則稱「天安門事件」。
30年前的這場運動在中國是禁忌話題,在網路上被中國政府抹去痕跡,年輕一代中國人基本都不知道此事。
中國國家紀念5月4日的獨特意義,卻鎮壓對6月4日的記憶,這是永遠的矛盾。
1919年的學生被歌頌為拒絕沉默的愛國者,代表著知識份子勇擔社會責任的古老傳統。帝制時代的理想學者冒著巨大的風險向權力說出真相,只為暴露官員腐敗,刺激改革。
20世紀初的大學生繼承了這一傳統。
6月4日集體失憶
事實上,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就在五四運動:學生期刊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北京大學成立了一個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毛澤東本人也是在北大圖書館工作期間接受了馬列主義。
五四在中國有著廣泛的支持共鳴,因此1989年的學生示威者留長髮,穿藍色牛仔褲,而不是長衫和褶裙,也有意識地提及五四。
和前輩們一樣,他們也強調自己是出於愛國,矛頭直指後毛澤東時代經濟改革所造成的官員腐敗和經濟不平等。
但中國國家將1989年天安門示威稱為「反革命暴亂」,指責一小撮陰謀家誤導人民。儘管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但這場運動在鎮壓中消亡,隨之而來的是年復一年的官方的沉默的公眾的失憶。
儘管如此,6月4日仍有政治敏感性,每逢這個日子靠近,中國國家都會拉響警報。
根據曾派駐中國北京任職於《BBC》和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記者林慕蓮(Louisa Lim)的說法,中國慣例是,每年6月4日,駐中國的外國記者都不准報導此事。
鎮壓五四傳統
1989年後,中國竭盡全力讓年輕人與國家和國家重點工作保持一致。兒童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透過少年先鋒隊和共青團培養忠誠,大學制定了繁雜的系統阻止政治異常行為,用工作獎勵政治忠誠。
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措施讓中國青年遠離政治,五四的傳統遭有效分離,愛國主義與示威遊行割裂。
但國家在籠絡學生方面並不完全成功。
2018年,支持中國本身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學生,成為觸怒當局的新一代示威者。該年夏天,各小組開始組織南方工廠工人要求關注虐工行為,説明工人組織獨立工會,這些學生聲稱自己忠於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工廠和大學校園發起各種運動。
國家逮捕了數十人,影片顯示,北京大學官員試圖阻止學生組織,目擊者證實馬克思主義學生領袖被便衣員警帶走。
諷刺的是,被中國鎮壓的左翼學生所言所行都符合中國的初衷。
正如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國早期領導人,他們發動被剝削的工人,試圖將他們組織起來,有時甚至親身進入工廠。他們的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著作學習班教他們要調查社會條件,質疑中國的深刻不平等。
和五四前輩一樣,今日的馬克思主義青年自視為忠誠的學生,向權力直陳真相。
持續反思的中國
因此,2019年來紀念1919年和1989年的兩場運動,含有特殊的分量。
五四傳統是愛國主義和啟蒙。誕生於愛國和啟蒙的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暴力和靜默結束。
外國觀察者必然會指出中國當局對五四和六四的矛盾態度,認為中國現在有權力改寫自己的歷史敘事。
但2018年的馬克思主義學生的例子突顯忠誠反對的持續潛能,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在10月份慶祝建國70周年,它必須不斷反思自己的歷史。
(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China’s Selective Memor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