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平價視角:改造東南亞的醫療保健 大馬創新模式可供借鏡

努魯伊莎(Nurul Izzah Anwar) 2024年08月18日 07:00:00

 

努魯伊莎(Nurul Izzah Anwar)
●馬來西亞前國會議員
●政治活動家

 

在世界努力應付新冠疫情留下的創傷、不斷加速的氣候變遷、戰爭和種族滅絕行徑之際,許多新興經濟體卻發現在公平取得優質、平價醫療保健服務方面落居人後。

 

事實上,全球有近半人口無法及時獲得準確且負擔得起的醫學診斷。我居住的東南亞地區有近7億人口,同時也是全球自付醫療費用最高的地區之一。2022年東協10國之中有8個成員國(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和越南)這類費用佔了全部醫療支出的30%以上,而經合組織的平均水準則為20%

 

新冠疫情突顯東南亞地區亟需改進疫病準備工作,投資診斷方法、治療藥物和疫苗。當疫情在2020年爆發時,馬來西亞和其他東協國家都遭遇了診斷試劑嚴重短缺的問題,這些試劑大多數都是進口,因而也阻礙了本地研發快篩試劑。

 

同樣,東協國家使用的新冠疫苗大多也必須依賴進口,然而即使高收入國家已經廣泛提供疫苗,但只有不到10%的中低收入國家獲得這些救命疫苗。這簡直就是一場全球性醜聞。

 

即便在新冠疫情來臨前,東協各國就已經在應付各類傳染病和非傳染病(尤其是癌症)的蔓延。雖然準確診斷傳染病往往昂貴且嚴重依賴進口材料和設備,但先進的癌症治療,例如單株抗體和其他免疫療法,對當地大多數癌症患者來說仍是遙不可及。

 

新冠疫情已經結束了兩年多,但大多數東協新興經濟體仍在設法擴大獲得優質的醫療保健。這種狀況部分歸因於全球壟斷和掠奪性定價策略,拉高了重要診斷和治療的成本。

 

為了對抗這些策略並確保東南亞乃至整個全球南方的社區,能夠獲得挽救生命的診斷和治療,東協國家必須利用集體力量,這需要政府、學者、醫生、企業和民間社會組織共同努力,以及一個明確的實施藍圖。

 

南韓經濟學家李根提出一個前景看好的解決方案就是技術跨越。經由研發和實施策略創新政策,東協經濟體可以跳過舊有技術,採納最新的進展(特別是在製藥和醫療設備方面),從而改善關鍵治療方法的獲取途徑。

 

這當然也需要技術轉移,但這些工作不只是將各類設施「填滿完工」和末端裝配的做法。新計畫必須向本地科學家、工程師、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貢獻智慧資本,激發共同設計並促進公平的合作夥伴關係。

 

東協國家為對抗子宮頸癌C型肝炎等疾病,尋找創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馬來西亞在這方面提供可行的模式。藉由向婦女提供簡易的自我篩檢試劑,自2018年以來,馬來西亞在對抗人類乳突病毒(HPV)方面成效卓著。這個創新計畫由馬國的衛生、婦女、家庭與社區發展部門以及「消除子宮頸癌篩檢障礙」等本地基金會領導,提升了子宮頸癌的篩檢比率,尤其是在農村地區缺少檢測的女性群體。

 

2021年,馬來西亞和泰國的衛生部,與被忽視疾病藥物倡議組織以及馬來西亞和埃及的業界夥伴合作,開發出突破性的C型肝炎藥物拉維達韋(ravidasvir),將12周療程的成本,從8萬美元降低到500美元以下。

 

馬來西亞還領導了重症登革熱現場診斷和治療的研發工作,反映了馬國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由馬來西亞臨床研究機構、醫學研究所和臨床研究所領導的多個組織,還建立了一個平台進行臨床試驗和應用研究。

 

作為馬來西亞2030年新產業大藍圖的一環,製藥和醫療設備被指定為經濟的五個「產業支柱」之一。馬來西亞科學、科技與創新部也與馬來西亞科技創新加速器等技術育成中心合作,推動相關的應用研究。

 

同時,馬來西亞新成立的國際平價診斷與治療聯盟,旨在彙集東協國家各利益相關者以解決中低收入國家的醫療保健需求。透過專注於現場診斷、藥物重新利用和植物分子農場等創新平台技術,該倡議有望降低單株抗體和癌症免疫療法的成本。

 

馬來西亞將在2025年擔任東協主席國,這對建立平價診斷和治療的基礎設施來說是個獨特機會。藉著促進開放合作、協調研發、有效監管和政府對在地永續製造的堅定支持,我們可以實現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並確保東南亞民眾都能更公平獲得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

 

 

(本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ransforming Health Care in Southeast Asi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