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 惦惦的贏家

潘美玲 2020年11月29日 07:00:00
這十年來,越南的變化有點像在坐雲霄飛車,令人驚呼連連,從谷底到高峰,只用了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湯森路透)

這十年來,越南的變化有點像在坐雲霄飛車,令人驚呼連連,從谷底到高峰,只用了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湯森路透)

跟越南算是有緣,十四年前就開始採訪這個國家,報導角度從台商、外配,到越南的中國情結,以及近年來越南國力(經濟)的崛起。

 

進入越南密集採訪的那幾年,台灣正處於汙名化外來移民的「民智未開」時期,對越南有一種上位者的優越感,甚至高度質疑台越聯姻下的新二代智商(反觀今日,卻視他們為進軍東協的最佳武器)。

 

那時,《經典》採訪團隊在湄公河畔尋找「新台灣之子」(現在這個名詞已經成為歷史),我們住破落的旅社,入住時必須扣押護照、做清楚的身家登記,因為村裡幹部有可能於半夜進行戶口清查(也只有在這個時刻,才突然警覺自己置身在一個共產國度裡)。我們在稻浪翻飛的九龍江平原四處巡梭,聆聽逃回越南的台灣媳婦阿鸞說起錯綜複雜的婚姻愛情故事,一起陪她喝著在台灣心心念念的酸魚湯……。

 

如果浸淫得夠久,你絕對不會反對「越南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這句話,無論是跨國婚姻的個人情愛,抑或國家近半世紀以來遭逢的巨變創傷。如果你是個小說家,在這兒長住個一、兩年,絕對不乏寫作題材;越南更是社會學研究的極佳場域,我還一度設定此地作為碩士論文的田野。

 

很多人認識越南,是從美越戰爭開始。

 

「越戰」這個國際商標,有一段時間一直是世人認識越南的第一印象,甚至成為早期越南的觀光重點。在空氣稀薄的古芝地道鑽進鑽出的某一個時刻,我突然悟出越南人了不起的地方,這樣一個窮人家的精瘦小孩,跟營養超標(大啖麥當勞)的富家胖子,打一場全世界矚目的大戰,最終,讓富家子美帝面子、裡子皆輸!

 

越南的歷史曾經多災多難,但每一個變局的磨難,總讓這個民族刻下令人敬佩的痕跡。我驚訝地發現,經歷了這麼多的災難變局,眼前的越南人民竟仍能以微笑面對。他們不著痕跡地吸納傷痛,當成養分,儲備成為下一次應戰的能量。

 

那麼,對台灣人來說,為什麼認識越南是重要的?

 

早期台灣曾是越南最大的投資國,兩國婚貿關係緊密。當時號稱「越南王」的台商丁善理,在越南打造了第一座信義計畫區規模的富美興,這是我們看到越南經濟崛起的第一線頭。湄公河沿岸的加工出口區林立,許多在台灣被視為夕陽西下的產業,都在這裡找到了第二春(然而,當時的年輕台幹,對於外派在這個中南半島上的熱帶國家大多是半推半就,孰知幾年後,外派越南變成一個肥缺)。

 

在往來越南頻繁的那幾年,時常在機場看到從越南飛往台灣的飛機上,滿載著穿清一色藍色或紅色工廠制服的越南勞工,到台灣尋找各自的發財夢,那時的台灣是他們追尋的夢土,一片流著奶與蜜的機會國度。

 

但曾幾何時,在不到兩、三年的時間,當我再次進入越南採訪時,河內、胡志明市這南、北兩大城市已經活力充沛地興建起高樓商場,消費能力令人咋舌,百萬賓利轎車的數量遠遠超越台北。除了日本、中國的及早布局,西方資金紛至沓來,韓國商人的腳步更是飛快地超越了最早在此地深根的台商。

 

這十年來,越南的變化有點像在坐雲霄飛車,令人驚呼連連,從谷底到高峰,只用了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

 

當時我為這一篇報導下了一個大標:「惦惦的贏家」,形容越南這個鴨子划水、惦惦吃三碗公,不容小覷的日昇之國。我深刻地相信,這跟越南的民族性絕對脫不了關係,柔與韌,如同一根竹子,彎得下腰,也挺得住、站得高。

 

越南的經濟崛起其實是看著老大哥(中國)的後頭顱,有樣學樣地,在社會主義的爐灶(基礎)上架起資本主義的大鍋,炒著香噴噴的人民幣、美金大餐。

 

但是越南與中國的關係似乎又不是那麼簡單,從早年「不情不願」的主從藩屬,到今日巧妙的政治運作,背後應該還有一些我們應知,但卻還未知的原委。二○一四年,越南發生五一三反華事件,我們也開始正視到所謂的「越華關係」,而這個「華」指的是「中國」還是「台灣」?

 

猶記得以採訪「越華文化」為主題的那一年農曆春節,《經典》採訪團隊在越南首都河內的老街,拍攝被我們視為奇景的「坐地寫字」──留著白色鬍鬚、頭戴瓜皮小帽的越南老者,坐在地上以毛筆揮毫寫下一個大大的「春」字;在北越的書法社團,我們混進一群低調愛好書法的越南老鄉之間,聽他們讚歎漢字之美,也看到一度被視為創新、想要去中國化的「漢喃」字體;來到南部胡志明市,則又見識到被認為「不成體統」的越南書法──以毛筆寫就的越南拉丁拼音。基於獵奇的心理,我也買下了小小的一幅越南春聯,如今仍貼於案頭。

 

越南對中國「老大哥」既愛又恨的種種情節,從過去的文化歷史、邊境糾紛,到今日的經濟競合,從來不輕易明顯地表現在聲色之間,這也是越南人含蓄隱晦的政治智慧。

 

回顧十年的越南採訪經驗,對越南從陌生排拒到喜愛迷戀,再到刮目相看,「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不只是我箇中心情的起伏跌宕,更令我感到深刻的是見證了台灣對越南的無知和誤解。

 

我用採訪的腳步踏進現代越南,但是小倉貞男這一本《半島之龍》,透過長時間的頂真研究與書寫,讓我們在傳統越南與中國的恩仇,以及近年來列強進犯的歷史中,清楚爬梳今日的越南「何以致之?」,並從中解密這一個中南半島上不容小覷的國家。(本文摘自《半島之龍:越南脫離中國,追求自由與認同的原動力》推薦序/八旗文化出版)

 

※本文作者為《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