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毀滅視角:第二核時代的危機 美俄領導人對核武漫不經心

赫魯雪娃(Nina L. Khrushcheva) 2021年06月16日 07:00:00

 

赫魯雪娃

•  蘇聯前領導人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孫女

•  1998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

•  目前擔任美國新學院大學(New School)國際事務教授兼副學務長

•  研究領域為全球媒體與文化、俄羅斯研究、美國政治

 

美國總統拜登準備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時,此事的意義可能並不怎麼大。雙邊關係處於冷戰後的低谷,美國關心中國甚於俄羅斯,因此很難想像兩國關係會進一步惡化。然而,哈佛大學歷史學家普洛希(Serhii Plokhy)的新書《核愚蠢:古巴導彈危機的新歷史》(Nuclear Folly: A New History of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提醒我們,錯誤的舉動很容易把老對手帶到災難的懸崖邊上。

 

事實上,傳達這一資訊正是普洛希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正如他在引論中解釋的那樣,我們生活在「第二核時代」,其特點與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的"「核邊緣政策」相同。 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對待這一威脅的認真程度遠不如1962年。普洛希指出,「今天,世界領導人準備對核武器和核戰爭採取」比美國總統甘迺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更加漫不經心的態度」。

 

為了使我們擺脫冷漠,普洛希不僅重述了古巴導彈危機的故事;而是重寫了它。根據當時的主流歷史敘述,一位傑出美國總統的如履薄冰,讓世界避免了核戰爭,他在最緊密的顧問的幫助下,「設法做出正確的假設,並得出了關於蘇聯意圖和能力的正確結論」。但是,正如普洛希所解釋的,現實與此大相徑庭。

 

無可否認,作為赫魯雪夫的後裔,我在爭議一個實際上神話甘迺迪的敘事中存在個人利害關係。事實上,我自己已經重新考察了古巴導彈危機以及其他赫魯雪夫-甘迺迪對峙一兩次,因此所以我歡迎一切重新界定它的嘗試。尤其是重新界定的嘗試來自像普洛希這樣的人。他的上一本書, 《車諾比:悲劇的歷史》(Chernobyl: History of a Tragedy),是有史以來關於這一話題的最好的書書籍之一,堪與諾貝爾獎得主 斯韋特蘭娜·亞曆克謝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2005年傑作《來自車諾比的聲音》(Voices from Chernobyl)相媲美 。

 

不幸的是,普洛希的敘事並非無懈可擊。首先,他誇大了自己的觀點的新穎性,即作為蘇聯從古巴撤出導彈的交換,甘迺迪同意從土耳其撤出美國擁有核武器的木星導彈(Jupiter missiles)。當然,這是事實,早在1962年,為了保護甘迺迪的聲譽(赫魯雪夫不是小人物)沒有透露。但幾十年來,這些資訊一直被廣泛使用。

 

更成問題的是,普洛希用來支持其敘事的「新解密的KGB檔案」並不像他可能認為的那樣可信。畢竟,這些檔案來自烏克蘭。哪種「特殊」克里姆林宮檔案會保存在一個加盟蘇聯的共和國,而不是莫斯科?

 

同樣,普洛希提供關於赫魯雪夫的「相互矛盾的命令」的「目擊者敘述」頗可懷疑。畢竟,目擊證人是羅馬尼亞共產黨領導人喬治烏德治(Gheorghe Gheorghiu-Dej),一位堅定的史達林主義者,他認定赫魯雪夫在1962年10月將他帶到莫斯科是為了殺死他,並利用他的死操縱中國人支持蘇聯扶持卡斯楚的古巴政權。

 

這足以說服其他許多歷史學家不將喬治烏德治的說法——包括赫魯雪夫「大發雷霆」,稱甘迺迪為「百萬富翁娼妓」,威脅要核平白宮,每次有人說出美國或美國人時都會大聲咒駡等——收作史料。這些人種包括富爾森科(Aleksandr Fursenko)和納夫塔利(Timothy Naftali),他們1998年出版的書《一個賭博的地獄:赫魯雪夫、卡斯楚和甘迺迪,1958-1964年》(One Hell of a Gamble: Khrushchev, Castro, and Kennedy, 1958-1964) 種包含了許多其他第一手資料,全部基於KGB檔案。貝施洛斯(Michael Beschloss)的《危機年代:甘迺迪和赫魯雪夫,1960-1963年》(The Crisis Years: Kennedy and Khrushchev, 1960-1963)和多布斯(Michael Dobbs)《一分鐘到午夜:核戰爭的邊緣的甘迺迪、赫魯雪夫和卡斯楚》(One Minute to Midnight: Kennedy, Khrushchev, and Castro on the Brink of Nuclear War)也沒有採納喬治烏德治的說辭。

 

相比之下,普洛希似乎低估了甘迺迪1961年豬灣入侵的災難性的魯莽行為。他認為,在赫魯雪夫在古巴部署導彈之前,古巴並不是甘迺迪的重點對象,儘管這個島國距離佛羅里達州基韋斯特(Key West)只有90英里。事實是,赫魯雪夫之所以如此關注古巴,正是因為美國急於推翻卡斯楚政府。因此,儘管普洛希聲稱自己在挑戰美國的歷史偏見,但他似乎並沒有給予雙方平等的對待。

 

然而,普洛希的敘述雖不完美,但研究出色,細節豐富。他巧妙地描述了眾多角色,從而清晰地描述了他所敘述的複雜場景。所有這一切讓讀者真實地感受到1962年10月困擾世界的緊張氣氛和生存恐懼。

 

最終,普洛希指出,「在相互不信任、猜測和虛假資訊下行動」的古巴導彈危機發生的主要因素是美國和蘇聯「完全誤讀了對方」。向現代讀者傳達的資訊是明確的:儘管普京和拜登都 聲稱 要尋求一種「穩定和可預測的」雙邊關係,但世界其他國家應該警惕他們建立雙邊關係的能力。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An Update on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