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演藝事業一律發展本土文化與市場優先,政府另透過國家力量、公營媒體甚至結合韓國軍方的力量,幫助歌手和藝人打團體戰。(圖片擷取自Youtube/阿里郎電視台)
先跟所有讀者闢謠:「台灣人看不到韓國車尾燈」這是徹底沒有根據的謠言,因為據筆者自己接觸過的韓國友人基本還是將台灣視為「亦敵亦友的競爭對手」因為韓國和台灣的優勢和品質重疊度太高,如果韓國真的狠甩台灣三條街,那之前談的很久都沒有消息的ECA怎麼不趕快簽一簽?政府的眼光是最準的,其餘不相干的人等一律都當成笑話就好,韓國一直以來跟台灣都是相互比較的競爭對手。
本文接續上一篇,但不單單只說文化產業,而是將台韓的黃金交叉做一個整理,多年前針對韓國在流行文化上取得重大勝利,台灣在工商界和演藝界開始突發奇想,說要兩岸經貿統合共同對抗韓國,當時筆者還在大學就讀,一次和經濟系朋友在飯局時聊到,他回答我一句「該談的是臺韓投資保障協定,而不是服務貿易協定,這是因為韓國本身依賴中國的比例非常低,你台灣跟中國經濟綁在一起是可以跟韓國競爭什麼?相反地,每次韓國都不願意跟台灣簽署,就是因為台灣跟韓國產業是完全的競爭,但如果台灣和韓國可以相互把對方的缺點補足合作,其實在區域內真的很難有誰可以跟我們競爭」。
事實證明我的朋友說的並沒有錯,因為商總理事長賴正鎰當年也是著急呼籲和韓國簽定經濟合作協定,早知如此,一開始不就是應該要直接跟韓國談?弄到人家都簽韓中FTA了才在著急,誰理你呢?而賴正鎰政治立場為何我們就不多談,前陣子美國總統大選,杭特拜登的新聞就出現過商總。
韓國和台灣的死亡交叉其實是1990年代,韓國和台灣朝著民主化發展,但外部環境卻相差頗大。韓國雖然民主化,但與朝鮮的關係並未改善,朝鮮持續強化其軍備、並且努力研發核武,韓朝軍備競賽終點注定遙遙無期,因此到今天為止,韓國所有從影視產業、工業、智慧型手機等高科技產業,背後圍繞其實是一個思維「軍事動員管制」。
軍事安全和全民國防是支撐韓國走到現在的唯一主軸,所以三星和LG絕對不會互打,因為一個被分配走歐美、另外一個去東協、印度。演藝事業一律發展本土文化與市場優先、剩餘的政府會透過國家力量、公營媒體甚至結合韓國軍方的力量,幫助歌手和藝人打團體戰。
台灣剛剛好遇到強本西進時期,因中國改革開放,臺灣一整代在動員戡亂時期培育出來的特務跟軍人可以算是被拋棄和作廢,過去媒體被用來對中國心戰的功用完全失能;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商人為了牟利,影響著臺灣兩大主要政黨,尤其蔣經國去世之後,臺灣也正式宣告台灣與中國軍事對峙的絕對性終結,外加中國也承諾給予臺商優惠,許多買辦跟當時的臺商的確因此而賺錢,這群人同時掌控著媒體,他們會不斷告訴我們,拚經濟、拚經濟、拚經濟,政府也不懂得祭出強硬政策輔導和保護本土事業,臺韓兩邊的差距就此拉開,但這一波黃金交叉還不是最致命的傷害。
第二次的黃金交叉是2010年。很不巧就是馬英九當總統的時候,因為陳水扁當總統時業力尚未引爆、且民間雖然一窩蜂地鼓吹西進,但陳水扁政府因為意識形態問題,多少延續了戒急用忍的政策;馬英九完全拋棄了必須發展國家保本產業的基本認知,全面開放讓所有企業、演藝人員、學者等到中國發展,這八年更多產業外移,更多的大企業老闆去中國發大財也就罷了,連養豬戶、小吃攤這種本土產業也跟著外移,迷信中國的經濟神話,慘遭坑殺和破產的不計其數。
但為了利益分別親共表態的人卻絡繹不絕;這種狀況其實也是導致太陽花運動和2016年民進黨大勝的原因,大家也許認為太陽花是民主運動,但我認為那只不過是一場保守主義運動,周子瑜事件不過是一個催化劑罷了,因為那樣的事情看了八年,政府只會說這是拚經濟。
同時期,韓國已經由對北韓採和解的盧武鉉變成對北強硬的李明博,李明博深知金大中和盧武鉉的陽光政策吃力不討好,北韓不領情、韓國民間批評聲音四起,因此李明博深知,唯有增加韓國的國際影響力,才可以在國際上施壓北韓,取得最大的話語權。
之後,韓國除強化對中亞、東協、印度的投資與開發援助,也在影視文化上主導對北韓的話語權,透過公共媒體24小時對全球轟炸韓國流行文化,我比對了日本NHK和韓國Arirang新聞頻道以外的時間,韓國幾乎都在放送K-POP,日本則著重介紹日本的景色和傳統文化。
如同前一篇文章所說,韓國將其軍方用來心戰北韓的方法轉而轟炸世界各國,韓國國防部和民間大學合辦的國防網路心戰科系開放給一般民間就讀。所以當台灣人敵我不分,大賺統戰紅利時,韓國卻持續維持南北軍事對立的保守格局,因為這樣的格局才讓韓國文化有力量打出去,這是第二次黃金交叉。
會不會有第三次黃金交叉?我只能說這很難講,因為台灣面對的變動明明比韓國要大,但仍舊不停辯論到底要否進一步開放對中國的經貿;也許讀者會說,韓國也跟中國簽署自貿協定呀?請記住前面所言,韓國是建立在南北對立、軍事動員的前提下所為,搞好與中國的關係是為了牽制北韓,事實上韓國真正依賴中國的比例很低,即便文在寅都無法改變站在韓國為主體的思維執政。但是台灣並非如此,思維沒有變,輸給韓國也是正常的。
台灣現在是最接近我們所羨慕的韓國狀態的時候,持續和中共軍事對峙、破釜沉舟把重新正視台灣本土市場、讓本土市場成為文化產業、學術文化和各種、才可以走向國際。
※作者為碩士在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