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倒閉視角:銀行業該學到教訓 社會沒有義務一直補貼他們

楊尼斯(Yanis Varoufakis)  2023年04月01日 07:00:00

 

 

 

楊尼斯(Yanis Varoufakis) 
●希臘前財政部長
●歐洲現實不服從陣線(MeRA25)總書記
●雅典大學經濟學教授

 

 

這回的銀行業危機不一樣。事實上,比2007-2008那波危機更糟糕。當年,我們還可以把銀行連環崩潰歸咎於大規模的詐欺、普遍的掠奪性放款、信評機構互相勾結,以及影子銀行員兜售可疑的衍生性商品 –– 這些行徑之所以能得逞,靠的是當時剛解除法規管制,動手解除的正是出身自華爾街的政治人物,例如時任美國財政部長魯賓。今天的銀行倒閉卻不能把罪過推給上述任一因素。

 

沒錯,矽谷銀行確實有夠蠢,才會冒著極大的利率風險,同時服務大多數存款未受保險保障的儲戶。沒錯,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與犯罪者、騙子和貪官污吏打交道的黑歷史由來已久。但是,有別於2008年,沒有鳴笛示警的吹哨者被封口,銀行(多多少少)遵循後海嘯時代強化的金融法規,而且他們的資產相對來說也挺穩健。美國和歐洲的監管當局這回也不能像2008年那樣,理直氣壯地聲稱,危機突如其來讓他們猝不及防。

 

其實,監管官員和央行對這一切都心知肚明。眾多銀行的商業模式全在他們的掌握之中。他們能清清楚楚地看出,這些模式不可能挺得住「長期利率大幅升高」與「存款突然遭到擠兌」的雙重打擊。話雖如此,他們卻毫無作為。

 

難道這些官員真的沒料到,存款大戶(因為超出存款保險上限所以缺乏保險)受到驚嚇會一窩蜂提款逃離?或許如此。但央行對銀行脆弱的商業模式視而不見、什麼也沒做的真正原因,更令人不安:當年催生那些商業模式的,正是央行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的政策,而決策者心裡也明白。

 

後海嘯政策是要求大多數人厲行嚴苛的撙節,卻對銀行業者採取國有社會主義(state socialism),這種做法同步在歐、美兩地實行,所產生的兩種效應形塑了過去14年的金融化資本主義。一,西方的貨幣遭到毒害。更精確地說,那確定不再有某種「單一的名目利率」能夠一方面恢復貨幣供需之間的平衡,同時也能避免銀行倒閉潮發生。二,既然眾所周知沒有任一利率水平能同時達成物價穩定與金融穩定,西方銀行業者因此認定,如果通膨勢力再度抬頭,屆時央行就會提高利率,同時非得給他們紓困不可。果如他們所料:我們此刻目睹的正是這種情況。

 

面對抑制通膨和拯救銀行的棘手抉擇,一些德高望重的評論家呼籲央行兩樣都要做到:一面持續提高利率,一面延續後海嘯時代「對銀行家施以社會主義待遇」的政策,畢竟在其他因素不變下,這麼做是防止銀行像骨牌般一個挨一個倒下的唯一辦法。唯有這套策略──勒緊套在社會大眾脖子上的貨幣繩索,同時對銀行體系大方紓困──才能同時維護債權人與銀行的利益。這也肯定會導致多數民眾無謂受苦(可避免的高物價和可防止的失業),並且播下下一波銀行業遭熊熊烈焰吞噬的火種。

 

別忘了,我們向來明白,銀行本來設計上就不安全,而且眾多銀行結合起來,組成了一套在先天結構上就無法依循市場正常運作的常規而行體系。問題是,目前為止,我們別無選擇:銀行是把金錢輸送給民眾的唯一管道(透過櫃台人員、分行、自動提款機等等)。這使社會受制於一個由私有銀行組成的網絡,舉凡支付、存款和信貸都受其壟斷。

 

不過,今天,科技已提供我們一種亮閃閃的替代選擇。

 

想像一下,央行提供人人一個免費使用的數位錢包──基本上是個免費的銀行帳戶,比照央行的隔夜利率利息。基於目前銀行體系的運作方式有如一種反社會的卡特爾(cartel),央行大可運用雲端技術向全體民眾提供免付費的數位儲匯服務,淨營收可拿來支付公益之需。民眾一旦掙脫必須把錢存在私有銀行、並且付高價使用其系統交易的束縛,就能自由選擇是否使用和何時使用私有金融機構,作為存款戶與貸款戶之間的風險仲介者。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民眾的錢仍會十分安全地存放在央行的帳本裡。

 

幣圈兄弟們想必會指責我鼓吹由央行扮演「老大哥」,監控我們所做的每一筆交易。姑且不論他們的虛偽(這些人跟要求央行立即紓困矽谷銀行的是同一夥人),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財政部和其他國家的主管機關老早就對我們每一筆交易瞭若指掌。隱私權倒是有可能加強保護,如果交易能集中在央行分類帳(ledger)上進行,並受到某種「貨幣監督陪審團」(Monetary Supervision Jury)監督,陪審員從各行各業中隨機挑選公民和專家出任。

 

我們習以為常的銀行業體系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這是壞消息,但我們不再需要「任何」尋租的、危及社會穩定的私有銀行網絡,至少不是我們目前為止必須忍受的這種樣子。現有的銀行體系犧牲絕大多數人權益,去圖利財產所有人和股東,已經無可救藥,現在是讓他們自爆毀滅的時候了。

 

煤礦業者已得到慘痛教訓,得知社會沒有義務一直補貼他們去傷害地球。現在,輪到銀行業者該學到類似的教訓了。

 

(翻譯:余雅薇,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Let the Banks Bur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