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RCEP的台灣 在全球經濟地圖上剩下什麼

吳芳銘 2020年11月19日 07:00:00
台灣不在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和RCEP的行列中,和各國簽訂的雙邊貿易也不多,已漸在自由貿易協定的地圖上失去位置。(湯森路透)

台灣不在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和RCEP的行列中,和各國簽訂的雙邊貿易也不多,已漸在自由貿易協定的地圖上失去位置。(湯森路透)

歷經八年談判,東協十國加中、日、韓、澳洲和紐西蘭等十五國已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議,涵蓋全球近三成的人口、GDP及貿易量。

 

再以全球貿易來衡量,RCEP僅稍落後於歐盟,但隨著亞太地區貿易的高速成長,未來可能超越歐盟,重要性可想而知。

 

RCEP 以工業產品為主,整體的關稅廢除率達九一%,十年內降至零關稅。除了削減關稅之外,還就人才移動、服務、智慧財產權、電子商務及海關手續等廣泛領域規則進行磋商。

 

RCEP以東協為中心擴大至其他周邊國家,在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下,呈現不對稱狀態。目前中國GDP佔RCEP約55%,約是東協的4.5倍,在新冠肺炎分散風險和中美貿易戰影響下,各國迫於美國壓力紛與中國脫鈎,將生產線移出中國;但各國卻又覬覦中國市場的開放商機。

 

以日本為例,原來RCEP國家中只有日本未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在RCEP架構下,中國對日本降稅幅度最大;且日本是對中國出口最多的RCEP國家,中國市場對日本有很大吸引力,預計RCEP的簽署,日本受益最大。

 

另方面,RCEP各國也憂慮對中國開放市場後的後座力衝擊。在印度退群後,已降低RCEP對大陸制衡的力量,但日本發起聯合印度和澳大利亞共同推動「供應鏈韌性倡議」(SCRI),欲取代「紅色供應鏈」並降低風險,以減輕對中國大陸的市場依賴。

 

日本藉RCEP打開中國市場,但也拉幫結派遏制中國勢力的發展,在槓桿中國市場利益與制衡中國間尋求平衡。

 

以全球貿易來衡量,RCEP僅稍落後於歐盟,但隨著亞太地區貿易的高速成長,未來可能超越歐盟。(湯森路透)

 

未加入RCEP的台灣何去何從?台灣過去十年對RCEP 市場的投資額占對外投資總額高達83%,對台貿易值佔比高達台灣總貿易值約58%,是台灣的重要投資和貿易區域。在RCEP時代,台灣頗受衝擊。

 

與台灣出口競爭產品高度重疊的韓國,將對台灣出口造成更大的威脅。其次,台灣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傳統優勢,也可能被其他RCEP 國家因關稅優惠而受到排擠,如在高階市場會面臨來自日本和韓國的競爭壓力,低階市場會受到東南亞國家的瓜分,在東北亞和東南亞國家分進合擊下,台灣處境可知。

 

在益愈嚴峻的處境下,及在全球供應鏈再洗牌下,如何確保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考驗著如何避免經濟整合邊緣化和產業空洞化的危機。

 

沒有RCEP的支持,台灣無法收割「貿易移轉效果」和「投資移轉效果」的紅利,當然不利於競爭。只有在RCEP區域內設廠和公司才能受惠,企業廠商恐被迫選擇出走,薪資成長和就業機會緊縮,且貨物無法享受關稅優惠,這幾座壓力大山將是台灣將遇到的劫數。

 

面對RCEP,台灣和亞洲國家產品同質性高及關稅較高的農產品、機械、石化及金屬產品、紡織原料等產品,將受高度衝擊。尤其中、南、東部的農產品出口失去助力,且高雄是石化和鋼鐵等傳統產業群聚區域,受RCEP的重大衝擊,慎防成為亞洲鐵鏽帶。台灣內部產業升級和轉型,以及區域均衡發展亦亟需解決。

 

台灣不在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和RCEP的行列中,和各國簽訂的雙邊貿易也不多,已漸在自由貿易協定的地圖上失去位置,應該慎防掉入無法立足於區域經濟整合的競爭力流沙中。

 

在產業佈局、全球供應鏈重組下,台灣必須思考如何突圍,同時在全球自由貿易地圖上找到位置,經濟發展才會拾得活力。

 

※作者為前嘉義縣副縣長、自由撰稿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