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觀點與美國外交政策中由來已久的「山巔之城」理念不謀而合。它不是孤立主義,但卻不會主動發起行動。
~哈佛大學榮譽教授 奈伊(Joseph S. Nye, Jr.)
預測總是相當困難,而針對美國這位總統當選人的預測則是難上加難。川普不僅說話隨興,立場多變,還將不可預測性視為有用談判工具。但即便如此,人們還是可以從他的競選言論、高層任命及其第一任期來了解他的外交政策。
在華盛頓,人們常說「人事即政策」。雖然我們已經知道川普希望誰來擔任關鍵職位,但問題是,他們所表達的觀點有時會相互衝突。川普想辦法避免選用那些在第一任期內束縛過他的傳統共和黨人,因此他這次的人選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個人忠誠度優先。但即使具備這項特質,仍然無法幫助我們預測政策。
以中國問題為例。川普選擇參議盧比歐(Marco Rubio)和眾議員瓦爾茲(Michael Waltz)分別擔任國務卿和國家安全顧問,這兩位都是將中國視為主要威脅並認為需要強烈應對的著名「鷹派」。從川普的競選活動中,我們也知道,他想要對來自同盟國家的進口商品徵收新關稅,而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則更高。
既然川普已經宣布了對來自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的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的計劃,我們當然也應該期待一些新的徵稅措施。但這類關稅的稅率、期限和豁免仍然待定,並且會受到國內政治壓力和川普個人意願的影響。正如被他指定為財政部長斯班森特(Scott Bessent)最近所說,「我認為他正在做的很多舉措,都是用升級(的手段)來實現(緊張)降級,而我希望在他的政府中實現的目標是拯救國際貿易。」
同樣不確定的是,川普會如何回應美國貿易夥伴的報復。如果針鋒相對的貿易戰導致關稅和物價上升,那麼通膨的回歸可能會引發國內政治反彈。有鑑於川普時常吹噓自己達成交易的高超能力,他可能會尋求妥協。他會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減少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以換取一項可以被宣揚為勝利的貿易協議嗎?美國的一些亞洲盟友正對此憂心忡忡。
從川普的競選言論和上一次執掌白宮的經驗來看,我們也可以預料到他將會貶損多邊主義和各大聯盟。他承諾過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增加國內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和出口。雖然美國再生能源的價格一直在下降,但他的政策是否會透過降低這些產業的相對成本競爭力,進而抵銷了降價這個有利的市場效應,仍有待觀察。
在中東事務方面,川普在競選期間曾無條件支援以色列,他至今仍以促成使以色列與四個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的《亞伯拉罕協議》而自豪。當拜登政府試圖透過說服沙烏地阿拉伯承認以色列以鞏固這項突破時,沙國提出了一個前提條件:以色列必須採取相應步驟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然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inyamin Netanyahu)的右翼聯盟堅決反對這個兩國解決方案,而自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發動襲擊後,以色列公眾對該方案原本就很低的支持度又進一步下滑。川普無疑希望延續他過往在該地區的成功;但沒人知道他將如何做到這一點。
談到歐洲和北約,川普在競選期間曾表示,他將在「一天之內」結束烏克蘭戰爭。我們都知道這事不會發生,但他會如何透過談判達成停火協議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一種可能性是減少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削弱其談判地位,使其被迫接受俄羅斯的條件。另一種可能性則是,暫時延長對烏克蘭的支持,同時尋求一個「北韓式解決方案」。
在後一種情況下,目前的前線將成為由聯合國或歐洲維和部隊駐守的非軍事區,俄羅斯如果想要重燃戰火,就必須先驅離維和部隊。烏克蘭可以繼續聲稱擁有頓巴斯( Donbas)等地區的主權,但很可能無法加入北約;相反地,如果俄羅斯侵犯非軍事區,一些國家(「烏克蘭之友」)或許會出手。目前尚不清楚川普是否會利用他相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和俄羅斯總統普丁的談判能力來達成這樣的妥協。但如果他希望留下屬於自己的政治遺產,那肯定會想要確保達成協議。
就算根據競選言論和人事安排做出的預測讓人心裡沒底,我們至少可以將川普定位在美國外交政策的歷史傳統中。回想一下他在首次就職演說中宣稱「從這一刻起,一切都將以美國為先……我們不會試圖將自身生活方式強加給任何人,而是希望讓它作為榜樣發光發亮。」這種觀點與美國外交政策中由來已久的「山巔之城」理念不謀而合。它不是孤立主義,但卻不會主動發起行動。
相較之下,在20世紀時,威爾遜(Woodrow Wilson)尋求一種能夠在世界範圍內保障民主的外交政策,甘迺迪(John F. Kennedy)則敦促美國人考慮,他們能為世界其他地區做些什麼,並於1961年成立了和平工作隊。卡特(Jimmy Carter)將人權視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關注點,老布希(George W. Bush)的國際戰略則建立在領導不斷壯大的全球民主共同體以及促進自由、正義和人類尊嚴這兩大支柱。
在此,唯一比較可靠的預測是,川普對待世界的方式將更符合上述的第一項傳統,而非第二項。
奈伊 (Joseph S. Nye, Jr.) 是哈佛大學榮譽教授,曾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著有回憶錄《美國世紀的生活》(A Life in the American Century, 暫譯)。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國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