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登輝見到郝柏村  還一度衝上去開車門

張景為 2020年11月30日 07:00:00
郝柏村認為李登輝不受控制,因而有後來的二月政爭。(本報合成圖片)

郝柏村認為李登輝不受控制,因而有後來的二月政爭。(本報合成圖片)

整體而言,十三全會終究是圓滿成功的,不僅完成了李登輝新時代、國民黨第一次大幅民主化、本土化的政治改造工程,也維持了國民黨大團結的氣象,或者也可說是表象;那時距蔣經國過世不過半年,李煥、郝柏村、俞國華等中常委,都深知在李登輝繼任國家與黨的最高領導人後,必須表現出應有的忠誠擁戴。

 

一開始支持李登輝的都是國民黨外省大老

 

「李登輝做人做事都非常積極,而且收放自如,能把握機會表現自己,但他當副總統備位時、還有代理黨主席時卻都很收斂,由於未來不知能否真除,所以戒慎恐懼,因為他知道黨內氣氛對他不是很友好。」關中直指開始時支持李登輝的反而都是外省籍的大老,反對他的則是如謝東閔、林洋港、邱創煥、洪壽南、張豐緒等本省籍大老,因為他們出道更早,認為李登輝是後來居上者。「為何外省籍大老支持?他們沒有省籍觀念嗎?」我問。「因為他們了解經國先生的心意,是希望把政權交給本省人,然後讓大家扶植他,來交換這些外省大老也會共同輔弼他…」「那後來為何會有二月政爭?」「就是因為大老們發現他們的想法是失望的,因為李登輝用過他們後就完全不甩他們了。」「是否他們也認為李登輝好控制?」「他們是希望控制李登輝,但控制不了!」

 

關中認為,有些人說蔣經國對身後事沒有安排,但在他看來安排得很好,「政交給俞國華、黨交給李煥、軍交給郝柏村,卻沒想到這三個人被李登輝二桃殺三士,一個個幹掉;最主要的是這三個人貌既不合、心也不合!」關中坦言郝柏村和李煥是非常明顯的不合,郝和俞國華還可說是政治上的盟友,所以他倆聯合起來對抗李煥,「後來當郝柏村以『主事者』的姿態發動二月政爭時,李煥其實是比較消極的。」

 

舉例來說,在一九九○年初尚未召開臨中全會時,有一天,非主流派集結要談如何合作抗衡李登輝,李煥在快下班時打電話給關中,只說是「今晚下班後,你到林洋港家去一下,你郝伯伯有事找你。」關中去了以後,看到在座的有王昇、蔣緯國、郝柏村、林洋港等大老,只見郝柏村板著臉孔問道:「你來幹什麼?」關中回:「是李院長叫我來的。」郝更不高興了:「奇怪了,他自己不來,叫你來幹嘛?」弄得關中很尷尬,後來經過聯繫,李煥還是趕來了…「這跟宮廷戲一樣,我們如棋子夾在裡面…從頭到尾我就被視為李煥的人馬,因為從中山獎學金開始、出國唸書,回來後在黨內一路任職…所以郝柏村對我其實是很不友善的。」

 

李登輝見蔣經國時只坐三分之一板凳的軼事為人津津樂道。(圖片由總統府提供)

  

蔣經國一過世,李登輝立即就繼任總統,後來之所以有政爭,全是針對黨主席而來,因為在那時代,國民黨主席的權力遠大於總統。當時蔣夫人和官邸派認為黨主席不一定要馬上接任,但就李登輝來看,這分明就是杯葛他、看不起他,「李登輝心裡會想這是以拖待變,其中必有詐,絕不會往好處想,他會覺得我總統都接了,為什麼不能接黨主席啊!」所以當時已然留下心結。十三全會後隔了一年半,舉行臨中全會前,李登輝又冒出要提名李元簇為副總統,大老們全都傻眼了,因為事前都沒人知道;於是藉挑戰提名方式,要求從過去的起立鼓掌改成投票以表達不滿。

 

國民黨軍系看不起黨務系統

 

十三全後的局勢很清楚,李登輝擁有體制與權力上的正當性,同時民間聲望又高,整個黨、政府都往李登輝身上聚攏。二月政爭的引爆點是李登輝找李元簇當副總統的人事問題,當初李登輝先找李元簇擔任總統府秘書長時,郝柏村、李煥等人就很不高興,「因為他兩人自認是顧命大臣來輔佐李登輝的,當初推舉你接任總統、黨主席,是我們排除萬難全力拱你上來的,這麼重要的人事案怎麼都沒找他們商量,連招呼事先也不打一下,即使蔣經國在世也不會這樣。而且李元簇在黨內是個異類,不屬於任何派系、自成一格,黨內高層對他這樣冒出來都覺得很怪,有點跳級,認為他憑什麼當副總統?」關中說,那時反對李登輝的本省籍大老很多,為了讓中常委們支持李登輝繼任黨主席,李煥那時是黨秘書長,還會分配關中等人一一向大老們報告請他們簽名支持;那時李煥雖然和郝柏村不和,但均知全力支持李登輝是大勢所趨。

 

郝柏村對李煥(如圖)始終有成見。(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然而二月政爭終究還是爆發了,而且到後來更從公開決裂變成若即若離,關係詭異。「基本上,二月政爭我認為根源是在十三全大會後,郝柏村第一個對黨內選舉結果極不滿意,認為黨務系統操縱控制這個黨,而且他個人對李煥始終滿有成見的。」關中坦言在蔣經國底下,派中有系、系中有派,且相互制衡、分而治之,而軍人在國民黨歷史中始終是一股特殊的力量,有點像共產黨槍桿子出政權的味道,自認為在那個時代,沒有軍哪有黨國。「所以給予軍人很多特權,他們也自視很高,對我們黨部系統也不是很看得起,包括自認黃復興黨部在選舉時是最可靠的鐵票,還有從郝柏村對李煥的態度也可看出…」

 

「郝先生個性是比較霸氣的,經國先生晚年更對他非常倚重,以他過去的資歷和身分地位,對李登輝接任大位難免有點…而李登輝在未取得大位前,即使在台北市長、省主席、甚至到副總統時,對國民黨內實力派人物也是畢恭畢敬的…」當時在外視察,李登輝見到郝柏村來時,還會馬上衝上去開車門,因此說到李登輝當初見蔣經國時,被人津津樂道的「板凳坐三分之一」,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郝柏村才是「反李」主力

 

「李登輝繼任後想找個外省人、法律出身的人來當他的副總統,也不是沒有道理,但過程中卻沒跟前朝重臣稍有商量,激起反感,以致造成他們聯合起來反對李登輝。」「也許李登輝這項人事佈局,原本就是要刻意擺脫權臣的束縛?」我問。「照理,郝柏村李煥兩人是走不到一塊兒的,十三全選舉結果又造成郝對李煥的興師問罪,積怨更深…其實反李的主力、主動始終是郝柏村,李煥是被動的,以他的個性作風,而且已經當了行政院長,為何要去反李登輝?」

 

郝柏村那時剛做完長達八年的參謀總長,又擔任國防部長,絕對是基礎雄厚的軍方強人,他帶頭反李登輝,當然有其想法和實力,當時郝認為是李需要他、也依賴他,而非他要依靠李。有一次李登輝搭總統專機去中南部視察,一干黨政要員跟著一起下去,下飛機時,時任國防部長的郝柏村和參謀總長陳燊齡上將在場迎接,李登輝從飛機上下來,只見郝柏村就對著李淡淡地說:「你來了啊,好好好…」那個口氣、態度,讓在場的人都有些不自在,覺得部屬對三軍統帥的態度怎麼會是這個樣子。

 

當時李登輝表情不變,但心裡肯定是很不舒服的,李郝後來的不和、不信任、彼此不尊重,其實都是其來有自。「李登輝以前外出視察,在路上常跟我們講的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德川家康的忍人所不能忍,還有石磨心〔台語諺語,常用來比喻人際關係中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受折磨的人〕。郝柏村是霸氣外露,至於李煥的個性作風,則認為這既然已是經國先生的意思,李登輝已繼任大位,就該從旁輔佐,從黨秘書長到行政院長,他願意好好做事。」關中認為李煥的一生,從來就不是製造問題而是化解問題的人,當年他因中壢事件被貶到中山大學當校長,大家都認為他垮台了,但他也是很認真地辦學,非常遷就現實。

 

撤換「郝系將領」?郝:「給他換十年有換不完」

 

相對而言,郝柏村完全是從軍方體系一路帶兵領軍,歷練竄升上來的,他是老蔣總統官邸派出身,在蔣經國時更受到重用,擔任參謀總長曾長達八年,有很長的時間軍中高層人事都經過他的拔擢,培養出來的將領多到有軍中遍佈「郝家軍」之說。即使當李登輝擔任總統以三軍統帥職權逐步替換國軍將領時,有人曾提醒郝柏村此一現象,郝柏村的反應卻是眼睛一瞪,揚起濃眉,自信地厲聲道:「哼,給他換十年也換不完!」另一方面,李登輝後來又專門起用與郝不和的將領如蔣仲苓、劉和謙出任軍方要職,這都形成對郝柏村的隱性反制,只是不知郝是否有所警覺而預作防範。

 

另外一個導致非主流派功虧一簣的重要原因,恐怕是當時發動二月政爭過於倉促,不僅未及爭取黨內的充分支持,更遑論建立社會的認同,關中還記得臨中全會當天上午,非主流派在內部磋商攻防策略時,由各系統代表分別提報其支持票數並進行估票,當時黨內首席選舉專家的關中,一聽便察覺其中有頗多重複或灌水的估算。由於整個臨中全會上的較勁,當時多數人都搞不清狀況,只像是一場悶在壓力鍋中的局部震盪而已。

 

關中(如圖)很早就察覺非主流系統在估票時重複灌水。(攝影:王侑聖)

 

前述提及郝柏村召集非主流派大老開會,針對臨中全會會議程序擬提出不同意見,主張要將公開的起立〔舉手〕方式改成投票決定,並一一詢問在場人士意見。當天也在場的總政戰部執行官楊亭雲,那時他仍是郝柏村的心腹愛將,也趁著在院子裡休息時私下問關中說:「一中兄,這…這不是要政變逼宮嗎?這能成得了嗎?」可見當時即使是非主流派內部對此舉亦多所顧忌,心理建設也還不夠。關中自認在政爭時並不是扮演要角,輪到他發言時,他對著一群平均大他廿歲上下的長輩們建議,應該公開提出主張來爭取黨內的支持,黨內大老們也應召開記者會向社會明確說明,這樣私下運作不但不易成功,而且會被各個擊破。因為在國民黨的傳統上,在黨的正式會議中要反對黨主席提出的人選,或者說要改變方式,國民黨好像還沒這種政治文化。說穿了,國民當時根本沒有「造反」的文化,但郝柏村等人均不以為然,對此建議不予考慮,強調他們自有計畫可行。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明天會更好:關中傳奇》(時報出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