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人不冤,有情皆孽」 《孤味》裡釋懷的艱難

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2020年11月30日 09:46:00
在許多人的母親身上,都可以看到《孤味》林秀英的影子,尤其是那些父親角色不甚可靠的家庭,更是如此。(取自《孤味》電影海報,威視提供)

在許多人的母親身上,都可以看到《孤味》林秀英的影子,尤其是那些父親角色不甚可靠的家庭,更是如此。(取自《孤味》電影海報,威視提供)

《孤味》的主角林秀英,是一個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角色。她愛恨分明,給家人的關懷濃郁飽滿,就像煮給小女兒當早餐的澎湃龍蝦湯,但怒從心起時也會拿起菜刀橫衝直撞。她態度強勢,幾乎到了咄咄逼人的程度,總是要掌控事態細節,似乎永遠不知疲倦。從市場攤商對林秀英那種敬畏交加的態度,就可以想像她對往來商家的要求標準。

 

撇開是好是壞不談,坦白說,跟這類性格的人相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即使是林秀英的女兒們,對於母親顯然都很有意見。跟兩位姐姐相比,小女兒對父親會有較多關懷,固然是因為她對家族的往日恩怨所知最少,但也未嘗不是因為她跟母親相處時間最長,受到的壓力也最大,因此會對父親產生移情補償的心理。

 

不過,林秀英會形成這樣的行事風格,顯然也是其來有自。畢竟,她必須獨自撐住這個家,因為她的丈夫只能帶來虛幻的圓滿,一如在中秋夜端給家人的水中月。倘若林秀英不是如此行事,大概也很難讓自己與孩子過上穩定的生活。在許多人的母親身上,都可以看到林秀英的影子,尤其是那些父親角色不甚可靠的家庭,更是如此。

 

釋懷也好,原諒也好,都不是一種義務,而是受到虧欠的人與自己對話得出的結論。(威視提供)

 

然而,正因為林秀英是這種決絕強硬的個性,所以當她最後以某種方式放下,反差才會格外巨大。如果她本來就雲淡風輕,無所謂放下不放下,整個故事就會沒有份量可言。到了最後,安平海岸潮起潮落,幾十年的恩怨在一曲吟唱之間流散,這一幕之所以動人,就是因為要走到這一步,對於林秀英而言真的很難很難。

 

當然,林秀英放下,不代表別人也「應該」放下,更不代表無法釋懷就低人一等。有一種讓我非常反感的思維,是拿著原諒的個案,要求其他受到虧欠與委屈的人「應該原諒」,好像是欠了對方似的。這種包裝成「正面能量」的思維,隨處可見。

 

釋懷也好,原諒也好,都不是一種義務,而是受到虧欠的人與自己對話得出的結論。如果人家可以「恩怨如煙皆當散」,那固然很好,但若無法釋懷,別人也無可置喙。1981年,張愛玲得知前夫胡蘭成的死訊後,將之稱為「生日禮物」,我完全不認為這有什麼問題。總之,原諒如果變成一種道德綁架,就沒有任何意義。原諒之所以有意義,恰恰因為這不是一定要作的事。

 

有些對《孤味》的批評,是認為它洗白了拋家棄子的父親。然而,我不覺得這部電影有這個意思。《孤味》並沒有要洗白什麼人,只是把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呈現出來。任何好作品,都會涉及人性的複雜,「無人不冤,有情皆孽」。至於是非對錯,那不是敘事者要評斷的事,每個人可以有各自的答案。《孤味》這個故事,也是如此。

 

※本文摘自「一個律師的筆記本」粉專,本文經授權,取自作者臉書,原標題為《孤味》:釋懷的艱難。

 

追蹤↠ 上報流行 第一手接收好文資訊
看更多《上報流行》文章






回頂端