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論壇》罷工視角:沒正義 就沒吉普車!

 

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倫敦大學學院創新與公共用途研究所創始主任
●世界衛生組織全民健康經濟委員會主席


席佛斯(Damon Silvers)
●倫敦大學學院創新與公共用途研究所客座實務教授

 

 

美國聯合汽車工會(UAW)歷來首次對所謂「三大」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福特、克萊斯勒母公司Stellantis)發動罷工行動,凸顯讓氣候行動、經濟成長與勞工權益目標協調一致的重要性。旨在提高電動車(EVs)生產與銷售的公共政策,有力量驅動創新,並以造福勞工的方式促進民間部門投資。但要實現那種潛力,對政府及勞工在驅動大規模良性經濟變革中應扮演何種角色,就必須有新的體認。

 

儘管UAW表明並不反對轉型至低碳排經濟,但也堅持這種轉型應當包含好工作的創造與保存。更廣泛的影響是,如果「綠色轉型」不能導致充分的職場與經濟正義,將缺乏跨出第一步所需的政治支持。別弄錯了:唯有掌握權力的政府既能驅動這種經濟轉型,也能確保這種轉型可改善勞工大眾的生活。以下是政府必須做的事情。

 

首先,政府有能力也應該更加努力,為投資、創新和成長訂出一個大方向,藉由建立大膽的氣候目標或「任務」,附帶雄心勃勃、可度量的目標, 他們就能動員公共與民間投資紛紛湧來、激發跨部門的創新。

 

按其本質,氣候相關任務–– 像是分階段淘汰內燃機、能源網去碳化、或降低鋼的物質含量(德國已著手在做)––將有助於對抗氣候變遷,並且為商業模式與抗暖化一致的企業創造龐大機會。但這種做法在氣候科學家告知我們的時間框架中若要可行,將必須採取宛如作戰般精確的對焦與火速的動員。

 

以往,這種情境往往會激發創新,助長民間投資大量湧入。在歷史關鍵時刻,這種情境確實助長社會對一般辛勤工作勞工更普遍的重視。

 

一個引起廣大共鳴的例子是,第二次大戰期間UAW主席魯瑟(Walter Reuther)所做的貢獻。魯瑟既憎恨法西斯主義也看到勞工的機會來了。1940年,在他的領導下,UAW成功要求美國各大汽車公司轉換成適用於戰時的生產線,比資方提議的時間表還快許多。假如當時工會不接納這種主動出擊的立場,美國戰時動員也許會拖得更久,甚至完全失敗。

 

其次,政府可以訂出公款補貼條件,接受補助的企業必須落實公平勞工政策、限制股東回購、營運目標必須與氣候目標一致,並且把獲利再投資於勞工與研發。這可以包含重新調整現有補貼的用途,轉向獎勵汽車業及其相關部門朝符合綠能轉型正義的方向改造。公共補助款、債券或股票投資、稅務優惠等獎勵措施附帶的條件,都是能讓公共價值創造最大化的強力槓桿。

 

舉例來說,美國的「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和「降低通膨法」( Inflation Reduction Act)就包含一些「護欄」條款限制股東買回股票,並針對獲利共享、工作條件、工資和勞工培訓與見習訂出要求。不過,這些步驟固然重要,當前的美國產業策略對確保勞工享有足夠經濟勢力仍做得不夠多。而這麼做,對於凝聚過渡至低碳經濟所需的廣泛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最後,政府必須革除把工作外包給諮詢公司的習慣,改為投資建立自己的能力;否則,他們將無法拿出亟需的領導力,使成長、氣候和勞工目標協調一致。

 

轉回美國的例子,最近的產業策略立法,反映出華府明白這個議題,但分配給勞工的資源相當不均。這種落差在汽車工業尤其明顯。儘管勞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被視為「必要」的,被要求在高風險環境下工作,汽車製造企業的獲利卻一直沒有與勞工公平分享––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汽車工業卻獲得政府大筆紓困金。

 

現在,在勞工保護方面的這些落差,正危及整個綠能轉型的政治可行性。今年稍早,UAW主席費恩(Shawn Fain)就表示關切,擔心轉型至電動車並未把生產線勞工的勞動標準置於優先地位,可能因此導致拜登政府動用的公帑到頭來被用來補貼意想不到的用途:摧毀汽車工業的中產階段勞動力。

 

何以見得?到俄亥俄州洛茲敦(Lordstown)等地瞧瞧,就會發現有組織工會的通用汽車組裝廠付給勞工時薪32美元,但新建的電池廠(局部由同一家公司擁有)起薪僅時薪16.50美元。難怪UAW在當地成功發動一股工會組織運動。

 

如果政府想要有效對抗氣候變遷,就必須訂出一個明確的成長方向,以永續、包容的經濟作為最終目標。不論是公款補助或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都必須安排得讓勞工和更廣的大眾能夠分享到轉型的報酬,而不只是分擔其風險。

 

我們提議的做法,與美國總統拜登、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等政治領袖倡導的政策目標,相差得並不遠。但他們仍必須再推進一步。當UAW罷工勞工在俄亥俄州托雷多(Toledo)高喊「沒正義,就沒吉普車!」時,決策官員應讀出那訊息的弦外之音:「沒正義,就沒轉型。」

 

要驅動避免氣候災難亟需的快速、大規模的創新,世界各國政府務必與企業和勞工訂定新的社會契約。好工作和勞工權益若只被視為對抗氣候變遷的附加選項,這場戰役注定失敗無疑。

 

(翻譯:余雅薇,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Auto Strikes and Climate Chang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