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印太視角:台灣需正視國防不足 中美才可能穩定戰略競爭 

陸克文(Kevin Rudd) 2022年03月19日 07:00:00

陸克文

●澳洲前總理

 

PS(Project Syndicate):您即將出版的新書──《可避免的戰爭:美國與習中國引發災難性衝突之風險》,直接點出中國是「習近平的中國」。而您於2020年2月發表一則評論,提到選用這個詞來描述的緣由,是觀察到習近平握有「近乎絕對的政治權力」。兩年後的今日,諸如新冠疫情與房市恐慌等因素,如何影響習近平現今的地位?他最大的弱點何在呢?

 

陸克文(Kevin Rudd):習近平是我新書的主軸,因為要徹底瞭解過去十年間中美關係的發展,與在我所謂的未來「危險十年」間可能的發展,不可能撇開習近平不談,我們須要知道這個人,也要知道他自2012年掌權後如何讓中國改頭換面。所以本書會談到習近平背後的動機,以及他在中國站穩支配地位的方法歷程。

 

習近平在過去兩年間加強了掌控。事實上,2021年11月的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體會議(簡稱「六中全會」)當時,他收穫了政治生涯的一個重大勝利:會議通過的一份歷史決議,正式將習近平的地位與毛澤東、鄧小平並列。於今秋登場的中國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習近平也頗有可能二次連任,順利成為終身領導人。

 

但這不代表習近平能無往不利。近兩年以來,他也面臨了諸多挑戰。其中最嚴峻的便是經濟成長趨緩的問題,起因有部分源於他的自身作為。他提出了「轉向國內」策略,包含一再喊出「自力更生」的口號,以及為了「共同富裕」運動而壯大國有企業、監管並打壓發展得最好的民營企業,都衝擊了經濟現況。

 

轉向的行動誤入歧途,再加上占全國GDP將近三分之一的房市面臨日益嚴重的債務危機,意味著中國的成長可能在習近平眼皮底下大幅衰退,而這也表示他領導國家的合理性將大受打擊。我們能注意到在此黨國體系內,針對他推行的經濟政策,已有一些意外坦率的異議湧現。然而習近平身為一位出色的政壇好手,我們很難釐清他真正面對的反彈聲浪有多少,此刻我們也沒有理由斷定他將失勢。

 

PS:有鑑於您預測習近平將於下半年完成續任,我們顯然需要瞭解他的決策受哪些因素影響。您在先前的評論及本次新書中,把習近平的世界觀細分為10個優先順序,形成從黨中央發散的10個同心圓,您認為在這些優先考量的項目中,美國對哪一項的理解尚嫌不足呢?反之,習近平在面對美國時,最大的盲點何在?

 

陸克文: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不只一項,但我想強調的是習近平根深柢固的想法。他認為在根本上,中國與美國及其自由民主盟友之間,正進行著一場生死交關的意識形態角力,攸關國際秩序的未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存亡,他就是這樣想的。2013年,他在上位不久後告誡人民,「來者不善的西方勢力」意圖「明裡暗裡的西化、分裂中國」,且「當前意識型態的拉鋸尤其激烈,即使看似無形,仍是生死大事」。

 

不過不只美國沒有注意到這個重要現況,習近平抱持著此番想法、並以意識形態的角度看世界,也成為了他的一個盲點。無論如何美國必須瞭解到,要想說服中國自己並無惡意,是不可能的;唯有透過一種堅定而務實的策略,方能有所成效,我稱之為「妥善經營的戰略競爭」。在中美關係裡,中國盼求的是穩定與可預測性,因此很可能偏好這樣的方式。

 

PS:您在我們《2022,新的一年》雜誌裡警告大家,中美之間的較勁正跌跌撞撞的走向「冷戰式的核武競賽」,而您表示減緩風險的措施,是雙邊皆致力於促進軍備控制協議,但也進一步提出「最終目標為納入俄羅斯的多邊軍備控制協議」。而今中國與俄國越走越近,像您書中寫到中國「幾乎選好邊站」,這可能會如何影響核武協議的成形呢?

 

陸克文:這真的非常棘手,尤其加上烏克蘭的情況。近期中俄發布聯合聲明,中國首度明確的表態支持俄國並反對北約擴張,昭告天下他們願意加入俄國的行列,挑戰西方世界。針對任何約束他們戰略行動自由的倡議,兩國將合力予以抵制。

 

但事情也不是全然無法好轉。中俄兩個勢力都有相當務實的外交政策文化,都欣然接受符合自己戰略利益的協議,即使這樣的協議也可能使美國受惠。總之我一直將多邊軍備控制協議視為一項長期目標,它能讓美國更容易展開與中國的雙向談話,像是在此議題上重啟對話管道。

 

PS:隨著對烏克蘭的侵略行動,俄羅斯似乎成為您書中寫到在「危險十年」間,會影響中美關係的「難以預測的第三方國家變數」之一。歐洲的衝突事件會如何影響習近平的戰略算計,特別是在對台關係這方面?

 

陸克文:顯然烏俄衝突不會致使習近平草率犯台,針對台灣他自有經過深思熟慮計畫的長期時程,不太可能匆忙趕進度。事實上,我還蠻有自信2020年代不會發生大規模的對台軍事行動,台海的軍事權力平衡未能讓習近平有大獲全勝的信心,而在政治的賭注裡,必須有全盤勝算才能行動。

 

但2030年代又是另一回事了,而且不難想像習近平會利用歐洲的衝突,以戰爭以外的激進方式,例如在南海劃定防空識別區,來測試美國在分心的情況下,還能在亞洲投入多少。

 

PS:您建議的終極做法,是中美兩國以「妥善經營的戰略競爭」為基礎建立關係,而這需要「台灣人嚴肅看待他們軍事力量的諸多不足,因為這些問題積累了數十年,且該地區兩個政黨皆缺乏充分決心去解決」。那麼是哪一面向的不足亟需立即處理?台灣又該如何在不激怒中國的情況下解決問題呢?

 

陸克文:根據美國與其他獨立的軍事評估結果,能協助台灣自衛的最有力辦法,便是發展具成本效益的不對稱作戰系統與方法,中國在此領域也頗有建樹。不對稱作戰系統與方法包含反艦飛彈、地對空飛彈、便攜式反裝甲武器、水雷等等。更重要的是,台灣需要訓練有素、人力充足且夠積極的軍隊與準軍事組織。上述都是不足的部分,因為至少到今日,台灣政府仍優先考量先進的戰鬥機和水面艦艇這類華麗而耗資的系統,在面對高強度的台海衝突時,這些系統比起發揮實質功能,不如說像政治聲明而已。

 

不對稱作戰系統的另一項優勢,在於它們本身是防禦性武器,讓中國難以主張受到挑釁。不過台灣大概不可能在不引發中國負面反應的情況下,壯大自己的軍事能力。至於美國若想維繫兩岸的穩定,減少川普時期那種例行的高層政府官員訪台機會,便是重大的一步。

 

PS:《可避免的戰爭》以「真希望我不必寫這本書」一句開頭,您是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必須寫這本書的呢?藉由寫作的過程,是否讓您多少對維繫世界和平有所希冀?

 

陸克文:某種程度來說,這本書源於我2015年在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時,擔任高級研究員所撰寫的一篇報告。另一部分也是回應2017年出版的《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一書,該書作者哈佛大學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是我的朋友。

 

我不相信戰爭是必然結果,因此書名寫著「可避免」三個字。書中清楚提到,我強烈認為衝突與否是可以選擇的,而且綜觀歷史,領導人有能力為國家選擇一條適合的路。我要將本書獻給我的孩子和孫子,因為當今領導人選擇的路,即中美關係的軌跡,將對他們未來生長的年代影響深遠。此刻的我,基本上還是抱持著樂觀態度。

 

(翻譯:柯茜尹,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Kevin Rudd Says More: How to Avoid a US-China War》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