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國際不間斷的支持,新興經濟體才能發展並維護數位身分系統
~倫敦大學學院創新與公共用途研究所副主任 伊夫斯(David Eaves)& 巴西公共數位政府副秘書長 隆卡拉蒂(Luanna Roncaratti)
我們往往認為,有能力證明自己的身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政府核發的身分證是我們能享有基本服務的關鍵,這些服務包含醫療保健、銀行業務和產權登記。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身分證。這一點即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DG)第16.9項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該目標致力於在2030年前「為所有的人提供合法的身分」。
數位身分又更具價值,因為它們不像實體證件一樣容易丟失、遭竊或損壞。在飽受戰爭摧殘的烏克蘭以及遭受洪水蹂躪的巴西,數位身分顯得特別重要,幫助實體證件遺失或受損的民眾在線上或當面得到必要協助。
儘管數位身分具有上述種種優點,全球仍有大約8.5億人口並沒有合法的身分證明。然而,隨著需求的增長及科技日新月異,在2030年前普及數位身分的目標似乎得以實現。
從需求端來看,數位身分能夠促進普惠金融、提升經濟參與度,並有助於遏止福利金詐騙。美國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指出,數位身分計畫能使得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增加3至13%。而從供給端來看,過去十年的經驗已為數位身分系統所帶來的機會和挑戰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值得注意的是,模組化開源身分平台(Modular Open Source Identity Platform,MOSIP)等低成本的工具已顯示,數位身分計畫能以低廉且高效的方式實行。
儘管如此,這項計畫依舊面臨嚴峻的挑戰。首先,近10億不具數位身分的人口分散在數十個國家,而這些國家的治理機制、人口結構和科技技術都不盡相同。由於身分系統必須依每個國家的特殊需求及文化規範量身訂做,想找出一個能適用全體的解決辦法既不實際也不理想。
此外,政府通常是發放和管理數位身分的機構,但這也代表政府可能會有誤用或濫用身分系統的風險。由於缺乏全球統一的法律體系,政策制定者必須建立強大的保護措施,確保政府負責任地使用身分系統。
為達成這個目標,在「17個房間計畫」(17 Rooms initiative)的支持下,我們最近召集了資深政策制定者、公民社會領袖及數位基礎建設專家,共同制定策略以改善與擴展數位身分系統。與會者試圖在此議題上找出「優良的模式」,而這些模式若得到國際組織和資助者的支持,將能夠協助各國政府運用並管理這些系統。
國家的統計機構提供有用的模式。在許多國家裡,這些機構較不受政治壓力影響,因此得以保護數據隱私、維持信譽,並建立公眾信任。同樣的,為數位身分系統的設計、實行和維護制定透明且獨立的標準,能使其發展具責任感,並可繼續擴展。
為了設計可靠的數位身分系統,我們提出了5種方法。第一,當數位和實體身分證都可經測試、訂製個人偏好,並且在設計上能極小化數據收集量時,它們更容易獲得信任。舉例來說,在台灣,每一筆交易都只會收集必要的數據,讓使用者可以透過安全驗證的方式選擇性透露個人資訊,這項做法即為「部分匿名」(meronymity)。
第二,政府必須和公民社會的夥伴緊密合作,藉此降低風險並開發出吸引人的應用場景。其中一個可行的辦法是建立面向公眾的機制,讓公民社會組織能夠檢驗身分系統,並及早發現潛在問題。牙買加過去推行數位身分的經驗能作為前車之鑒。由於牙買加政府未與非政府利害關係人積極互動,導致政府無法獲得廣泛信任、計畫進展緩慢,並使得系統效能下降。相較之下,西非記者協會(West Africa Journalists Association)訓練記者使用包含數位身分在內的數位公共基礎設施(digital public infrastructure,DPI),監督並回報政府的行動,從而改善國家問責制度。其他如加勒比地區的數位扎根組織(SlashRoots)和台灣的g0v零時政府(g0v movement)等計畫,也都強調了政府和公民社會及媒體專業人士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降低數位身分的成本相當重要,尤其對於資源受限的小國而言更是如此。為此,需要建立一個開源解決方案的系統,使其能運用當地人才、基礎設施和偏好技術來部署該系統。現成的系統雖然缺乏彈性,但它們為政府提供了一個划算的方式來推行數位身分系統,同時能維護國家主權、避免過度依賴專有技術供應商。
第四,建立更強大且全球性的技術和管理標準極為重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的數位公共基礎設施保障框架(Universal DPI Safeguards Framework)作為《全球數位契約(Global Digital Compact)》的一部分,受到聯合國所有193個成員國支持,為設計安全且具包容性的數位公共基礎設施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而這些基礎設施也包含了數位身分。然而,將這些準則化為行動需要實際的工具組合,藉以協助政府建立多方利害關係的管理結構、推行精心權衡的隱私權和數據控制,並確保數位身分計畫能有效落實。
最後,唯有國際不間斷的支持,新興經濟體才能發展並維護數位身分系統。而公民社會組織也需要接受訓練,才能有效監督系統實行的狀況。只要將資源投入在開源軟體的強化,國際捐款人就能協助推動永續商業模式。
以上5種方法能夠(也需要)依據不同國家的狀況來調整。像南非和印尼等大國最能開發客製化且大規模的數位身分系統,並且提供其他國家作為範本。中等經濟體的政府則必須培養一個由公民社會行動者組成的生態系,防止國家過度干預和濫用權力。小國國家能力有限且私營部門誘因較弱,因此需要仰賴國際支持的低成本解決方案。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將合法身分視為社會融合和經濟機會的基礎。現在我們已經理解,政府、公民社會團體、公司及資助者必須採取哪些關鍵策略,才能達成數位身分普及的目標。雖然這條路並不好走,但潛在的好處卻相當巨大。
伊夫斯(David Eaves),倫敦大學學院創新與公共用途研究所副主任及數位政府副教授;隆卡拉蒂(Luanna Roncaratti),巴西公共服務管理與創新部數位政府副秘書長。
(翻譯:楊芷柔,責任編輯:國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